摘 要:山西省作为中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太原市资源型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平台。然而,太原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长期受路径依赖,资源型产业特征的惯性依然非常强大,使其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地位和区域中心城市的特征明显削弱。通过研究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的规律,分析太原经济圈对太原市产业转型的强大拉动作用,提出太原市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空间战略,为太原市的产业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路径依赖,区域中心城市,太原经济圈,梯度转移
基金项目:第52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20176);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041025-04)
太原市产业转型既需要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也需要外部空间的拉动和转移。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无疑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产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迟滞阻碍后果。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太原经济圈的形成对太原产业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的空间战略价值,对于促使太原市从资源型城市的认知形象中摆脱出来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太原市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一)太原市产业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太原市一直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等为产业发展支柱,建国初期与北京、天津同为华北地区的“工业重镇”。改革开放至今,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的中心,依然偏重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结构,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虽然在轻纺、电子、食品、医药、电力、电子、食品、精密仪器和建材工业等产业方面试图有所突破,但与周边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和西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影响力相比,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过去的3年中,第二产业依然占有很大比重,对太原市的国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重头戏依然是传统资源产业,新型产业比重份额不足以改变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稳定增长,金融保险业随着产业发展而起伏不定。
(二)太原市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指出: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这种现象就是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的产生,主要是在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在战略选择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凝滞现象,从而导致认知上的路径依赖。
太原市产业发展长期受国家地域分工的制约,能源重化工基地一直是山西和太原最重要的目标,其认知上的长期固化,成为新产业信息的屏障,导致战略定位发生滞后效应。[1]太原市产业转型困难重重和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充分说明路径依赖的严重性,其“锁定效应”的影响力至今无法有效地消除。解锁和突破“锁定陷阱”成为当今太原市实现产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三)太原市产业发展的定位推动
太原市产业发展路径依赖的形成也受到宏观产业发展的定位推动。20世纪50年代太原市被定位为“内陆地区新兴重工业城市”,80年代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和“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导的工业城市”,90年代中期被定位为“以能源重化工为基础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在“十二五”规划中,太原市的产业发展定位发生了重大改变,产业向“三个一流产业集群”①倾斜,包括“一流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世界一流的以不锈钢和镁合金研发制造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将太原市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即“建设成为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包括“环渤海和黄河中游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国际性的专业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四个目标。
从区域角度说,太原市应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国家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要求和空间布局调整中的战略任务,立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来重新定位太原的发展重点和产业转型,扭转传统决策思维定势,解开太原产业长期发展目标不明确的困惑,加快产业转型和经济腾飞的步伐。从产业联系角度来说,太原市应调整为以下游产业为主,而上游产业则向周边甚至偏远地区转移。
二、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
(一)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的转型途径
一般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主要考虑的是资源枯竭后的出路问题。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转型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和在区域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太原市的产业转型应更多地从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中寻找更高的发展目标。
1.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全部经济资源在各产业中的配置结构,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反映。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产业结构具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进行转化的总体趋势。太原市产业结构正处于由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向加工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型过程中,即产业高层次化、高技术化、高加工化、高集约化和高开放化提升的重要阶段。
2.产业梯度转移。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地区的逐渐分离,城市中心地区的产业已经高度成熟,生产流程已经标准化,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与渐进性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而边缘地区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较低,有利于成熟产业的转移。太原自身市域范围较小,不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站在太原经济圈的角度,其空间的纵深度将会对太原产业转型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3.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地域优势成长。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影响力逐步强大,中心城市通过对外产品输出、技术转让和产业空间重组将部分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外疏散,这种疏散保证了城市本身规模的适度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步形成城市经济圈。城市经济圈通过内部的优化和外部的延伸,促进地域优势的成长,从而形成地区竞争优势、产业引导优势和区位优势。
地域优势形成以后,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可产生积累效应。在规模收益递增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促进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明显的企业规模经济,利于区域集聚形成。目前,太原经济圈已初显端倪,太原市将从中获得高速发展的机会,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商业和金融业、工艺或设计密集型制造业、中心与辐射型产业区、高级中心和辐射型产业区、高级卫星型产业区、探索型高技术产业区等的发展。[2]
(二)鲁尔区产业经济转型的启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开始对鲁尔工业区实施“结构转型”的地区经济调整。[3]主要是将钢铁工厂进行联合兼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公司,发展具有德国特色的机械设备工业、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环保型工业,并鼓励服务行业的大力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鲁尔区在欧盟、德国联邦及州政府的基金援助下,开始向产业结构多样化方向发展,限制老旧工业发展,积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改善高新技术和研发设施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的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鲁尔区的服务行业(主要以贸易、银行、保险为主)比重持续增长。到1993年,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口已经上升到55.4%。许多工业废旧地被重新回收利用,经过加工处理,用来吸引新型创新性的中小企业,或规划成绿地和休憩疗养用地。
(三)国内城市的经验
国内许多城市已在产业转型方面取得了成功而宝贵的经验。如北京市一直致力于建立世界城市,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集群发展水平。吸引国内外大型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北京,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研发、制造、总部一体化发展。天津市围绕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即坚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聚集地为目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发展,发展金融、航运、物流、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西安市加快汽车产业集群、专用设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石化和精细化工、轻纺食品饮料产业、商贸物流、金融会展、服务业等的发展。
三、太原经济圈核心强化与空间战略
山西省和太原市已开始考虑太原经济圈的形成与作用,以积极应对的方式促进太原产业调整和区域整体发展。太原经济圈将为太原市产业转型和调整创造良好的空间基础,为产业转移和发展总部经济提供支撑体系,为产业转型和升级产业层次提供延伸的廊道,为打造优势与新型产业集群提供梯度圈层,为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产业展开新空间体系。
(一)产业转移与发展总部经济
利用中心城市的地位,通过核心与边缘的模式,将相对低层次的产业向边缘地区转移,而城市核心区域保留技术含量高、无污染、高产值的产业。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太原市行业内部早已开始了产业的梯度转移。太原煤焦集团和太原钢铁集团在异地建立了相当规模的生产基地,总部经济已在部分行业初现端倪。为了达到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太原市需要通过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产业转移的步伐。
产业转移并非是将太原市的第二产业转移至边缘地区,而是从区域中心城市的角度重新定位太原市的核心职能。即太原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应逐渐转变为资源型地区的总部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技术中心、装备机械中心、运输中心、服务中心等。
(二)产业转型与升级产业层次
产业转型过程中,传统产业在人力资源、技术水平、资金设备、管理层次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力资源的转移、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相应的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建立,资金设备既要获得中央财政的全力支持,也要通过改革思路,引进国内外企业和开放国有企业,大力发挥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高层次上实现产业升级。
(三)打造优势与新型产业集群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要形成相对优势产业,引领相应的产业发展态势,促进地区优势成长并取得产业相对优势。与煤炭产业具有紧密联系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等都将成为太原市未来发展的优势产业,形成相对优势的新型产业集群。
(四)商贸物流与现代服务产业
产业转型需要人力资源的良性流动和产业物流的推动才能完成。商贸物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太原经济圈的优势产业。太原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发展商贸物流的巨大潜力,也是实现承东启西的辐射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实现了大型商贸物流基地,才能发挥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现代服务产业是太原市在太原经济圈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本。以国际服务业为高标准,以经济圈和“东西走廊”为服务对象,通过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全面提升,以商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文化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繁荣为重点,实现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打造全新的太原市形象。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原市产业转型与提升应该结合历史演进状况与现代发展机遇,跳出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依靠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东西部交汇点的区位条件,着力构架太原经济圈核心与边缘地区的良好平台,将产业转型与升级作为发展总部经济、创造地域优势、推动优势产业、形成东西部枢纽、创建城市品牌、强化中心城市地位的战略决策,使太原市早日跨入国家级的区域中心城市行列。
注释:
①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简介:白惠峰(1970—),男,山西太原人,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后,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建成(1963—),男,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玉轩(1961—),男,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米俊绒,曹瑄玮,战略选择、认知凝滞与路径依赖的形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5).
[2]张艳丽.太原经济圈产业结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09.
[3]杨翯.老工业区经济衰退与转型分析——德国鲁尔区的案例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