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李璐菲:银行保险尴尬何时了(4月2日)

http://www.newdu.com 2018/3/28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佚名 参加讨论

    2006年股指强势攀升,多只基金收益率达到100%,众多投资者转为“基民”,与全民炒股、认购基金相反的是,半年前还很红火的银行保险却被银行和投资者冷落。面临银保业务的尴尬,保险公司需要重新认识市场风险,并在银保产品和银保合作模式中寻找原因。
    从保险公司角度,由于银行销售渠道规范、信任度高,银保产品是保险公司重要保费收入来源之一,各家保险公司对其历来非常重视,特别对于寿险公司,银行代理实现的保费收入已经占寿险公司总保费的1/3左右。2006年一季度,上海银保保费收入曾达到28.76亿元,比2005年的增幅达到228%。不过,自从2006年下半年股权分置改革后,股市渐渐“恢复元气”、走出低谷,指数和个股都分别表现优异,银行保险骤然减速。根据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月上海市寿险银保渠道保费收入仅为6.50亿元,占寿险总保费收入比重21.2%,较2006年全年明显下降,环比下降29%。
    从商业银行角度,近几年对中间业务的重视是促使银保业务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在银行利润点开始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益的中间业务转移的大背景下,银行越来越重视代理保险业务。各家银行开展银保业务,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网点、客户的优势,更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保险公司与银行在目前的合作关系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出现了手续费恶性竞争和基层机构账外贴补涉嫌商业贿赂问题。随着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出台法规遏制代理手续费恶性竞争,加之基金热卖带来大额的中间收入,银保业务的吸引力逐步降低。尽管代销保险比代销基金的佣金多出两个百分点,由于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推销基金成本低、银行所获收益高。银行当然更偏好发行规模大、不用推销自有人上门排队购买的基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市场环境对保险理财产品不利时,银行就冷淡了保险销售。
    从消费者角度,一种心态是把保险等同于银行储蓄,认为一定有固定收益作保障;另一种理财观念还限于股票市场的短进短出,投资基金应该是长期投资策略的体现,如今也变了味,净值下跌就忙于赎回。事实上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把基金完全替代储蓄和保险是错误的理财观念。目前,银行保险通常是在银行客户经理的推荐后买入,个人主动投保意识仍然较弱,去年保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很多耐不住“寂寞”,纷纷退保。虽然某些保险产品,例如平安金玉满堂两全保险的结算利率从3.45%提高至3.5%,但相比动辄10%-30%的基金和股票的收益率是小巫见大巫了。
    面临银保业务的尴尬,保险公司需要重新认识市场风险,依据客户兴趣的转变提供投资功能更强的保险产品,如投连险,此外还要从银保产品与银保合作模式中寻找原因。
    首先,投资者教育导向错误是银保的先天不足,“红利”盖过“保险”,有些储户单纯的将保险结算利率和银行储蓄利率比较,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导致对未来投资决策的坏影响。
    其次,目前的银保产品只是银行与保险的简单叠加,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就保险方面来说,银保产品是一个比较低级的产品,对银行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存单,并没有什么创新的因素。在简单趸缴产品和复杂的产品组合之间找准平衡点,既易于柜台推广又包含较大费用、利润空间,这对中国的保险公司是观念、也是能力的挑战。
    第三,合作基础薄弱。银保合作只有逐步从产品服务等浅层次的合作向机构、股权等深层次的合作发展,才能实现综合经营条件下的客户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使不同经营业务领域的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挥混业经营的协同效应。因此,无论在同一控股公司旗下,或者相互持股,银行、保险公司合作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共同利益驱动下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
    

Tags:李璐菲,银行保险尴尬何时了4月2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