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漂流安全设施设备的可靠性
影响漂流旅游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漂流安全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在第一轮、第二轮的调查中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都在0.100左右(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的一致性越高),平均方差在4.5以上(表4),充分说明专家一致认为漂流旅游发展的生命在于安全设施设备的可靠性。漂流旅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种性质决定了其旅游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不可抗拒的或无法预料的自然因素。因此在设计线路及实际操作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人们能够预料的风险,做好安全和应急措施,把风险性控制在最低的程度。要保证漂流旅游设施设备的可靠性还需要制定合理的环境容量。漂流旅游本身对环境承载力又有着自己的要求,因为如果旅途中过于拥挤,不仅会影响旅游者的游览兴趣,还会增加一定的危险性。另外,漂流旅游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旅游活动,最好通过专业旅行社或正规的机构组织,由这些专业机构组织漂流可以令旅游者在带有惊险意味的旅游中享受欢乐。
4.2 流量、落差以及沿途景观等漂流旅游资源自身的状况
我国漂流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和丘陵地区。漂流旅游业的发展与漂流资源自身的禀赋有明显的相关性。调查数据显示,流量是漂流旅游自身禀赋中最最重要的元素,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为0.127;其次是落差,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是0.155,沿途景观对于漂流旅游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其变异系数为0.182(表4)。流量与落差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激荡与震撼,既可锻炼体魄和意志,又可洗涤人世间的私心与杂念,在瞬间彻悟自然和生命的真谛。而且流量、落差禀赋好的漂流资源可以满足人们追求冒险经历、自我挑战、自我实现的一种渴望,在挑战极限中满足人们探险的本能需要。沿途景观可以满足消费者对自然性与真实性的需求,并具有放松、猎奇、求知、求新、陶冶情操和激发艺术灵感的多种功能。总之,流量、落差以及沿途的景观等漂流旅游资源自身的状况是影响漂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4.3 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回头率
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回头率一直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对于漂流旅游的发展也不例外,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为0.184(表4),对其认同度很高。漂流旅游的客源市场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一般的,漂流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本省,如广东各个漂流景区的旅游者90%以上来自本省,湖南东江漂流的客源85.52%来自湖南省内[7]。漂流旅游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大的吸引点在于参与体验的美好感觉。国外学者提出旅游体验概念模型[8],指出旅游体验由高峰旅游体验和辅助游客体验两个维度构成。前者是指促使游客产生旅游动机的吸引物体验,后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满足游客基本需要的体验,如交通、住宿、餐饮等。通过两个维度与日常体验的对比、集中与延伸关系,说明高峰体验和辅助体验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互换的。漂流旅游的高峰体验与辅助体验如何决定旅游者是否满意与回头。因此必须深入了解漂流旅游体验的整个循环过程,不但使旅游者拥有个性化的体验价值,同时形成良好的口碑与宣传效应。
4.4 当地的交通状况与政府的支持
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的“不可移动性”以及“飞地旅游”(enclave tourism)性质决定了漂流旅游的发展受当地交通状况与政府支持的影响[12]。“飞地旅游”开展的旅游活动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性,它并不要求目的地整体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只要求其“飞地”提供满足发达地区旅游者需求的产品即可。因此,对于漂流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来说,改善当地交通状况,提高旅游者的可进入性,增加旅游配套设施如饭店等,对于漂流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另外,政府要重视监督和投入。由于漂流项目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和刺激性,因此,对漂流旅游业的管理和基础设施的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政府的定期监督、安全检查、科学管理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漂流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5 讨论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由于目前国内外研究漂流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关漂流旅游的文献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根据“词频”提炼的影响因素可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德尔菲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每个专家对漂流旅游影响因素的指标理解不一致,不少专家趋于统计结果的压力,倾向尽量向相对一致的结果靠拢,所以其结果还需要定量研究进行进一步检验。
[作者简介]旷雄杰(1969-),男,湖南衡山人,博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生态旅游,E-mail:ahkuang@vipsina.com 。
[参考文献]
[1]Wen Chuanhao, Chen Houyi, Yang Yong. Study on eco-tourism of drifting exploration in Maling Gorge[J]. Economic Geography, 2002, 22(1): 111-114.[文传浩,陈厚义,杨勇.马岭河峡谷漂流探险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1):111-114.]
[2]Ma Zongfu, Lin Fuyi. A discussion on the marketing development stratage of drifting tourism: Case of Drifting tourismin Canyon of Gulong Mountain, Guangxi[J]. Market Forum, 2006, (11): 116-118.[马宗福,林福煜.浅谈漂流旅游的营销开发策略——以广西百色古龙山峡谷漂流为例[J].市场论坛,2006,(11):116-118.]
[3]Zhou Kehua, Luo Mingchun, Chen Xiaoqing. An initial discussion about drift tourist interpretation system: A case study of Yangming Mountain drift[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7, 18(1): 55-58.[周可华,罗明春,陈晓磬.漂流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1):55-58.]
[4]Bentley T A, Page S J. Laird I S. Accidents in the New Zealandadventure tourism industry[J]. Safety Science, 2001, 38 (1): 31-48.
[5]Cui Yuan, Jin Yanchun. A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ifting tourism and its development conception[J].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2007, 9 (2): 218-219.[崔媛,金艳春.浅谈漂流旅游的特点和开发构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2):218-219.]
[6]Zhou Bin, Tang Jigang, Dong Jie, et al. Study on adven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north western parts of Yunnan Province[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6, 22(6): 576-578.[周彬,唐继刚,董杰,刘丽娜.滇西北探险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6):576-578]
[7]Yang Hong, Huang Jing, Li Shuqi, et al.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drift tourism in Western Hunan Province[J]. 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06, 22(5): 486-488.[杨洪,黄静,李树琪,陈亚召湖南西部地区漂流旅游开发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5):486-488.]
[8]Quan S, Wang N. Towards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tourist experience: An illustration from food experiences in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 (3): 297-305.
[9]Hjerpe E E, Kim Y S.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Grand Canyon river runne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5 (1): 137-149.
[10]Li Haidong, Bao Jigang. Research of drifting as special tourism: A case study Lechang drift, Guangdong[J]. Economic Geography, 1995, 15(2): 109-112.[李海东,保继刚.漂流专项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乐昌漂流为例[J].经济地理,1995,15(2):109-112.]
[11]Bao Jigang, Chu Yifang. Tourism Geography (Revised Edition) [M]Beijing: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1. 68-69.[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8-69.]
[12]Zuo Bing, Bao Jigang. Tourism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s regional variation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05[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4): 417-427.[左冰,保继刚.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级差异[J].地理学报,2008,63(4):417-427.]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