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目前,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基本上倾向于金融危机是一种异常的经济现象,又称为金融风暴,是指当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时,就发生了金融危机。正常的经济运行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协调、互相调整的基础上,如果两者矛盾扩大难以相互适应,那么就会产生经济危机(成思危,2003)。金融危机则是经济危机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行领域矛盾难以解决而造成的虚拟经济领域的非正常现象。自192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又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其中,在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并延伸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这场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尤其是造成了全球经济整体下滑、陷入困局和复苏艰难。因而,本文拟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角度,对两次金融危机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获得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概述
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制造产品与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具体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与生产活动直接相连,涉及行业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商贸服务业等。而虚拟经济又叫货币经济,与生产活动无直接联系,但通过调整生产过程的资金资源进而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过程。虚拟经济是随着货币资本从生产资本分离后产生的以资本运行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也是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有关的经济活动(成思危,2003)。而建立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是通过“独特的运动”(马克思,1867),产生利润,是收入的资本化。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产证券化的产物(逢锦聚等,2007),还本付息(或收益性)是其存在的前提,或者说安全性、收益性、获利性的匹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是本,也是源。如果片面发展虚拟经济,那么虚拟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虚拟经济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通过资金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金是生产流通活动的血液与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领域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及其成本,因而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在消费领域,虚拟经济通过消费信用的方式促进消费。因此,虚拟经济适应而不是脱离于实体经济,两者协调发展时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之对立统一两方面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如果两者发展相背离、相矛盾时,由于虚拟经济依赖信用具有独立于实体经济的特性,如果由于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扩张,不仅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严重的是当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过度背离,造成信用链条的断裂,引发泡沫经济,造成虚假繁荣,放大负面效应,使整体经济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结果就可能发展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三、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一)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分析。
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发生于经济全球化前期,各经济体联系并不紧密,发达国家是资本输出国,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处于原料产地及销售市场地位。因而国家之间主要依赖实体经济纽带联系,整个世界的经济虚拟化程度不高,金融市场主要是一些传统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等。据测算虚拟经济占实体经济的比重在50%左右,因而虚拟经济未超脱实体经济发展。从实体经济角度看,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提高,社会生产各环节有序进行,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早期国际货币体系,各国货币采取与黄金直接或间接挂钩,黄金充当国际清算最后支付手段。
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于资本虚拟程度很高,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和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异常频繁,虚拟经济完全超越了实体经济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在欧美等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脱离了实体经济约束,虚拟经济的交易规模远远超出了实体经济的交易规模,使得前者严重偏离了后者的发展,这是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所在。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金融衍生品以年均30%以上速度增长,远远高于世界总体经济增长2%~3%的速度。2000年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为160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95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30万亿美元(以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计算,下同)。到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中,不包括股票、债券,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总额就达到了680万亿美元,为当年全球实体经济50万亿美元的13倍之多。从货币体系看,此次危机发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牙买加体系缺陷日益凸显,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尚待建立完善,美元仍然是当今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各国普遍采用钉住汇率制,各种主要货币之间比率是浮动的,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是自由的,经济贸易全球化、世界金融体系是一个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体系。
(二)两次危机的发生机理分析。
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也就是实体经济本身产生的危机,最后传导到了虚拟经济领域。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总供给远远超过了真实的社会需求,因而产生了经济危机。当消费不足时,大量过剩产品只能被销毁。其根本原因正如当时西方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认为,是因为总需求不足,由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下降引起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大萧条”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此次危机发生机理更为复杂,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发生在虚拟经济领域。社会信用的膨胀助推了虚拟经济发展,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是源于其长期鼓励过度消费,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繁荣、金融创新与衍生工具的发展,政府金融机构监管不力,使得美国金融衍生市场过度繁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极大脱离,由房市走弱、市场流动性紧缩导致的次贷危机正是触发这一危机的引信,逐步发展为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加之美国由于主导世界货币体系,因而可以以国家的名义举借外债,转化掉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靠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低廉劳动力生产产品出口赚取的外汇储备,国家债务存在也只是名义上而非实际债务。同时,通过不停地开动机器印制美元,实行贬值政策,又基本上洗掉了这些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低端国家所赚有的微薄利润。因此,美国正是依赖美元资本的全球控制力,依赖不断印制毫无价值的纸币美元来换取其他国家的实际货物与服务,掠夺控制了全球实体财富。而欧洲尽管也举借大量的政府债务,但由于不能主导世界货币体系,债务转化机制不够,只能通过国内消化,因而造成世界性的难题——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实际上欧债危机是政府干预经济下社会矛盾在虚拟经济领域的直接体现。
从两次金融危机产生机理来看,多层次的审视下,两次危机均由于社会生产矛盾而引发,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在前次金融危机中是通过市场传导到虚拟经济领域,并首先在实体经济领域造成危机,而危机又加重了这种矛盾。后次金融危机中是通过政府干预,即刺激消费的手段下,传导到虚拟经济领域,并首先在虚拟经济领域爆发,然后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两次危机的政策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某种程度上都是宏观经济政策失当监管不力的结果和在危机爆发后都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美国长期实行的亚当·斯密传统自由放任政策,由政府充当“守夜人”,是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过分的投机引发了危机,危机爆发后的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推行了罗斯福新政,其主要内容:一是以整顿联邦信用为基础,整顿金融秩序,出台了“格拉斯一斯蒂尔法案”等一系列新的银行法案,实行了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分离和银行业、证券业分业经营,逐步克服银行业危机。二是救济穷人,大搞公共工程,恢复购买力,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出台“全国工业复兴法”,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工业与农业政策等。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诞生并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
同样,此次金融危机也爆发于美国长期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政策,放任市场力量,尤其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导致了金融衍生品的层出不穷,危及整个金融行业再蔓延开导致危机,此次危机充分揭示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上的缺陷。危机爆发后,美国及西方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实行了国家干预。一是国有化,对问题企业申请破产保护实行国家控股。二是注资,美国政府联手各国央行向市场频频注资,对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注入流动性;在欧元区,对债务危机严重国进行援助以避免国家破产。三是改革内部经济治理结构,在欧元区,通过危机认识到不仅要统一货币,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从上述两次危机的政策措施来看,其共同点都是通过政府干预,发展实体经济,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复苏。
四、两次金融危机比较分析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要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和风险防范。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虚拟经济具有明显反作用,当其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否则,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过度膨胀时,实体产业空洞化,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甚至危机。因此,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并根据实体经济状况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现代市场经济中,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及虚拟经济,也是金融创新的结果,金融创新不仅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还包括金融体系、秩序和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任何创新有风险一样,金融创新也会有风险,而且更具危险性。因此,我们在推进金融创新时,要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和风险防范,宏观调控重点不仅要关注CPI、PPI指标,关注实体经济,同时要放在虚拟经济上,关注资产价格变化、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保障金融安全。
(二)要正确处理好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外。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充满风险,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途径传导到国内,从虚拟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国际投机资本也有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同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一样,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也应更为谨慎,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意识,切实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把金融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发展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等国内实体经济做实了,市场监管到位了,也就是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之时。同样,尽管将人民币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性主要储备货币,是人民币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目标,但必须与我国整体国力、国际地位与作用发挥、国际竞争力相适应,人民币国际化也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要正确处理好外汇储备与境外投资的关系,实现外汇投资资产多元化。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与支付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表现国民财富多少的重要标志,也是平衡本国货币汇率、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我国目前高达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了中国经济与金融稳定的最大保障。要按照“安全、流动、增值”原则,积极探索解决外汇储备过剩、实现外汇储备保值的途径与办法。一是适度降低我国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比例,逐步扩大对欧元区核心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国债持有份额,实现对外债券投资多元化。同时,虽然作为外国国债投资品种收益稳定、风险较低,但是资本回报偏低,要逐步降低投资比例。二是加大对石油、黄金、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矿产品的境外投资力度,增加战略性物资储备,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三是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欧美诸多国家正在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修缮年久失修的机场、公路桥梁,修建高速铁路等。为此,我国政府应加强与欧美国家政府的谈判,商定将持有的到期美国国债或欧洲政府债券等流动性资产,转化为对基础设施等固定性资产投资。四是扩大实体经济投资。对于饱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率一直高企不下的欧美来说,投资设立制造业企业,振兴本土制造业,扩大就业,迫在眉睫。因此,我国政府与企业应加强在先进制造、生物技术、通讯设备、新能源等欧美优势产业领域的并购投资,共享、吸收、借鉴国外公司在技术、管理、品牌、渠道方面的优势,逐步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一流跨国企业,提高国家整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全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管理技术与方法.2003(1).
[2]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10(2).
[3]陈华.《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
[4]谢平,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金融研究.2010(2).
[5]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6.
[6]逢锦聚等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作者单位: 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