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一个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8/3/7 《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第8期 陈祖华 参加讨论

摘 要:早期金融中介思想主要在宏观上注重金融中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把其理解为信用媒介和信用创造机构;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提出了金融中介具有“资产转换”功能,推动了金融中介理论研究转移到其自身内在的功能;以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分析范式的应用为代表的金融中介理论,从内生经济角度回答了其产生和发展的主题,成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代表性理论。
    
    
关键词:金融中介,资产转换,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金融中介理论主要是围绕金融中介为什么产生和如何发展以及在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等问题展开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对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分析框架,理论观点显得散乱,一些研究结论仍存在较大争议。按照钱特(Chant,1989)的观点,以“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在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运用为界限,金融中介理论可以分成“旧的理论”和“新的理论”。旧的理论是把金融中介的服务功能等同于资产转换,把金融中介视为被动的资产组合管理者,金融中介向客户发行债权,这些债权与它自身持有的资产有不同的特点,金融中介只能根据在市场上所面对的风险与收益情况来完成组合的选择。新的理论主要是对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发展在金融中介研究中所做出的回应,使该理论研究从更加微观层面对其提供的各种不同服务进行更为细致的识别与分析,因此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金融中介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减少交易成本。
    从金融中介理论发展的基本历程来看,结合钱特的观点,本文认为,可以把金融中介理论分为早期的金融中介思想、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金融中介思想
    
古典经济学大师的经济思想为经济学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不绝的源泉,在金融中介理论发展中也不例外。古典经济学关于金融中介的思想主要体现为从宏观上理解金融中介(主要是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其理解为是发挥信用媒介和信用创造功能的机构,货币在经济发展中不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只是一层覆盖在实体经济上的面纱。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论述货币和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时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慎重的银行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加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使这种死资财变成活资财,换言之,变成工作所需的材料、工具和食品,既有利于己,又有利于国……流通国内的金币银币,可与通衢大道相比。通衢大道,能使稻麦流转运到国内各市场,但它本身却不产稻麦。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架空为轨,使昔日的大多数通衢大道,化为良好的牧场和稻田,从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可见,斯密所持的是银行发挥信用媒介功能的观点,注重银行信用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分析了银行在发行信用货币、媒介货币资本、节约流通费用方面的作用,提出了银行信用具有促进资本再分配、促进利润率平均化的观点。约翰·穆勒(John S.Mill,1848)认为,信用只是发挥一种媒介和传递、转移作用,不会增加生产资料的数量,信用还可以发挥资本再分配的作用,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马克思在巨著《资本论》中也深刻阐述了信用、货币和银行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关于货币、技术进步和积累相结合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瑞典学派奠基人威克塞尔(Wicksell,1898)打破经济学“二分法”提出货币、利率会影响收入的货币经济理论后,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不仅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还提出了信用创造理论。他对货币、信贷和利息等因素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银行的信用创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观点对于金融发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熊彼特指出:一个银行家与其说主要是商品“购买力”的中介人,倒不如说是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可是,因为今天所有的准备基金和储蓄通常都流向于他,对自由购买力——不论是已经存在的还是将要创造出来的——总需求都集中于他,他已经代替了私人资本家,或者是变成了他们的代理人;他自己已经变成了典型的资本家。
    二、传统金融中介理论
    
在微观银行理论中,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Arrow-Deberu Model)被视为是解释微观银行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析范式,在模型分析中有三个重要的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全的,信息充分,没有交易成本;分别存在三个代表性的厂商、家庭和银行;家庭和厂商可以无限制地进入金融市场。经过数学推导和证明,在竞争均衡中,银行获利为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组成和规模对其他经济部门无任何影响;由此,阿罗-德布鲁范式得出的结论是:银行是多余的机构。实际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承袭了古典主义的货币中性论观点,因而在作为主流经济学理论核心构架的阿罗-德布鲁范式分析中,金融中介是无效的。
    格利和肖(Gurley和Shaw,1960)批驳了传统的货币中性论观点,认为货币金融理论应该面对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中介也是同样重要的,商业银行只是惟一能创造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放款和投资与商业银行共同创造信用,金融中介的多元化有益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总是会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方面。换言之,货币一般地不是中性的;它不只是蒙在实际经济之上的一层轻纱。格利和肖首次提出了金融中介具有“资产转换”功能。他们认为,金融中介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发行间接融资证券,在资金剩余单位和资金不足单位之间进行资金融通,从而提高资金的获得性。在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作用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中介之间并无根本区别,金融中介都是通过提供资产组合,利用各种特定的中介技术,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身的生存。格利和肖的“资产转换”功能学说揭示了金融中介在金融活动中的基本功能,对各种不同金融中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65)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金融中介的“资产转换”功能。他认为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发行间接证券,是因为金融中介在从事规模巨大的资金借贷过程中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同时,银行在现代经济中具有支付清算功能,银行提供的支付清算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这也决定了政府要对银行等金融中介的金融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
    以格利、肖和托宾等为代表的资产转换功能观,在金融中介理论研究中,以金融中介的存在为既定前提,从宏观层面探讨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转移到金融中介本身的功能,使该理论发展不断深化。但对于金融中介为什么会存在,其微观基础是什么等问题缺乏研究,因此,在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研究金融中介的发展为标志的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之前,他们的金融中介理论只能是属于传统金融中介理论。
    三、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一步阐释金融中介在现代金融活动中的存在价值及其作用,从内生经济角度较好地论证了金融中介为什么会产生和如何发展的主题,形成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由科斯(Coase,1937)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打开了长期被新古典经济学当作给定研究前提的企业,这个假定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投入产出装置的“黑匣子”,深入企业内部,研究了企业的本质、产生、边界等问题。金融中介作为参与金融活动的微观主体,实际上就是具有企业性质的金融机构,因而完全可以用现代企业理论来解析金融中介的行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两个分支——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分析范式,分别回答了金融中介因为降低交易费用和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问题,成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重要理论支柱。
    (一)交易费用理论与金融中介
    
按照交易费用理论,在金融交易活动中存在的交易费用也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签约之前搜寻交易信息而发生的费用;二是签约过程中为谈判而发生的费用;三是签约之后监督、保证和强制实施合同而发生的费用。由于金融交易往往涉及的是当前的现金流量和未来一系列现金流量之间的跨期交易,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风险更大,因此,要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金融交易风险、促进金融交易顺利完成,其交易费用也往往较高。而通过金融中介来完成金融交易则可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其一,金融中介把诸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投资,可以降低单位货币和单个投资者的交易费用,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例如,金融中介可以大大降低金融交易中的固定交易费用,如果存在与任何融资交易相关的固定费用,存款人将倾向于结成联盟,为了分散成本将一起买或者卖。同样的,由于不可分性,相对单个投资者自己持有单个证券而言,显然,投资者联合将能够持有更加分散化、风险更小的资产组合。其二,金融中介具有专业化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可以通过研发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降低交易费用。从银行金融中介来看,银行在经营存贷款转换过程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降低交易费用:一是通过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转换降低交易费用;二是通过银行的结算体系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本斯顿和史密斯(George Benston和Clifford Smith,1976)在《金融中介理论的交易费用方法》一文中,用交易费用理论证明了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他们认为,金融中介的角色就是创造金融商品,金融中介能够为金融商品的购买者从现期和未来消费中获得效用,在转换消费支出时通过规模转换功能和时态转换功能降低金融商品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与金融产品种类、消费者偏好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将使成本发生变化,并促使金融中介调整其金融产品,因此,交易费用的高低是金融中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戴蒙德(Diamond,1984)证明了即使考虑金融中介自身的代理成本问题,但仍然具有相对于直接投资的成本优势。克莱因(Klein,1973)认为,多样化成本是金融中介出现的必要条件。凯恩和布瑟(Kane和Buser,1979、1981)研究了银行持有证券的多样化程度,表明了金融中介能更好地开发专门技术来降低交易费用。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金融中介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除了会产生交易成本,还会出现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交易费用理论可以解释一部分金融中介的产生,同时,运用信息不对称分析范式对于解释金融中介在减少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方面,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对于经济主体因事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莱兰德和佩勒(Leland和Pyle,1977)提供了一个关于金融中介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经典研究文献(L-P模型)。他们把金融中介看作是一种“信息共享联盟”,认为金融中介可以低成本地搜寻和甄别好的投资项目,并在将好项目的信息让众多的贷款人共享时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莱兰德和佩勒的模型分析了在缺少“信息共享联盟”条件下,贷款人和借款人所遇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最终将可能使风险投资市场无法存在,企业家得不到投资,投资者无处投资。因此,他们的模型实际上强调了内部投资的信号作用,指出金融中介可以通过投资于他们具有专门知识的领域以显示其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地位。受L-P模型影响,许多经济学家运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金融中介,如坎贝尔和克拉克夫(Campbell和Kracow,1980)提出要从交易费用的节省、保护信息的隐私、信息生产以及金融中介的其他功能等不同方面,来解释金融中介的存在。
    对于金融活动中因事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戴蒙德(1984)的代理监督模型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性理论。戴蒙德认为,金融活动中事后不对称问题的实质是借款人能够无成本地获得投资的最终结果,这将使金融契约对借款人活动适用的约束降低。金融中介可以作为贷款人和存款人的一个代理人来监督并实施贷款合同,从而节约对单个项目进行监督所需要的成本。戴蒙德从与事后信息不对称的投资项目收益相关的道德风险出发,通过数学模型的计量,分别计算出由单个投资者直接监督和由银行代理监督所产生的社会总监督成本。他认为,由银行代理监督比由投资者直接监督更有优势,而且银行的代理监督可以减少社会的监督成本,从而提高金融制度的效率。戴蒙德还分析了金融中介多样化对代理成本的影响,提出了投资多样化与风险积聚概念,认为金融中介通过对贷款和投资的筛选和监督能够降低发放贷款的违约损失,并通过金融中介的规模经济和多样化优势进一步降低自身倒闭的概率。在戴蒙德模型基础上,欧根·法默(Eugen Fama,1985)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融中介代理监督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于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消费者面临着种种流动性风险。戴蒙德和戴维格(Diamond和Dybvig,1983)提出了流动性保险模型,即D-D模型。D-D模型从流动性功能角度证明了存款类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分析了金融中介在防范消费需求的意外流动性冲击而造成的不确定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阐述了可能造成的银行挤兑对金融中介的风险,从更微观层面解析了金融中介的金融活动。
    四、结语
    
随着金融实践的不断发展,金融中介理论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看到,曾经奉为神话般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等金融中介,遭遇了巨大的冲击,雷曼兄弟的破产倒闭更让我们看到,依赖先进的金融交易技术和高深莫测的数理金融模型,不能解决金融中介自身发展可能伴生的风险问题。
    金融中介理论通过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展,还不能做出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近年来,借助于风险管理、参与成本、动态金融理论等的发展,使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更加微观和深入。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条沿着从宏观到微观,从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到其自身的产生及发展,从侧重金融中介外部性研究转向侧重对金融中介内部性研究的发展道路,并越来越呈现出对金融中介微观化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ChantJ.1989.The New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Kevin Dowd &MervynK.Lewis:Current Issues in Financial and Monetary Economics,The Macmillan Press Ltd.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2,第296页。
    [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4]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Schumpeter J.1912.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poment.Dunker&Humblot.
    [7]Debreu,G.1959.Theory ofValue,An Axiomatic Analysis ofEconomic Equilibrium, NewYork:Wiley.
    [8]弗雷克斯、罗歇,刘锡良主译。微观银行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9]格利、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三联书店,1998.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Tags: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一个综述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