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中国金融能够国际化吗
金融机构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是大势所趋
6月2日,国务院转发了八大部委《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第九节专门强调“稳步推进金融国际化”。《意见》明确提出:“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国际化。在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并购等多种渠道,到境外开展业务,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金融服务支撑。”
八大部委联合发文,明确鼓励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顺应历史大势,意义重大。
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是我国经济和贸易飞速发展的客观内在需要。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美国、欧洲、英国、日本和众多新兴市场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目前我国出口总量世界第一,进口总量世界第二。保守估计,到2014年,我国进口总量亦将跃居世界第一。届时我国进出口总量自然雄踞世界第一。
世界贸易总量第一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我国企业的贸易网络覆盖了地球每个角落。从实体经济贸易角度看,我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流大国和强国。然而,我国货币金融的全球化与实体贸易的全球化很不相称。
我国贸易结算绝大部分(接近90%)依靠美元、欧元和其他货币。尽管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全力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取得巨大进展。截止2012年1季度,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占到我国贸易总量的12%左右,未来趋势令人乐观。然而,我国贸易结算依赖外国货币、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清算和相关服务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
我国企业实施贸易结算,绝大多数需要在其他国家银行开设账户,或者通过国内银行的海外代理行完成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客观上产生三大不利。其一、我国企业完成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需要为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费,将贸易融资和中介业务拱手让与外国金融企业。其二、随着人民币汇率幅度加大和全球主要货币汇率日益动荡,利用外币和外国银行进行贸易结算,加大了我国贸易企业的汇率和金融风险。其三、我国越来越多企业到海外设立分公司、研究基地、销售网络甚至总部,如果依赖外国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则必然要面临交易费用高、法律和语言不熟悉、融资条件苛刻乃至歧视等诸多问题。
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已经和正在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迫切需要我国银行和金融企业能够跟进,为它们提供便利的贸易结算、贸易融资、资金汇兑、本币和外币贷款、投资理财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最近几年,我和很多企业家谈到我国银行和金融走出去战略,企业的需求非常急切。从亚洲到欧洲、到北美、南美和非洲,我国企业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它们对跨国金融服务的需求自然越来越强。
我国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才刚刚起步
然而,我国银行和金融企业的跨国经营还非常滞后,可以说才刚刚起步。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的步伐和速度,大大超过了银行和金融机构走出去跨国经营的步伐和速度。
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里,由于长期历史积累和不断发展,海外网点最多者是中国银行中行在3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00左右分支机构。但是工行、农行、建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数量还不多,主要分布在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几个金融中心,国际化和跨国经营才刚刚拉开序幕。从收入和利润指标看,几乎所有中国商业银行都是本土银行,一家跨国银行都没有。中国银行比较接近一家真正的跨国银行。截止2011年,中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上升至22.39%,海外机构税前利润贡献上升至21.23%。海外商业银行客户存贷款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6.12%和32.36%。其他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指标里,海外业务占比就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创造我国真正的跨国大型一流银行集团,还有很长的路。
单纯从经营指标看,我国已经有三家银行进入全球前十名,进入全球100家或1000家大银行之列的数量已经不少。然而严格来讲,我国还没有一家真正的国际性银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欧美银行,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大银行,才是真正的国际性银行,譬如花旗、汇丰、渣打、JP摩根。这些国际性银行的收入和利润少则50%来自海外市场,多则80%以上。欧洲一些银行譬如德意志银行、UBS等等,国际化程度也非常高。与这些跨国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还有非常巨大差距。
还应该指出,即使是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多数也还没有进入当地银行金融服务业的主流,还没有成为当地银行金融业的重要角色。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实施我国金融国际化战略,我国银行必须成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角色。
当然,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成功改制上市之后,加快了走出去和跨国扩张的步伐。譬如工行上市后收购了南非标准银行和其他一些银行,农行今年就先后开设了伦敦和首尔分行,还有其他分行正在筹备中。我们应该看到进步,肯定成绩。
我国银行金融跨国经营进展缓慢的基本原因
我国银行金融跨国经营起点较晚,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金融业真正开始朝市场化方向发展的时间非常短。
1980年代后期,我国银行金融业才开始部分市场化改革和发展。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其他一些股份制银行的诞生算是标志。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银行完成改制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直到1990年代,中国银行业的主流机构,即所谓工农中建交“五大行”,都还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管理的模式和思维。中信、光大等其他绝大多数银行也不例外。计划经济思维和行政管理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经营,自然谈不上跨国经营和走出去。
直到2003年之后,我国国有银行才逐步完成改制上市,开始从根本上转变为市场化经营模式。2004年,交通银行率先开创了三步走(重组、改制、上市)的国有银行改革模式,国有大行成功迈进资本市场。随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改制上市都取得巨大成功。我国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取得里程牌式的伟大成就。只有当市场化改革成功之后,国际化、走出去、跨国经营才能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当然,成功改制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并不意味着我国银行已经完全成为真正市场化的金融企业。市场化改革可能最多只完成了670%。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激励机制等等离真正市场化国际化一流金融企业还有非常远。所以,从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一再强调,我国银行业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如何彻底摆脱行政化管理,完全实现市场化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
行政化管理的金融机构当然没有多少动力到海外扩张。我国银行改制上市之前,可以说基本没有动力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是到1990年代后期才开始快速走向国际市场。新世纪之后,才真正开始大踏步走出去。所以我国银行金融业跨国经营进展缓慢是有内在客观原因的。
理念变革和制度创新:我国银行金融实现跨国经营的主要挑战
中央政府明确提出稳步推进金融国际化,激励中国银行金融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这是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新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大变局、全球化新趋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国际金融总体战略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需要我们系统思考的重大问题是:我国银行金融跨国经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个人之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挑战。
第一个是思想理念方面的挑战。首先要解决大问题是:我国银行金融要不要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这个思想认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政府决策层、学术界和银行界有些人认为,现在国内钱好赚,外资都争先恐后要到中国来赚钱,我们自己干嘛要丢掉肥肉跑到国外去?再说国外人生地不熟,经营非常困难,干嘛要去受那个洋罪?把国内经营做好就非常不容易了,占领国内竞争制高点就难能可贵了,不需要跑到国外去。这种思想意识不仅银行和金融业存在,其他行业同样存在。我自己同一些企业家朋友谈到跨国经营,他们就会如此反驳,道理似乎也很充分。
要改变这个思想意识,我们就必须放眼世界,胸怀全球。全球化时代的竞争本身就是全球性竞争。既要努力占领国内市场制高点,也要努力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你不走出去跨国经营,别人却早就进入中国来和我们竞争了。美国也好,欧洲也好,日本也好,天天嚷着要中国进一步开放银行金融服务业。事实上,我国银行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比别人对我们开放程度要大很多。
最重要的是,人民币要真正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我国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金融的主导者,没有银行金融业的国际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没有真正国际性的跨国金融企业也是不可能的。
我到欧洲和其他国家开会,当讨论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时候,外国朋友问我一个十分有趣和重要的问题:你们是否真心希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简单。要真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必须义无反顾的走出去和请进来,就必须全力实施我国银行金融的全球化和跨国经营,同时将我国金融市场真正开放成为一个全球性市场。
所以说,第一个挑战也是最根本性的挑战就是思想认识问题。如果从中央领导到银行家,不能就此形成基本共识,我国银行金融业的走出去和跨国经营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个挑战既是是思想理念方面的,也涉及到制度机制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国际化、走出去、跨国经营能不能允许失败,愿不愿意交学费?银行和金融企业走出去,或者别的企业走出去,不可能立马就成功,肯定要栽跟头、吃大亏、交学费。然而,我国的银行金融企业,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绝大多数都是政府控股,政府是大股东,董事长、行长和高官,严格意义上讲都是国家干部,都有行政级别,本质是政府官员。他们领导的银行金融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如果面临巨大损失,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容忍吗?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我们看看花旗、高盛、摩根和其他许多金融企业,董事长和CEO上台,都会给他时间,一段时间试验和亏损可以允许。1980年代初期,日本企业到中国、到海外扩张,曾经提出过著名口号“三年不赚钱”。不仅不赚钱,还准备亏钱,交学费,以便理解和培养海外市场。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准备?有没有这样的制度机制?有没有这样的容忍态度?
事实上,我国政府和社会给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银行里的银行家压力太大了。不仅不允许失败,而且不允许出事儿。不管出什么事儿,董事长、行长和高官好像都脱不了干系。这个氛围是不行的。
第三个挑战是激励机制,如何吸引和留住国际化人才。当年日本银行和证券公司到全世界各地扩张,都是以高薪吸引当地人才。譬如他们在纽约设分行,就请退休的纽约联储主席当行长,基本工资就是1000万美元。到伦敦设分行,就请英格兰银行退休高官做行长,年薪数百万英镑。
我国银行和金融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建立国际性激励机制吸引人才。一个优秀的金融人才在华尔街的年薪是百万美元级别,如果我们聘请他担任中国某家银行的纽约分行行长,当然至少要付同样的工资。否则,你怎么可以吸引到优秀人才呢?然而,现在国内金融业高管的工资与国外差距太大。董事长和行长不过百万人民币,还饱受非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大规模海外经营,让海外员工特别是高级员工都拿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美元的年薪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是如何培养一大批忠诚国家利益、又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人脉网络的银行家。金融企业要走出去,最急需的是复合型金融人才。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董事长李若谷先生曾经说,银行金融业走出去的关键是如何让本土人才中国化,中国人才本土化。这确实非常困难。譬如,我们从国内派一些人到伦敦和纽约去,他们不仅要懂英语,还要熟悉当地的法律、风俗和经营环境,还要建立当地的人事网络。
概括起来,银行金融业走出去面临的最核心挑战就是一个字:人。具体一点讲是理念变革和机制创新。没有理念变革和机制制度创新,跨国经营就是一句空话。
金融机构跨国经营,政府如何保驾护航
首先,中国需要确立明确的国际金融战略。面临异常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银行和金融企业要走出去,必须组建一个特混舰队,协同作战。政府的作用就是保驾护航。
第一是建立国家级的货币、金融和经济信息网络,为我国企业和银行走出去提供服务。
第二是从国家主权层面,真正做到与所有国家实现对等开放,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创造一个公平的国际环境。譬如,美国和欧洲已有很多银行在中国设了分支机构和独立法人机构,但中国银行和金融企业到美国设立分支机构,却面临各种障碍和不公平待遇。其他企业也面临类似问题。如何为我国企业和银行金融业走出去扫除政治障碍,是我国政府的重大责任和挑战。
第三是如何妥善保护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利益。这是我国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美国企业在海外扩张如鱼得水,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军事势力遍布全球。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利益,如何得到妥善的法律保护,不受到额外歧视?这是政府的重大责任
概括起来说,政府支持我国银行金融业走出去,主要作用是两个,一是扫清政治障碍,二是提供权益保护。
金融机构跨国经营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促进
金融机构跨国经营与人民币国际化是什么关系?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互为结果的关系。
什么叫相互促进?金融企业走出去,必然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金融企业走出去,否则,人民币结算都依靠外国金融机构,肯定不行。
什么叫互为条件?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银行要走出去,终究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美国金融企业在全世界纵横驰骋?主要因为美元是全球货币
什么叫互为结果?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成功了,自然就为我国银行金融国际化创造了巨大机会和广阔的业务空间。与此同时,银行金融企业跨国经营成功,必然带动人民币国际化。
最后一个问题是:银行金融企业走出去采取什么途径?。金融机构走出去采取什么方式?是完全依靠收购兼并,还是靠独立设立的分支机构?收购兼并应该怎么做?两者之间怎么配合?这是大文章。
(原文以《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为题,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
Tags:向松祚,中国金融能够国际化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