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河南碳金融发展研究(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3期 刘昱洋 参加讨论

    (三)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导原则
    产业结构情况体现着低碳经济所处的阶段,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制约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决定着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在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生产特征不同,其能耗和碳排放量就会不同。以高能耗、高排放为特征的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高,C0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越大,国民经济就明显呈现出高碳特征;而服务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例越高,经济发展的低碳特征就越明显。要实现社会经济低碳转向,发展碳金融,必须调整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通过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发掘服务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减少碳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吸收C02,增加碳汇。发展碳金融,必须以低碳产业为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经济从“高增长、高排放”的高碳增长模式向“高增长、低排放”的低碳增长模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因此,要想实现碳金融的顺利发展,就必须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导原则,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害。
    (四)风险可控原则
    发展碳金融,就会涉及清洁能源、高新技术行业,与一般投资项目相比,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因素多。碳金融中的交易业务,属于新的业务品种,金融机构参与其中,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像对于发展中国家适用的CDM项目需历经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带来的额外交易成本很大,而且,根据《京都议定书》达成的协议,该框架下的三个减排机制安排仅持续到2012年,之后各国承担的减排义务具有不确定性,这将可能影响2012年以后CDM项目合同的有效性,风险性不言而喻。因此,发展碳金融,一定要充分掌握必要信息,对风险有全面的认识,对可能存在的损失要早计划、及早做出应对的举措,一定要做到风险可控,将可能出现的损失控制在能够承受的限度内,避免前功尽弃。
    四、河南发展碳金融的对策 
    河南省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战略步骤是5年彰显优势,10年实现崛起。《2011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就已明确提出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些目标和措施的实现都离不开碳金融的大力发展,现提出如下几点河南省发展碳金融的对策:
    (一)大力加强对碳金融的宣传
    目前,我国对发展低碳金融的宣传不足,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发展的前景及相关法律、交易规则等认识不到位,政府及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发展的研究及投入不够,普通民众对碳金融的认识还颇为陌生。河南有1亿人口,提高公众对碳金融的认知,能够加深公众对低碳经济、碳金融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有利于培养低碳消费、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良好的生态意识;提高企业界人士对碳金融的认知,能够使他们在生产、经营中加入低碳理念,在项目立项、投资方向选择等方面对碳金融活动加以实践;提高政府管理层人士对碳金融的认知,能够使他们在执政中更深入理解相关政策措施,贯彻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对碳金融的大力宣传,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解释、引导、互动,能够在全社会制造出良好的发展碳金融的气氛。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导,推动经济内生性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是改变河南省目前“三低三高”问题突出,人力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性不强的重要途径,这对河南省碳金融的快速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带动作用。河南省要依据自身发展态势,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导,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出发点,从一二三产入手,努力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标杆,从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人力资源激励、引进合作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生态经济活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地方资本市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强度,提升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内生性增长,促进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积极开展CDM项目,为碳金融的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增强排放信息的摄取力度
    碳金融的基础是温室气体的减排,关键是减排量的核算。要想取得准确的减排量,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排放单位、排放气体构成、排放物质的数量等信息,要改善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宏观方面讲,目前中国尚缺乏一套量化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系统,此系统必须以增长为导向、透明、精确可靠、符合国际标准,并伴之以第三方认证系统。就区域方面讲,河南省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统计企业、常住居民等相关辖区内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统计系统,及时汇总、分析,以及时、客观把握碳排放量,以做出相关政策、经营、交易决策,而辖区居民也因此能够取得相关资讯,以便做出明智的环境选择,例如购买何种产品与服务。
    (四)加强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
    世界正处在一场生态革命的开端,这一新的生态革命由低碳技术驱动,它要求科学技术的系列变革,呼唤能源技术、环境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新的技术突破,催生新的技术和产业,孕育新的科技革命。河南省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科技低碳技术研发,尽快构建出区域绿色核心竞争力体系。技术创新是振兴实业之本,是发挥技术力量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以低碳和零碳科技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提升碳捕获与碳封存技术、实现产业低碳化等的必然之选。碳金融离不开资金的参与,作为崭新的发展领域,碳金融不可避免地需要金融创新来开拓业务程序和扩大交易及服务范围,这些创新包括开发债券、票据、股权、信托、风投等多元化碳金融业务,创新与环保及碳排放权挂钩的多种碳金融理财产品,等等,河南省应加强碳金融方面的金融创新,尤其是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二者且应加强碳金融领域方面的创新合作。
    (五)健全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
    目前我国碳金融交易的中介机构还很薄弱,规模、人才配置、交易范围等与国外同类机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河南省要把加强区域化的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培养和发展作为重要议事日程,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介机构并形成品牌效应。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要加强与国外中介机构的合作,深入研究国外中介市场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积极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主动参与到国际碳市场交易以及参与碳基金、投资碳市场等,通过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提升河南省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整体实力,为碳金融的发展壮大、本土定价权和话语权的加强奠定基础。
    (六)注重碳金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发展碳金融,人才是根本。碳金融的战略决策、资源管理、资本运作、研究开发、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等业务和职能的实现,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去完成。河南省尽管是全国人口大省,但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级人才少,中初级人才多,缺乏高级专家、领军人物;创新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传统专业人才多。特别是碳金融领域人才更是缺乏,河南省要想取得碳金融发展的突破,必须建立起精通碳金融专业知识的管理队伍、高素质的研发队伍和具有超前意识的碳金融交易队伍。政府和企业要注重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首先是人才的引进,要实施高端碳金融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优先保证碳金融企业需要的高级人才的引进。其次要采取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可设立专项的培训基金,组织专业人士对政府官员、企业职员或金融机构人员进行碳金融相关知识或技能的培训,为碳金融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供给。
    (七)政府部门积极出台碳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碳金融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政府承担着建设国家或(区域)碳金融发展政策框架、为碳金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的重要职能。河南省在发展碳金融活动中,政府应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培育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体系,扶持、激励碳金融的发展,应对碳金融活动中的产品研发、生产、消费、交易等各个环节,采取专项预算、国债投入、贴息贷款、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财政补贴、以奖代购等方式给予支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创新产业技术和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运用和能源相关的环境税、能源税等措施,增加化石燃料使用成本,激励企业和消费者去节能提效;要积极出台相关信贷、外汇、证券、担保等优惠政策,鼓励地区金融机构大胆发展碳金融业务。
    参考文献 
    [1]官升东.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实践与公共政策[R].深圳证券研究所综合研究所,深证综研字第0176号,2010-05-05.
    [2]课题组.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区域(市县)创新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1).
    [3]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经济网,2012-02-2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30221_02874525.htm,2013-02-22.
    [5]邓国用,刘阳.低碳消费与中国居民消费方式变革[J].消费经济,2011,(3).
        [6]Sonia Labatt,Rodney R.White.碳金融:碳减排良方还是金融陷阱[M].王震,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4.
    [7]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0,(2):41-48.
    [8]祝洪章.浅析我国碳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9-21.
    [9]徐玖平,卢毅.低碳经济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0]朱家贤.碳金融创新与中国排放权交易[J].地方财政研究,2010,(1):14-19.
    [11]刘倩,王遥.全球碳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0,(7):81-84.

Tags:河南碳金融发展研究(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