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旅游因具有稳定边疆、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和拓展国际旅游市场等作用而逐渐被各国视为重点发展的旅游形式。我国边境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随之在边境旅游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除边境旅游研究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展,从起初对概念、类型、特点的阐述,逐渐向旅游开发、区域合作、旅游市场等方面过渡。但由于我国边境旅游起步较晚,加之我国边境地区多为经济、交通相对滞后的边疆民族地区,学者们对其关注较少。因此,我国边境旅游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较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较窄、理论研究薄弱、个案研究较多、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区域不平衡、研究水平较低等。为此,笔者认为今后我国边境旅游研究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边境旅游研究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且“现状—问题—对策”型文章偏多,对基础理论的建构较为薄弱。因此,边境旅游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我国边境旅游现象,从而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边境旅游理论体系。笔者认为,我国边境旅游今后应多加强以下3方面理论的研究:一是跨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如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迁移,文化互动等理论);二是边境地区民族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如社区参与、利益相关者、主客关系、跨文化沟通、原真性等理论);三是区域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如共生演变、核心-边缘、产业聚集、增长极等理论)。在边境旅游研究方法上,目前主要是定性描述,定量分析仅在对市场研究的文章中有所出现。笔者认为边境旅游研究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二)边境旅游的生态保护
对我国边境地区旅游开发研究的成果较多,但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较少,相似观点仅在旅游开发的文章中有所提及,但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几乎没有。我国边境地区植被繁茂、物种多样,生态旅游资源堪称全国之最。在旅游开发中往往只为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环境保护,盲目地进行大开发,甚至还出现大量砍伐森林兴建土木、走私贩卖野生物种、大量种植罂粟等不法行为。因此,旅游界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本指导,加大对我国边境旅游生态保护的研究,为边境旅游健康科学的发展探寻可取的开发对策。同时,还应对边境界河和跨境河流(鸭绿江、黑龙江、图们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等)流域的生态资源保护和水域环境治理进行研究。只有用科学的理论,长远的视觉和国际化的思维对我国边境地区进行研究,才能为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三)边境旅游的文化与社区参与
边境地区往往是一个国家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多元文化的复杂性也成为边境旅游开发中的棘手问题。目前我国对这方面关注较少。笔者认为,随着我国边境旅游的发展,业界应增强对边境旅游的文化传播、文化整合、文化冲突、文化迁移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在旅游文化互动研究方面,应突出游客对异域文化的兴趣,文化符号与旅游景观营造(如,跨文化交流符号、旅游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以及本国边境游和出入境游的协调配合等方面的研究。在社区参与方面,我国对其它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边境旅游社区仅是间接涉及,然而边境旅游社区相较其它旅游社区而言,往往是最为复杂也是最值得研究的领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边境旅游社区之谜将会成为旅游界众多学者争先探寻和破解的热点。
(四)边境旅游与社会稳定
因区位、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影响,边境地区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宗教问题复杂、黄赌毒活动猖獗、反华势力煽动闹事频繁的政治敏感地带。边境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国防安全与和平统一。因此,在旅游业发展迅速的今天,边境地区的“旅游维稳”问题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我国也通过建立和睦的外交关系,构建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提倡优惠的边境政策等手段不断地在为边境地区发展旅游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相较而言,我国在边境旅游与政治社会稳定方面的研究还较欠缺,这也是阻碍我国边境旅游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今后我国不仅要加强对边境旅游发展硬软环境的研究,还需要加大对边境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维稳、文化交流等关系的探讨。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李小波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意!
作者简介:姜太芹(1986-),女,云南省腾冲人,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2]人民网.法律法规库: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6/308006199601.html.
[3]张广瑞.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
[4]姚素英.试谈边境旅游及其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16-21.
[5]罗明义.国际旅游发展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12-115.
[6]田欣.中国边境旅游必备[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98.
[7]刘小蓓.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研究——以广西东兴市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8]祝招玲,谢维光.佳木斯市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54-155.
[9]张广瑞.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背景与简要过程[J].经济研究参考,1996(H6):8-15.
[10]李明.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3.
[11]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原理·方法·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05-400.
[12]杨飞.中韩边境旅游开发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12.
[13]张广瑞.中国边境旅游的基本类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1996(H6):15-26.
[14]熊礼明.中越边境旅游系统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7.
[15]陈桂秋.论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意义[J].华东经济管理,2004(4):36-38.
[16]姜晓娜.黑龙江省边境旅游发展探析[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6-19.
[17]张越水.国际合作新框架下越中边境旅游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9-13.
[18]张广瑞.关于云南省瑞丽、碗盯边境旅游情况的考察报告[J].财贸经济,1994(8):63-65.
[19]张广瑞.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1996(H6):26-33.
[20]李玉虹,马勇.边境旅游业在沿边地区扶贫中的作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2):67-73.
[21]谢莉.边境旅游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及策略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12):663-667.
[22]李世玲,刘庆友,任黎秀.广西北海市边境旅游开发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106-109.
[23]陈红玲.杨莲莲凭祥边境旅游发展探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8):114-117.
[24]蒋满元.云南边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40-44.
[25]李春燕,范淑萍.红河州边境旅游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0(18):80-81.
[26]刘滨谊,刘琴.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特性、原则和程序——以新疆“四地州”边境旅游规划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0-44.
[27]谢莉.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J].热带地理,2005(6):181-184.
[28]李庆友,刘杰豪.西双版纳边境旅游发展战略初探[A].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国际研讨会(西双版纳)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84-193.
[29]覃萍.广西边境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8-33.
[30]刘来吉.西部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1(2):44-46.
[31]彭万臣.黑龙江省边境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75-76.
[32]王丽琴.也谈云南边境旅游开发[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6):36-38.
[33]刘永明.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研究[J].今日南国,2008(8):74-77.
[34]艾思彤.黑河边境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企业研究,2011(4):113.
[35]赵明,郑喜.跨境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探讨——以黑龙江中俄边境段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4(2):86-93.
[36]图登克珠,刘雅静.中尼边境负责任旅游合作开发与展望——以西藏日喀则地区樟木镇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17.
[37]陈燕.云南——东南亚跨国旅游产品开发[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18-20.
[38]刘小蓓.广西边境旅游发展及客源市场开拓[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增刊):244-247.
[39]毕燕,易烁君,梁丽文.边境旅游需求特征分析研究——以广西龙州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3):68-75.
[40]杨洪,陈长春,袁开国.我国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9):64-69.
[41]蒋满元.广西边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旅游论坛,2008(8):86-8 9.
[42]杨丽.边境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思想战线,2001(5):63-66.
[43]汪德根,陆林等.我国边境省区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4(12):615-621.
[44]李明,何雨.中俄边境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特征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8(6):19-22.
[45]谢婷,钟林生,张宪玉.基于空间竞争关系的中越边境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9):123-127.
[46]张广瑞.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1996(H6):38-48.
[47]张英俊.中越旅游客源市场合作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9):104-108.
[48]孙晓谦.黑龙江省对俄旅游合作的新思路探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6(12):24-26.
[49]郑辽吉.丹东边境旅游产品创新与联合开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观点[J].世界地理研究,2009(6):128-134.
[50]石美玉.联合营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边境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J].旅游学刊,2009(7):9-10.
[51]陈桂秋.应对“南博会”机遇构建广西边境旅游“新三角”[J].世界地理研究,2004(3):81-86.
[52]徐东北,徐昌贵,谢春山.辽宁、吉林两省构建“沿鸭绿江边境旅游带”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7):28-30.
[53]尹明.边境县市旅游管理机制的浅思[J].黑河学刊,2000(2):26-27.
[54]杨芳,方旭红.我国边境旅游安全问题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9):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