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六个方面势在必行
尊敬的洪崎董事长、郑万春行长、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20年前,在我们中国诞生了第一家民间股份可观的商业银行——民生银行。走来到今天,我们又看到成立了以智库定位的民银智库50人论坛。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中,民生银行的优良传统,是一向重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战略思路、经营方针上,其实也是在“问题导向”之下,民生银行的决策层特别注重防止和遏制金融业“脱实向虚”的偏差。最近一段时间,我注意到洪崎董事长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权威媒体上,都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样的战略思维。另外还有一个特点,民生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做了多年的努力——当然不限于中小企业,但是我注意到,比较早的时候,在民生银行决策层就已清晰表达了他们的注重,明确地说中型银行要主动地下调一个台阶,对中小企业探索怎么样给它们配上各种支持机制,比如和商城、社区、基层在一起形成战略联盟,控制经营管理中的成本和风险来批量化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实际上还带动了一批小微企业的发展。在金融创新方面,民生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有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和非常值得称道的一系列这方面成功的推进,我在这里就不再作进一步展开了。
在肯定民生银行特色与成绩的基础上,看未来的发展,我感觉首先是比照刚才李扬院长的思路,先从全局与长远发展方面,看一下怎么样把银行的发展纳入中国金融改革和全面配套改革、以及现在决策上称为战略方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洪流之中。我作为研究者,试着表达自己的一个粗线条的认识提炼,就是中国的金融改革创新,我认为有六个方面的“势在必行”。
第一,要以金融有效支持中国实体经济升级换代,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版这个方面我们势在必行。
实际上中国经济在认识、适应和引新常态中,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中央所说的矛盾累积、隐患叠加。如果从实体经济这些年受到的压力和挑战来看,最负面的例证就是我们曾引以为豪的长三角、珠三角增长极区域,出现了原来发展很好、评价日见其高的某些地方突然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不良案例,比如“跑路事件”,带来的是产业空心化的矛盾浮出水面。如果这样的问题更多地发生在我们的增长级区域,说得再严重一点,以后还在中西部蔓延式地表现出来——虽然这还纯粹是假设,但是直截了当地做个预警的话,后面跟着的恐怕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等着我们的问题了。实体经济怎么样防止脱实向虚?在升级换代过程中间怎样不在“天花板”之下被憋住,突破这个升级换代的瓶颈期?金融作为邓小平所说的“现代经济的核心”,怎么样防止它变成“空心”?这些问题必须特别注意。国际经验上已有世界金融危机这样的沉痛教训,中国也必须从区域案例和一些不良苗头,看到必须防范这方面的情况。
第二,一定要有金融主体和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实质性改革,形成“无缝连接”的金融供给体系势在必行。
我们必须针对突出的矛盾、问题,寻求在金融领域,有效形成多种多样的供给品无缝对接的全覆盖供给体系。当然在这个方面看问题,就必须承认中国的金融体系还存在过度的垄断因素,使生产要素不能充分、便捷地流动起来。怎么样让金融产品多样化?这方面的问题涉及攻坚克难,不仅光是多年来三农、小微和一些经济创新活动很难得到有效充分的金融支持,就说在中心区域,比如说在北京,到我们财政部科研所楼下的北京银行去看一看,这么多年了,这么大的营业厅,进去以后你要想到窗口接受金融服务,拿到的号是三十几号,如拿到二十几号的时候还会认为今天的队是比较短的。“短缺经济”在中国众多领域中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金融服务的领域,在首善之区的北京,却多年处于这种严重短缺的局面,肯定存在着阻碍要素向这个领域流动的不良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存在着我们不得不承认的过度垄断因素。怎么样消除这种供给的抑制、消除不良的过度垄断因素?这当然就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实质性改革来解决问题。
第三,必须正视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在“双轨制”战略框架下合理打造这一体系势在必行。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在讨论这个问题,这么多年下来,应该讲大体的思路和要点还并不清晰,但是人们已经不得不越来越多地讨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草根金融、产业引导基金等等。我看来这些无一不是在实际上必须承认的一种金融双轨制框架之下,在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商业性金融旁边,要匹配上(而且是在战略层面考虑要匹配上)我们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叫做开发性金融也好,叫做其他的称呼也好,包括现在为各方高度关注的绿色金融,都必须是在常规商业金融所必须遵循的“锦上添花”的机制旁边,持续健康地运行一套“雪中送炭”的机制。这样的体系建设,在中国当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处理得好,我们就是超常规继续发展,处理不好,我们就是在这个方面不得不陷入更多的纠结和紊乱。这样的体系,实际上也对应我上面说的第二条,即我们的无缝对接的金融供给要从光谱的这一头一直覆盖到那一头。光谱上最极端的一边,当然就是政府直接的拨款,后面跟着是政策性融资这种政策性金融——以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机制下的杠杆式放大,形成种种模式、特定形式,再对接到更多依靠市场配置的小贷公司等机构及其金融产品的作用,再接上各种各样的市场化、商业化领域一直覆盖到最常规经济活动的商业金融供给。
第四,以金融体系建设紧密联系PPP的最新动态实行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这几年看得越来越清楚,我们的金融创新发展要和现在领导层、管理部门不遗余力支持的PPP相结合。刚才李扬院长已经说到,必须在中国特定地考虑组织、动员、配置长期资金的机制体系。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机制)现在正是方兴未艾,将来还会在本土和“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间形成更多PPP的建设项目,客观上需要有表现为固定收益产品或者类固定收益产品的长期资金的交易市场,作机制性匹配。我听说有的地方政府层面,现在已经在打主意于自己辖区之内专门建立这样的交易中心。总体上这个体系的建设在中国处理得好,很可能使我们在PPP的机制创新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当然处理不好,也可能成为我们自己已看到可做的事情却没有把握好要领而归为败局。我们必须看清楚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金融和互联网的创新式融合渗透势在必行。
互联网金融和过去的传统金融之间,渗透和融合是主要的趋势。近一段时间P2P进入低潮之后,我们还是要看到在长远视野内,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所打开的天地。因为大的趋势性发展潮流,是新技术革命已经走到互联网技术支持移动互联,跟着的就是移动商务、移动金融,在更便捷的金融体系的运作、金融科技(Fintech)等等方面不断推进的创新。这样就绝对不能只看P2P,并且P2P也还要在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首先可看看华为几年之前不动声色地利用它的装备和服务供给能力,在非洲常被称为世界最欠发达的撒哈拉以南区域,已经跨越门店银行,发展出手机银行体系,这不就是互联网+吗,不就是互联网金融吗?中国本土的企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开拓这样的市场、这样新的天地,当然符合和平发展要求,会造福于人类社会,这方面的创新,在我们的本土和以后我们的国际合作竞争中间,一定要开展起来。
第六,在中国金融的深化改革中,以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为突破性关键事项的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
这也意味着中国终归必须自拆“防火墙”。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风险可控地做这个事,还要继续探讨。虽然小川行长前一段时间层非常罕见地清晰表态,是认为这方面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是2015年的股市大震荡和后来所面对的种种困难,确实也在提示我们,这方面的问题宁可想得更复杂一些、审慎一些。但是大的方向应该坚定不移,否则中国所谓和平崛起过程中,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决定性的事项上我们是过不去的。不要光看人民币现在已有特别提款权上的进展,人民币要成为一种真正意义的硬通货,必须在资本项目下来去自由,放弃我们过去不得不坚持而且受益的这个防火墙,自己拆掉它。
这些是大方向上我看到的六个趋势和势在必行之事。回过头来说,民生银行作为一个商业性银行定位,便不能说在这些方面只看大势,是要在“取势”之后,还必须“明道”、“精术”,把自己的发展战略定制化和动态优化。我深信,民生银行在这么多年丰富经验的积累上,在高瞻远瞩、有战略思维、特别务实、特别努力把细节做到极致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所有民生银行员工的努力之下,一定能够在顺应大势之后,按照自己的特定定位,来继续取得卓越的发展业绩。
今天成立的民银智库,我觉得也体现了民生银行对未来长期健康发展这方面所匹配上的一个特定机制,就是要在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持方面,再上一个台阶,更多地和方方面面形成合作和互动。这个智库的成立,体现了我们民生银行有特定的追求和高品位的情怀。我很荣幸被聘为智库成员中的研究者,在此也表示一个态度:我愿意积极地在这方面参加配合智库的活动,也祝愿民生银行取得未来更加辉煌的发展业绩!
这些基本看法汇报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Tags:贾康,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六个方面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