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如何理解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强调的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从高歌猛进阶段迈入调整巩固期,政策与市场领域有进有退,基础建设日趋成熟完善。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可见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平稳推进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来完成。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主要国际货币波动显著加大,国际经济治理格局出现变化,直接扩大了对人民币的需求。客观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反而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难得的时间窗口,这种因为金融危机动荡和主要储备货币的波动带来的人民币的需求,直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取决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当外部环境对人民币需求大或者说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有需求的时候,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就会加快一些。而当国际市场发生波动,美元走强或者人民币面临阶段性的贬值压力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速度就可以放缓。总的来说人民币不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国际市场一方面的需求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且人民币的推进速度是一个相机抉择的过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和现状
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驱动下,我国相应采取了一系列配合措施,以积极稳妥的方式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
1.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高速增长。为了促进中国外贸企业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中国于2009年7月开始,在上海等5个城市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首批试点企业365家。2011年8月试点扩大至全国,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受地域限制,业务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并逐步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合力推动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不断加速增长。
1.2货币互换协议规模继续扩大。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大了货币合作,2009年12月底,东盟十国与中日韩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与之前的清迈倡议相比,多边框架下的货币互换各成员国可获得的贷款总额整体上升。与此同时,清迈倡议框架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网络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截止到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已与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阿根廷等33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共计签署了3.31万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通过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可通过官方渠道进入这些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促进人民币结算和流通效率的提高。目前已有大部分互换协议进入实质启用阶段,起到了缓解流动性紧张、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发展、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作用。
1.3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业务不断突破。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自2010年以来就按照“风险可控、稳步有序”的原则,开展了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个案试点。2010年10月,新疆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1月和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公布一系列管理办法,规定获准的境内企业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境外的企业和个人也可按规定使用人民币来华开展直接投资。2016年全年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结算1.06万亿元,按年增长44%,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结算1.40万亿元。在跨境金融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2010年8月中国允许境外央行、港澳清算行、境外参加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2011年12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开始试点,符合资格的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可以运用在香港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在银行发放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方面,2011年10月中国出台了《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允许具备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国企业机构的各类境外项目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现在RQFII规模和使用区域进一步扩大,2016年底RQFII申请额度达528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加19%。随着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沪港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迅速。
1.4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迅速。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缓冲带,为我国经济隔离了影响在岸市场价格和我国宏观调控的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境外人民币存量最大、业务开展最为齐全、产品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另外,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全球化布局有四大平台优势1、作为亚太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2、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开放合作的先发优势;3、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服务业专业化优势;4、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的人文优势,这些优势促进内地居民通过香港市场资产的国际化配置,是香港金融市场成为一个活跃的投资目的地市场和重要的门户市场。陆续启动的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实际上是借助香港以相对封闭可控的方式来实现市场的对外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
1.5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平稳起步。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之一,并在周边国家的更大范围内被接受为交易媒介,尤其是在与中国经贸联系密切的周边国家,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日常支付中被普遍使用,流通总量和范围不断增加。人民币已与多种外币建立了市场化的汇率兑换机制,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接纳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比如韩国、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等。此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和国际金融治理中更受关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冲击全球,也在特定程度上暴露了过份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适应新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开始成为更多国家的共识。在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稳健发展,人民币维持稳定升值的强势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和需求明显上升。200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签署协议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IMF债券;中国还参与了特别提款权(SDR)自愿协议交易,帮助IMF成员国、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及时获得可兑换货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些都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为将人民币逐步创造条件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奠定了基础。
1.6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标志性事件,人民币成为第一个被纳入SDR篮子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在上海正式投入使用,该金融设备提升了我国跨境业务及离岸市场金融业务的货币结算效率。截至目前,CIPS共有31家直接参与者,584家间接参与者(其中亚洲422家,欧洲82家,北美洲22家,大洋洲16家,南美洲16家,非洲26家)。
1.7“互联互通”实现金融市场有序开放。沪港通、深港通突破性地实现了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之间资本的双向流动。相比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沪、深港通”拥有投资者主体更加宽松、额度管理更加灵活、交易成本更低、制度转换成本低等优势,取消了总额度,“闭环式”资金流动降低了资金大幅进出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债券通”于2017年7月启动,先启动北向通,没有总额度限制,且是闭环式管理推动现货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有助于支持国际资金的流入。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在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开通,它们均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既顺应了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也扩大了我国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能够更好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发展路径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比较,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比如,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窗口是阶段性的;人民币国际化涉及面广泛,需要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清晰的时间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结构不平衡;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和投资回流渠道有限等等。
目前,从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直接投资中的使用规模来看,人民币已经实现了作为国际支付和结算的货币,下一步我国应以构建成熟完善的在岸和离岸市场、开发丰富的金融工具,对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支持。
2.1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的路径,应该以逐步满足市场需求为基础,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世界金融史上出现的主要国际货币先后有英镑、美元、日元和欧元等。纵观每一种国际货币地位的形成,往往是依托本国强大的经济贸易实力、随着本国金融体系的开放而逐步渐进形成的结果。国际市场对一种货币的认可,其实质是对该国经济发展前景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信心为基础的。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是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而逐步推进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开放进程的自然产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取决于国际市场是否平稳、是否逐渐恢复常态、美元是否升值、新兴市场货币是否有升值压力等。人民币国际化是顺应国际需求下的决策,中国也应该以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为基础,在金融体系完善和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
2.2培育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人民币计价产品多样性,促进境内外人民币市场协调发展。
现在贸易计价结算的需求在逐步减弱,离岸市场人民币规模逐步降低。以前无论是在岸或离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依靠贸易计价结算的推动,现在需要转到依靠发展多种多样的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也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下一步的重点。香港离岸人民币产品开发步伐大幅推进,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量持续增长。例如:香港交易所的人民币货币期货产品,2016 年年底的未平仓合约达 45,635 张,是2014 年23,887张的两倍。
数据来源:wind 香港交易所人民币货币期货交易量
这些对人民币在投资、风险管理、储备领域的需求上升,逐步使人民币外汇交易规模、频率和参与主体数量会显着增加,对风险管理、跨境资金配置、人民币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等提出更大需求。此外,要想通过在岸和离岸市场,促进境内外人民币市场协调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和开放境内本土金融市场。这一方面要求境内金融市场层次体系较为健全,要有丰富的人民币产品种类、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和稳定安全的运行机制,这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等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求境内市场是较为开放的,能够和境外人民币市场进行双向流动,并能充分吸纳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这又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紧密相关。其次,要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培育。目前看来,香港与大陆紧密的经贸联系使其成为境外人民币最主要的集散地,同时香港作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着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良好硬件和软件条件,而且中国中央政府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明确支持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在这个趋势推动下,未来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望继续得到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境外人民币投资保值的需求,
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离岸人民币交易,逐步在香港形成境外人民币交易流通的离岸金融中心;在此基础上,通过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来发挥聚集和辐射作用,促进人民币在东南亚乃至更为广泛的国际范围内被接受和使用。第三,要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当境外市场上的人民币存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投资回流境内市场的需求,因而要建立顺畅的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渠道。
2.3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相结合,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资本项目是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总称,具体包括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信贷业务和其他投资等部分。在人民币国际化平稳推进的进程中,逐步放松资本项目下的严格管制是可以预期的。但资本项目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等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后再开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未来资本项目开放应与各项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开展相结合,两者必然会呈现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格局。当然,许多国际经验表明,资本项目管制并非越少越好,过快或过度的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容易导致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如果控制失当则可能冲击国内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目前资本项目不可兑换子项目仅剩3项,主要集中在境内资本市场一级发行交易环节,如非居民境内发行股票、货币市场工具和衍生品业务。 根据中国已明确的资本项目开放的“四项基本原则”(均衡管理、稳步开放、便利化和国民待遇),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的总体思路预计为:先资本流入后资本流出,先直接投资后间接投资,先实体类投资后衍生品类投资,先机构投资后个人投资。同时,资本项目的开放顺序可总结为三步走:第一步基于真实性交易背景基础的可兑换,第二步基于合规性基础的可自由流动,第三步基于金融市场与监管法规完善基础的可自由交易。所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分步推进,使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与境内外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的需求相匹配,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建设的进程相平衡,与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监管要求相适应,把握好开放的力度和进度,使资本项目开放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2.4从主要国际货币走过的“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的区域扩展顺序看,人民币下一步的使用地域范围会继续拓展。
首先是“周边化”,人民币是在中国与相邻国家的边境贸易结算中,逐渐在周边国家开始流通的。人民币的边贸结算最初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行为,在中国与越南、蒙古、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签署“本币结算协议”后得到了强化和加速。然后是“区域化”,即人民币在中国地缘附近区域的国家和地区中,更有效率地运用于国际贸易、跨境投融资结算等,乃至被接纳为外汇储备货币,逐步成为特定区域内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最后才是“全球化”,也就是成为全球各国普遍认可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国际金融机构广泛用于计价交易,并成为全球外汇储备中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由此可见,人民币全球化还需要较长时间。2017年,人民币正式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但是这并不能表示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可以说人民币已经完成了“周边化”,正处于“区域化”阶段,但离成为能和美元、欧元等相比肩的“全球化”国际货币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2.5从主要国际货币在功能演进的“结算货币—计价单位—价值储备”顺序看,人民币在货币职能上需要继续深化。
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是继续完善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结算货币。在跨境贸易中充当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超过30%,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职能得到体现。但在没有中资企业参与的国际贸易结算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仍相对较低。人民币要成为美元那样被第三方国家普遍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据相应份额,未来还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其次,人民币在贸易计价结算的需求逐步减弱,我国要逐步创造条件,丰富人民币计价产品。这要求有相应的有效率、有深度的金融市场作为载体,不仅境内的人民币市场要相当成熟和开放,而且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也要有充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境内外市场之间要有通畅的人民币双向流通渠道,使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持有者能够有效率和更有选择的进行人民币计价产品的投资交易。人民币最终要成为全球各国的价值储备货币则必然需要更长的时间。衡量国际货币地位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其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今年人民币成为了全球储备货币,全球央行持有人民币的规模为84.51亿美元,占已支配外汇储备中排名第七位,约占总份额的1.07%。未来人民币只有在国际贸易结算和国际金融市场交易中广泛使用,且币值相对稳定、兑换相对自由,才可能会被更多国家广泛接纳为外汇储备货币,最终成为国际外汇储备中的重要构成,从目前人民币的功能看,这应当说是相当长期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J]. 紫光阁, 2012(7):24-26.
[2]巴曙松. 对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N]. 中国经济时报,2012-02-14(003).
[3]《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7》
(完)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2017年7月20日(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Tags:巴曙松,如何理解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强调的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