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金融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旅游金融支撑存在政府投资、银行信贷投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旅游市场投资效率、金融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深入分析影响这些问题背后的因素,正确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于我们研究旅游发展中的金融支撑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迄今为止,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来自政府、银行、企业、外资和社会各界的金融支持对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一)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
“十五”期间,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达1220.806亿元,占总旅游投资资金来源的16%;“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增加到3111.4亿元,占总旅游投资资金来源的18%。
目前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旅游国债、旅游发展基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政策性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用于扶持旅游的国家扶贫资金等五个方面。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资源品位较高、发展潜力较大、所依托的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已基本完成的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的项目。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长期的持续影响,是支持旅游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银行的信贷支持
从旅游投资的结构来看,“十五”期间,旅游业投资来源中银行信贷投入为952.17亿元,占总投资的12%,比政府投资占比少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银行信贷投入规模有所扩大,增加到2094.10亿元,但增速低于政府投入的增长速度,占总投资的比例仍然维持在12%左右,比政府投资占比少6个百分点。
(三)新型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涌现
旅游金融产品在我国的最新动态表现为电子支付平台建设。例如,我国在线旅游服务商易龙公司与全球领先的维萨国际组织共同开创中国旅游在线支付市场。双方将通过建立共同的市场推广专项基金、联手发行联名卡等一系列市场推广活动,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善和丰富的旅游在线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网站已发行专注于电子商务、具有网购功能的联名借记卡——支付宝龙卡,双方又共同推出了电子支付领域的新产品——支付宝卡通业务。这意味着电子支付与银行卡真正实现了贯通,也表明银行对第三方支付的认可。此外,行业旅游预付卡也开始出现。一种是旅游电子网站发行的旅游预付卡,实际是电子代币券。另一种是当地旅游局发行的“旅游年票”磁卡。近年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还开发了旅游人身保险、货币结算、外汇兑换等金融业务,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发展。
(四)资本市场对旅游产业的支持
从经营范围来看,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以饮食为主的公司;第二类是旅游资源为经营主体的“资源类旅游公司”;第三类是以酒店经营为主的“酒店类旅游公司”;第四类为“综合类旅游公司”。截至2008年末,我国餐饮类上市公司三家;景区类旅游上市公司共九家,约占旅游上市公司总数的40%,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六家,占总数的20%,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共九家,占总数的40%。
从市场结构来看,除了股票融资以外,债券市场发行了用于旅游业的国债,近年一些旅游企业债券也开始上市。
(五)风险投资初步涌现,海外风险投资公司充当主体
风险投资总是追逐着高科技,高成长性行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其每年平均高达12.5%的增长速度自然引起了风险投资的青睐。自2002年以来,以海外风险投资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公司对我国的旅游产业掀起了两轮投资热潮。第一轮热潮是以“如家”酒店为代表的对经济型酒店的投资。“如家”的成功引来了更多的海外风险资本对我国经济型酒店产业的关注。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排名前8位的五家有风险投资涉足其中。另一个受风险投资青睐的旅游投资热点是旅游分销领域——旅游电子商务,相对于2006年旅游业8935亿元的收入来说,旅游电子商务B
二、旅游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旅游人数激增,尤其是旅游高峰期间,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的公共服务设施面临巨大的压力。卫生、环保、交通、市政、文博、体育等基础设施使用率高度饱和,过去的历史欠账和新增旅游业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难以满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因素既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也意味着国家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仍有较大的空间可为。
(二)旅游业投资效率不高
1.旅游业投资效率不高,面临严峻的结构调整压力。
表现在:(1)饭店总量失衡的同时还存在星级比例失衡,无法适应我国旅游市场上的国际旅游增长缓慢,国内旅游飞速增长的需求结构。(2)旅行社市场化率、行业集中度、经营绩效等指标处于较低水平。(3)从旅游景区看,中国优质景区资源较为稀少,整体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存在着低水平铺摊和重复建设等问题。(4)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中低档产品占绝对比重,缺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主题旅游等品种以及高、中、低档旅游产品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我国旅游资源投资效率低下的成因。
在旅游产业要素中,旅游企业始终是产业内在运动的核心,中国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财务状况不佳,核心竞争力弱,这种企业能力的不足导致了旅游产业的投资效率低下。在与世界旅游强国的指标比较中,我国与国际差距最大的就是旅游企业,这是旅游业的软肋。从旅行社行业来看,发达国家旅行社市场集中度较高。美国的运通,日本的JTB 2006年的营业额分别是27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而中国目前最大的国旅总社,2006年营业额仅为13亿元人民币,不到前者的百分之一。从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来看,国际旅游市场都是批零关系,不同旅行社分工明确,分为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等层次分明的状态,还有部分从事专业化经营的旅行社。实力雄厚的少量大型旅游批发商从事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等业务,零售业务主要由小社完成。而国内旅行社则是小而全,分工体系混乱。由此,产业整合应是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重点。
总体来看,中国旅游业存在投资效率不高,产业结构有待升级的问题。由于社会资本是目前中国旅游业投资的主体,因此旅游投资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中国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旅游业投资和消费的银行信贷支持不足
从旅游业投资来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信贷投资占旅游投资总体的11%,旅游项目之所以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青睐。主要原因如下:
1.管理体制原因。旅游风景区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且产权归属不清,贷款主体不合格而达不到银行信贷条件。
2.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和财务管理上的随意性很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
3.旅游业贷款抵押担保难落实。一是旅游行业资产大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其资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二是担保机构数量少且规模都比较小,项目开发单位在申请贷款时又很难找到符合信贷要求的抵押物,金融机构出于审慎考虑而不愿过度介入,不少前景看好的旅游项目因无法获得金融支持而搁浅。三是旅游企业担保抵押办理较为困难,影响到信贷资金的支持。
4.商业银行与旅游企业的融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5.旅游业投资额大回收期限长,不利于银行信贷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点资源开发投资所需要的资金量一般较大,建设周期较长,与信贷资金追逐高利润、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背道而驰
6.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目前的旅游市场信用制度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不够,缺少有效的投资评价机制,银行信贷对旅游业的投入遇到许多信用环节的困难。
(四)资本市场对旅游的资源配置作用有待加强
1.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实力均有待加强。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少,地位不突出。二是规模普遍偏小,我国最大的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锦江股份拥有的酒店数量尚不及美国史丹特饭店集团的1/100。三是地域差异明显。四是资本市场发展深度不足,制约了企业融资和再融资规模,难以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融资需求。
2.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利于中小旅游企业迅速成长。
目前中国旅游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时期,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型酒店、旅游电子商务以其巨大的增长潜力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关注。然而遗憾的是,民族资本,中国的风险投资资本却并未享受到这些旅游行业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制约中国风险投资乃至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缺乏创业板市场,风险资本缺乏有效的退出渠道。因此,亟待国家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那些达不到主板市场的上市资格却有发展前景,又急需发展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股份发行和交易的场所。
(五)旅游金融服务产品开发滞后
与迅速发展的我国旅游金融需求和世界旅游强国的金融服务水平相比,我国金融机构介入旅游的时间短,旅游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旅游金融服务水准亟须进一步提高。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金融服务产品本身就是旅游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金融服务是保障旅游业运行和发展的必备要素。我国的金融产品少,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旅游市场空间的进一步开拓。
三、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
1.制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管理,增强吸纳银行信贷资金的能力。
政府部门应抓紧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招商引资的落实工作,为旅游业发展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支持。加强信贷政策与旅游产业的衔接和协调。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重点开发项目时,应注意吸收金融机构参与评估论证,增强信息的透明度。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投融资环境。
国家要适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适度增加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国债资金,主要投向直接为旅游景区配套的旅游道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并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各级政府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实施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为契机,力争向中西部地区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挖掘西部旅游消费需求的潜力。
3.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保险等化解旅游风险的机制。
推动各级政府和行业中介机构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旅游企业评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保险制度,提高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4.建立旅游业的中介服务平台,改善旅游投融资的条件。
一是建立旅游投资咨询平台,促使资金投向有市场前景、有经济效益的旅游项目。二是建立旅游投资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资项目资料库,适时制定不同时期的旅游投资项目指南和指导意见,并通过政府新闻发布会形式向社会发布一定时期内的导向型旅游投资项目,以避免重复性、盲目性的水平投资。三是建立旅游投资交易平台,建立一个能够获得更多信息交流反馈的交易平台,使投资咨询、信息发布、融资选择、产权交易紧密联系,从而有效地完成旅游资源—旅游资产—旅游资金的良性循环。
5.加强旅游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引领金融业对旅游的投资。
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考虑结合新农村建设,给予直接的财政支持。一是直接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可由政府来牵头,围绕乡村旅游,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并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支持。如争取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二是以直接的财政投入来带动其他的金融投资。对那些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和信用较高的中小型旅游企业,直接予以财政扶持,或是建立乡村旅游的专项建设基金,以用于旅游开发项目的贷款担保、贷款利息补助等。三是发放政策性的优惠贷款,由财政出资予以贴息。积极鼓励当地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发放这类利率低周期长的优惠贷款。四是进一步改革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如放宽门槛,增加额度等。
6.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的信用制度,为金融服务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在构建信用体系时,应针对旅游业的需要,加强信用制度的基础建设。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入旅游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提升银行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
1.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切实加大信贷投入。
(1)商业银行应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特色旅游经济的理念,充分认识旅游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措施,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和信贷力度,以信贷结构的优化促进旅游经济的优化和升级。
(2)积极开展旅游投资信贷业务创新,建立适合旅游企业的审贷机制,允许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企业用其经营权和未来收益或其他潜在资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取得贷款。
(3)针对旅游景区景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尝试推行银团贷款模式。实行贷款中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增强银行贷款的抗风险性。
(4)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高放贷效率。为增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各银行业机构应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在贷款资金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权限和信贷额度,鼓励各银行业机构在每年的信贷增量计划中单独设立一块旅游行业信贷资金,力争每年旅游产业新增贷款的比重比上一年都有所增加;在审批贷款对象时优先考虑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用好、用活、用足贷款审批权和推荐权,在只有初审权的情况下应积极争取上级银行扩大授信范围和额度。
(5)加强对个人旅游消费市场的调研,依据居民的收入水准和信贷能力,推出银行的个人旅游消费信贷产品,适度开发旅游消费信贷市场。
2.找准财政、银行和企业信用的结合点,助推银行信贷对旅游的投入。
(1)设立旅游担保基金或旅游担保公司,解决旅游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探索由财政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旅游业担保基金,以解决旅游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可以由政府牵头,财政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旅游企业专项担保基金。对于重点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在规定期限内,由旅游担保基金给予全额或一定比例的贴息,同时分担信贷资金风险,对重点旅游项目的贷款实行贴息和税收优惠,增强银行信贷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强银行业机构与担保机构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共同解决旅游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
(2)建立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联结机制。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组织的银政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构建金融机构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信息沟通平台,切实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导金融机构适度参与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前期考察与后期开发的全过程,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的长效机制。
(三)发挥资本市场对旅游业的资源配置作用
鼓励旅游企业上市,增加旅游上市公司的数量。可积极优化成熟旅游景区资源配置,鼓励企业以市场方式兼并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支持旅游企业优先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或可转换债券到资本市场融资。证券管理机构应配合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大战略,向旅游业进行政策倾斜,积极扶持旅游企业上市。要重点照顾中西部旅游资源大省,积极培育以旅游名牌为支撑的旅游行业的支柱企业,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开展资产重组和行业并购,促进旅游上市公司的区域均衡发展。
资本市场还应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再融资,扩大旅游上市公司规模,借助资本市场促动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规模普遍偏小,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要鼓励旅游上市公司借助资本运营手段,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束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旅游集团,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提高产业竞争力。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国家即将推出创业板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和融资融券市场等,场外产权交易市场也在逐步完善,这种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的资本募集和产权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中小旅游企业应抓住机遇,进行股份制改造,借助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培植品牌,资产并购,做大做强,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加快开发和完善旅游金融服务产品
商业银行要为旅游业各方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手段。应积极研究市场需要,创新金融业务品种,推广信用卡、储蓄卡、公司卡、旅游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业务、新产品;要重视国际游客的金融服务需要,提供外币兑换、外卡取现、国际转账、本外币通用信用卡等全面的个人金融服务;为各旅行社之间的资金往来提供高效的结算手段,尽量减少资金来往时滞;全面整合本外币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创新消费信贷产品。简化银行信贷手续,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五)加快培育旅游风险投资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相比之下,我国的旅游企业,由于核心技术含量相对不高,所获得的产业投资微乎其微,虽然目前我国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方面尝试了一些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改革,但大量旅游产业资金来自于政府。中小旅游企业想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相当困难。因此我国要加强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促使旅游产业升级,就应健全社会融资体系,积极培育旅游风险投资和建立机制灵活的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带动产业投资在范围与数量上的扩大,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市场化运作。
我国可以考虑以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为杠杆,借助市场机制探索组建以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为资金来源的旅游风险投资和旅游产业投资资金,以提高政府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的运作效率,并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共同发展旅游产业。
(六)积极发展旅游保险
一是商业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发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市场,加强保险险种的研发,不断创新旅游保险产品。二是鉴于特色旅游景区开发预期收益存在较大变数,很难得到保险业支持,因此需要由政府建立专项基金,对旅游产业中投资一些高风险项目的投资人提供担保和补偿。三是建立环境保险制度。要建立环境保险制度,确保旅游开发的环境承载力为标准,要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七)开展项目融资
积极推进旅游项目融资创新,对已经建成使用但经营效益不佳的旅游项目可以采用TOT(转让—经营—转让)模式融资,通过转让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一次性从经营者手中获取资金或贷款。对于无力开发的新建旅游项目,可考虑借鉴青岛污水处理厂项目BOT融资经验,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融资,政府作为项目发起人为项目公司提供特许经营权,项目公司作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建设项目、承担风险。在协议的时间内经营项目收回投资并获取回报,再将经营权无偿移交给项目发起人。
(八)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融资
一是选择优质旅游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进而将其推广。可选择资产质量较好、信用级别较高的资产作为证券化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进而将其推广,扩大证券化的范围;二是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资产证券化市场。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抵押担保或保险,统一抵押申请和抵押合同,为抵押贷款的分类和打包组合创造条件。
(九)在北京金融街区域建立国家金融博物馆
中国的国家金融中心正处于加快建设的阶段,北京的金融街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中心和金融机构积聚中心,具有很大的旅游观光发展潜力。建议在金融街区域建立中国的国家金融博物馆,进一步加强北京的国家金融中心的旅游配套功能建设。通过国家金融博物馆的展览,向国内外的旅游者介绍中国金融和货币的发展历史,介绍中国的金融体系和代表性的金融产品,介绍人民币的历史、现状和贡献,让中外游客通过实地游览加深对中国金融的了解,感受中国金融业的重要和未来将对中国和世界所做出的更大贡献。
收稿日期:2009-09^
【原文出处】《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9年10期第57~61页
【作者简介】叶春明,赵宇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叶春明,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开放、旅游金融;赵宇华(1974-),女,辽宁人,博士,讲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司财务、商业银行经营、旅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