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与创新发展 相比世界上其他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是最具有“创新气质”的,是世界重要的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航运物流和制造业中心,拥有比较完备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可以实现从理念、筹资、研发、制造、产业化等“一条龙”的创新全过程,在未来大湾区发展中,将成为具有活力的、创新的科技型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区域,表现出领先的创新能力。大湾区是全国制造业的重心所在,也是制造业率先实施创新驱动、走向智能高端制造的先发区域。大湾区内有较多的国际一流大学、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基础研发机构,汇聚了众多国内、国际高端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资源。特别是香港的大学,在国际排名中都是比较靠前的。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16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香港在全球排名第14,在亚洲排名第3,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粤港澳大湾区专利授权数占全国比例为15.3%,超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在美国的占比。
粤港澳大湾区应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创新的中心,在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起到引擎的作用,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快推进,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入发展,创新要素和跨国资源流动愈发活跃,开放融合创新已是大势所趋。港澳的自由经济、开放市场和国际网络,为湾区吸引和连接世界科技人才、企业和资金,创造了便利条件。大湾区要成为全球高端科技资源的汇集地,就要发挥港澳在科技资源“超级联系人”的优势,建设跨境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对接世界创新要素,融入世界创新系统,成为国际化水平极高的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地。
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深圳已经涌现出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包括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等,这些企业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国的一半,接近韩国的申请量,这些企业作为“知识外溢”的传播者,在大湾区的创新驱动中,将发挥带动作用。深圳在政策创新、能力创新、产业创新、开放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为全国探索了很多经验:如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设立科技基金和财政扶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营造开放创新、合作创新的良好创新环境,吸引国际科技公司入驻深圳;实施“孔雀计划”、人才安居工程、住房租房补贴政策、留学生创业支持计划等,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向深圳汇集,这些改革措施同样对大湾区其他城市有所借鉴,形成“政策外溢”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与绿色共享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愿景之一是要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共建优质生活圈,实现绿色共享发展,使大湾区内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所有居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六年前,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出:“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步伐。” 在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地明确提出:“支持共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2012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编制发布《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提出大珠三角地区共同构建一个绿色、宜居、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为区内居民提供洁净、舒适、便捷、高效、人本的优质生活环境,打造优质生活圈,提升大珠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重要形态,其目标是要形成高效通勤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19个城市群,规划的内容既有空间、又有产业,也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基本上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超出了经济和产业规划的内容,其中,“绿色城市”是城市群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优质生活圈,就应特别注重大湾区的生态环境和流域治理。
人们一般的印象,世界上的湾区,无论是大湾区,还是一些小湾区,房子都比较贵,为什么?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环境优美、出行方便、居住舒适的地方。住在湾区里,不仅居住环境好,空气清新,绿色环保,而且宜居宜业,生活在湾区的居民综合幸福指数比较高。
深圳是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十二五”期间,深圳PM2.5浓度从4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9.8微克/立方米,灰霾天数由年112天降至35天,深圳将绿色低碳融入城市规划、产业政策、建筑设施、交通运输等各方面,探索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激励制度和政策体系,对大湾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圳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同时,也使深圳在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动力和新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