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阶段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标准,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5美元至412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4126美元至127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一般情况下,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均GDP大体相当。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0.865万亿美元,人均7900多美元,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偏上水平。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存在很大不同,平均数往往掩盖了内部差异。中国本身也存在着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落后地区。从各地区发展情况看,现在已经有10个省区市人口超过5亿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2015年数据)。其中有4个省市(津、京、沪、苏)、人口1.4亿,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其他6个省区市(浙、内蒙古、闽、粤、辽、鲁)人口3.6亿多,接近于高收入国家水平。其他12个省区市(豫、黑、新、冀、琼、青、湘、宁、陕、鄂、吉、渝)人均GDP在6000—8000多美元,另外9个省区(川、赣、皖、桂、晋、藏、贵、云、甘)人均GDP在4200—6000美元,全部进入中等收入偏上水平。
中国一个省区的人口、面积相当于国外一个国家,省域内各地城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以地级城市来看,则有77个城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其中有31个城市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有10个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如最高的鄂尔多斯市人均GDP达到33344美元;克拉玛依市人均27601美元;东营市人均26393美元;深圳市人均26071美元;广州市人均22217美元;苏州市人均21988美元。在县级市中,江苏昆山市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张家港市人均28586美元;江阴市人均28259美元;太仓市人均24892美元。可以说,随着划分区域的缩小,各地的差异更大,总体上各地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竞相超越的格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92.7万亿元,按汇率不变价计算,约合14.88万亿美元,我国人口按年均增长0.5%计算,则全国总人口达到140962万人,人均GDP大约10556美元,总体上人均超过1万美元,接近于12736美元的高收入国家水平。按此发展速度,预计到2023年,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差异化梯度发展道路,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进而实现总体跨越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道路。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区差别很大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各地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而会有先有后、各显其能。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形成循序渐进的“雁阵”发展格局。
我国东部一些地方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万元,按当年汇率折合1.2万美元,核心区(主要是上海)达到人均10万元(折合1.47万美元),应该说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折合1.6万美元,核心区达到13万元,折合1.9万美元,目前正在向这一目标努力。江苏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苏南一些地方提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也不同程度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将有更多地区和人口人均GDP超过12736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下一步,要持续接力,全面迈进高收入国家水平。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路线图就是:由局部跨越,到大部跨越,再到整体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继续向高收入国家水平迈进,建设一个“富裕社会”,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到2023年之后我国实现整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只是全国人均GDP达到12736美元以上,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人口都达到了这一水平,还会有相当多的人口低于平均水平。同时,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现在全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已超过1万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已接近4万美元,即使我国整体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也只是刚刚迈进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与其他高收入国家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不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