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旅游功能区规划视野下的旅游目的地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中国旅游报》 2012年03月12日 杨振之 马… 参加讨论

汶川大地震后,百废待兴,特别是地震重灾区,原有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矿产、水能发电等产业遭受重创。根据国家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灾后重建规划根据这些地区的环境和产业状况,提出了“限一退二进三”的思路,即之前以土地资源消耗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矿产资源消耗为主的第二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不适应灾后自然环境的发展要求,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第三产业应该成为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承担着调整生产力要素布局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旅游业灾后重建规划认为,区域内土地利用统筹、旅游产业要素重组和产业布局等应依据这一思路优先考虑旅游功能。
    在传统旅游地开发中,旅游业产业要素布局所依赖的旅游规划,其拟定需要严格遵从国家规划体系的时间—空间规划序列,无论是时间层次还是地域范围都有分别对应的指导性国家规划和行政层级。在更高层次的规划框架下,旅游规划对区域发展的土地利用、城乡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均有局限性。这就意味着,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灾后重建,很难通过原有的旅游规划模式实现区域生产要素的整体统筹。如果要实现从资源禀赋优势向区域竞争优势的无障碍转换,必须就两方面展开工作:一是从纵向上突破国家规划体系的层级关系,二是在横向上建立起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联系,以便重新建构属于旅游功能区发展的特有规划控制体系。
    围绕上述思路,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的恢复重建在规划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改革,尤其是成都市以旅游综合游功能区规划为指导思想统筹旅游目的地的重建,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位于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内的大邑县在旅游功能区规划思想上的实践,可以作为旅游地开发的典型。
    大邑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距成都市区约50千米,其旅游资源赋存无论是级别还是丰裕度都比较高。除了国家级风景区西岭雪山位于境内,道教发源地鹤鸣山及安仁古镇的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等在海内外也拥有较高知名度。在对大邑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市场开发环境进行分析后,规划将大邑的发展定位为成都重要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根据这一规划定位,大邑规划在土地统筹利用、产业要素重组和产业布局、空间形态控制等方面配合休闲度假旅游开发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一、旅游业发展主导下的土地利用统筹
    灾后重建安置调查发现,大邑可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土地有限。此外,当地的土地分割情况突出,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利益驱动,不同投资机构纷至沓来,旅游开发呈现多头并进之势,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割状况也不容乐观。
    规划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对土地功能进行划分。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乡镇,主要以农民安置和发展山地特色生态产业为主。其他适宜开展度假旅游开发的区域,则通过产业发展定位对城镇体系进行了调整。其次是统筹旅游用地,通过适当的土地整理和用途转换,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比如根据现代交通的发展及产业定位的需要,建议撤销四个建制镇。旅游功能的土地“集中”和非旅游功能的用地“迁移”使大邑在旅游发展用地方面的问题得以较好的解决,之前破旧的乡场转变为浓郁风情的特色小镇,并且产业功能和布局也变得非常清晰。
    二、旅游产业要素重组和产业布局
    根据发展休闲度假产业这一定位,不仅大邑的旅游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围绕旅游开发,农业也要随之升级。规划首先通过土地流转引导当地的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景观化道路上发展。其次,将“大旅游”和“小产业”的想法推广开来,在全县产业布局上形成以休闲度假旅游等产业要素为核心,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配套和关联性产业发展要素作为支撑的格局。
    规划提出,通过线路来整体统筹全域的资源,使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向景区集中,向线路集中,向特色村落集中。为此,震前污染较大、能耗较高的工业区在规划中被转移到远离旅游线路的区域;县城工业区也将逐步向县城的下游城镇转移,依据当地的产业基础工业区的发展重点被规划为原酒生产和户外运动装备等。
    旅游功能区规划使全域产业层次清晰可见:旅游景观和度假休闲旅游服务构成产业要素核心,被置于以旅游廊道为主的核心区位上;外围是种植农业、畜牧业、林业、旅游商品加工制造等配套或者关联产业区;最外围是其他产业。依据不同的产业定位,大邑的城乡空间形态也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调整。如西岭镇定位为山地户外自助小镇、花水湾定位为温泉度假小镇,鹤鸣镇定位为禅修道养小镇、悦来定位为美食养生小镇、安仁古镇定位为中国博物馆小镇及影视基地等。
    三、旅游空间形态控制
    大邑海拔从476m跃升到5360m,在长达70千米的“山地—丘陵—平原”过渡地貌带上,自然景观的垂直带状分异和水平分异鲜明生动,优美的山水和人居环境均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规划依据“原山、原道、原泉”的旅游资源特色,配合全域产业布局,规划还特别通过对这一带状区域的建筑风貌、景观等空间形态进行控制,以营造适宜的度假氛围。
    建筑风貌上,平原小镇以川西庄园为主,丘陵小镇以山地民居建筑为主,体现传统风格。随着海拔上升,则是中西建筑融合,雪山下的小镇如花水湾、西岭镇体现了欧式风格。在景观和绿化设计方面,规划设计了数条沿风景交通线路、河滨等的线性绿道,使之成为连接主要旅游节点的视觉纽带。
    借助旅游这一核心功能,大邑的生产要素配置、产业空间布局和城镇形态等得以优化,旅游功能区规划从根本上推动了大邑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

Tags:旅游功能区规划视野下的旅游目的地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