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商业银行消费信用的风险因素及其管理的制度框架(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赵鹏(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

 

 

摘 要:消费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商业银行是消费信用的主要经营者,但是消费信用领域面临着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消费信用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就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消费信用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消费信用的内在风险因素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环境、商业银行自身、借款人三大方面,借鉴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这些风险因素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因素,对消费信用的风险管理应该着重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上。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用,制度经济学,风险管理

 

一、引言

消费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消费信用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生活中消费信用领域面临着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消费信用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消费信用发展滞后,如果不及时解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加之,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作用,引起人们对消费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加倍关注。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消费信用的风险管理关系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们对消费信用的日益重视,关于这个问题的学术著作和文章不断涌现。例如:林钧跃著《消费者信用管理》对如何建立个人信用和维护个人信用等大众关心的问题做了说明,并从消费者信用调查、消费者信用管理和消费者信用相关的法律等信用管理体系方面讨论了消费者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李子卿从总的框架上探讨了征信系统建设的目标、信息披露、数据采集及系统建设方式等问题。秦燕主编的《消费者信用管理》对评分模型和决策产品开发技术做了介绍,着重说明了数据挖掘、评分卡开发、决策支持系统(DDS)的原理和应用。陈高云从整治社会信用角度、拓展银行信贷、防诈骗和防范信贷风险等角度分析了我国进行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迫切性,并对实际运作提出了一些建议等等。但就目前这个领域的研究和讨论来看,并不令人满意。首先在研究内容上,研究具体业务种类、操作流程的多,结合相应的理论进行整体风险管理研究的少。其次在研究范围上,从银行角度进行风险管理研究的多,而从社会整体角度上对消费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少。再次,在研究方法上,理论联系实践的多,理论、实践和历史相结合进行研究的较少。最后,在研究成果上,进行单一分析的多,而从多个角度整合研究的少。

要想探讨如何管理风险就需要深入的认识风险产生的原因,要想深入的认识风险产生的原因就需要回答风险的构成因素和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下面我们借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消费信用中的各个主体的关系及风险构成的内在因素,进而寻找管理风险的办法。

二、商业银行消费信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我国,商业银行是消费信用的主要经营者,商业银行的消费信用业务为什么会产生风险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委托、代理理论进行分析。委托—代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Wilson(1969)、Spence和Zeckhauser(1971)、Ross(1973)等。委托—代理理论应用广泛。只要在建立或签订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商业银行消费信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银行除了发放贷款以外,还要对贷款资金的流向和用途进行监控,所以银行应当成为借款人的“外部监督者”。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不可能对借款人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就不得不依托借款人自身的内部监管,这便形成了一层委托—代理关系。如果借款人缺乏对自身监管的动力,甚至向银行“骗贷”,将资金挪作他用,就会导致风险的产生。

第二是银行所有权人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所有权人和银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会引发银行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在监管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会使得经营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大大加强。这也是风险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是银行的各个层级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如:高级经理人和中级经理人之间,中级经理人和低级经理人之间等。各个层级的经理人之间的利益不完全一致,也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这也是产生风险的原因。

第四是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银行控制的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政府需要通过银行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管,两者之间也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非常关注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当政府为实现经济增长或促进就业等经济目标时,就会鼓励银行扩大信贷规模,银行会相应地放松信贷标准和信用控制,结果风险激增;当政府为防范金融风险而加强风险控制和行政约束时,银行又会采取强力的风险防范措施以致造成“惜贷”,影响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政府作为委托人,不得不经常在社会目标和商业目标之间作出相机抉择。而银行作为政府代理人受到普遍的行政约束和逆向激励,也不可避免地会使自身经营受到影响,增加了风险的形成。

第五是银行和中介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银行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调查,中介机构为银行提供服务,收取服务费用。

可以看到,我国消费信用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会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或失灵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风险。

三、商业银行消费信用的风险因素

那么,消费信用风险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呢?总的来说,消费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环境、商业银行自身因素、借款人三大方面。根据这三个来源我们可以建立商业银行消费信用的内涵风险因数模型: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造成风险用V,表示。当前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等都将对消费信用产生巨大影响。我国目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强,会对消费信用的风险产生影响。

商业银行自身因素造成风险用B,表示。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进行内部改革,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而且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部管理不善,内部风险控制技术水平不高,存在着操作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消费信用的风险产生影响。

借款人造成风险主要用表示,其中,Yt为现期收入;Yte为预期收入;At为现期拥有的资产,re为资产的预期报酬率;ri为市场利率水平;Pe为预计物价水平。借款人的现期收入Yt、预期收入Yte,甚至其拥有的资产A,都影响着其使用消费信用的借贷能力。特别是在我国各项改革正在进行中,日后的改革会对城镇居民收入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加重城镇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储备等方面的支出负担,这些因素会给借款人造成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和支出,影响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也影响到商业银行发放的消费信贷能否安全收回。借款人的资产At、市场的利率ri、预期物价Pe及资产预期报酬率re则从另外一个方面给商业银行造成风险。当一项用银行借款形成的资产预期收益率低于当前的借款利率时,借款人从理性角度考虑,就会产生违约行为,或是提前还款,或是蓄意不还,银行即使拥有抵押物的权利,仍必然遭受损失;又如当物价剧烈下跌时,用银行贷款购买的资产迅速贬值,使借款人产生违约行为,t表示借款人的信用意识不强或有意欺诈等。e表示其他不确定性的因素。

四、商业银行消费信用风险因素的制度分类

制度经济学家一般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正式确立的成文规则,包括制度、法律、合约等;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性规则,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间断性特点。而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我国消费信用的风险因素可以归类为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原因和正式制度方面的原因。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奇奇


    

Tags:商业银行消费信用的风险因素及其管理的制度框架(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