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制度分析 >> 正文

马一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构建新时代技术创新体系

http://www.newdu.com 2018/3/11 爱思想 马一德 参加讨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关键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时代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以科技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构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技术革命正在有力推动全球供给体系调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向传统制造业广泛渗透,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催生出智能制造、分享经济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这对中国是机遇更是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实施需求管理政策的同时,高度重视供给体系调整,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等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调整的窗口期,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着力、不紧抓,一旦其他大国结构调过来了,我们就会在下一轮国际竞争中陷于被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势在必行,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一个国家能否持续高效地创造财富、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靠企业来实现的。
    1.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构建新时代技术创新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有效科技供给能力不足造成的供给结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是现有技术创新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面向高校、科研机构开发科研项目,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专利代理机构合作,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2.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水平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主战场。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群,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同时,注重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大重点产业薄弱环节的技术供给,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高端共性技术供给等要素供给质量,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零部件、工艺和材料,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支撑。
    3.扎实有效补短板,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力军作用。从一国的创新体系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理念新、路径新、活力强,在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近70%以上专利与科技成果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专利是大企业的2倍多;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占比达到65%,超过80%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获得生存空间,必须依靠不断创新来求生存谋发展,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成功,随之将带来所在技术和商业领域的理念变化、要素创新、就业增长、结构优化、绩效改善等一系列变革。国内外大量的创新实践证明,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科技型中小企业会带来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爆发式增长。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型企业将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中小型企业发展面临的政策供给不足、人才供给不足、资金供给不足的短板,应当立足科技创业现状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有效整合各类技术创新资源、创业中介服务资源、科技创业投融资资源,建设集科技成果汇集发布、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产权交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立基础前沿研究机构,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大规模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加强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及商业化能力建设,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整个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二、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协同为重点,推动效率变革,构建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是“放”出来,而不是“管”出来的,新时代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为政府定好位。当前,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尚未在全国范围形成,创新主体缺乏持续创新动力。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小微企业来说,市场歧视和不公平竞争会抑制企业创新活力,通常是徒有创新愿望或热情,而所能获取的创新资源严重不足,久而久之,创新的主动性就消退了。与此同时,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竞争中加入了诸多非市场因素,优胜劣汰机制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被扭曲和弱化。
    在科技创新领域与其他领域一样,政府的作用不是在与市场功能重叠的地方发挥作用,为提升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必须厘清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职能定位,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转变科技管理理念,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由“管理创新”向“引导创新”、“服务创新”转变。建立起市场化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探索能够适应创新主体多元、网络化、路径多变的科技治理模式,与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围绕产业链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推动“放管服”改革,在“放”和“服”的同时,监管同步跟上,要守住该守的“红线”,做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在政府管理方面,要改变当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的现状,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宏观调控有度”,就是要把握政府干预的“度”,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制定各类经济政策都须遵循“有度”的总体要求,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宏观调控是政府“看得见的手”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
    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随着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活动复杂化的趋势,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营造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更具活力的市场环境。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提供一个促进企业积极竞争、公平发展的平台,把企业的牟利动机引导到创新的轨道上来。
    在避免政府管理部门越位、缺位的同时,在科技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领域,应强化政府责任和服务职能。政府政策着力点要从创新链“前端”逐渐拓展到“后端”,根据研发行为而不是简单根据企业类型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和引导企业集成技术、资本、人力等资源,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价值。
    三、以发掘科教资源、塑造创新生态为核心,推动动力变革,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产学研深度融合至关重要,但目前大多数情况下三者融合度不高,合作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够,合作共赢的粘合力不强。这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历史较短、原始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还不明显、产学研协作创新的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所造成的,受限于考核、评价、转化机制的约束,科研人员的研发方向和定位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现实存在偏离,相关科研人员也难以拿到丰厚的报酬,导致我国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上始终缺少大的突破,这与当前的制度环境、研发氛围密切相关。一流科研机构、一流高校、一流科技成果从来不是靠政府部门“养”出来或“管”出来的,必须在运营管理、项目实施、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尊重科研活动规律,创造适宜的创新环境,缓解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后顾之忧,才能实现真正有基础创新意义的科技突破。
    1.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中建立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的治理架构。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在近几年均得以大幅提升,但其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主要表现在:在产业增加值方面,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1%,远低于美国的35%和欧盟的39%。在研发、转化模式方面,内部化倾向较高,有88.1%的企业专利权人倾向于自行完成从发明创造、产品开发到销售的全过程。新形势下,应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提升知识产权战略的功能定位,突出知识产权战略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建立更加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诉前保护制度和商业秘密保护措施,研究制定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帮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着重增强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提升知识产权附加值和国际影响力。
    2.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虽然我国科技研发投入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位,专利申报数量列世界第一位,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一直是我国创新的短板和痛点。目前,我国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较低的成果转化率大大弱化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对产业技术创新的贡献度。
    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已经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钥匙,有必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复制。通过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运用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衔接,大力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成果转化项目的落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对科技成果信息的分类挖掘,梳理遴选一批成熟度较高的可转化重大科技成果,打造重大科技成果储备库,加强对入库项目跟踪管理,推动重点产学研项目实施。探索“投贷联动”融资支持模式,培育更多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使得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和组织方式能够适应科技、市场和社会的快速变化。
    3.充分发挥规划牵引和财税激励对创新生态的塑造作用。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创新生态塑造的成效直接影响产学研融合的效果。创新生态属于“公共产品”,这就需要政府牵头,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的牵引作用,通过制定规划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创新平台,引导科教资源优化配置、释放活力,调动各类创新主体深度融合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主动承接和转化科研机构、高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支持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龙头,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参与的知识产权产业化联盟。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形成多元化财政投入机制,引导和撬动银行、保险、创投和证券等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支持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培育创新领军人才。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引导其在科技成果应用、技术创新、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充分发挥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国际经验表明,企业的税负水平与其R&D投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税收激励政策是最为直接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政府可以通过专门制定和实施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减税措施,激励企业增加R&D投入,鼓励企业发展知识产权和拥有知名品牌,形成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将彻底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的科技革命。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和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就是各项技术的融合,并将日益消除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界限,必然形成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商业创新模式。只要我们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伟大梦想必将实现!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Tags:马一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构建新时代技术创新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