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造成我国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不能仅从供给侧、需求侧这两个环节进行分析,而要从供给、需求、市场、分配、软环境等5个环节进行分析。为了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中高速发展,应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为中心任务,辅之以供给环节、分配环节、软环境环节改革。
[关键词]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因素;劳动者权益;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20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其原因做了很多研究和讨论。在舆论反响较大的观点中,有的认为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资源供给减少、“人口红利”消失,使得劳动力要素投入增长受限;有的认为《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倾向于保护普通劳动者,造成农民工工资上涨过快,超出了其劳动生产率,使得企业人工成本过高、利润率下降,经营困难并削弱其继续投资的积极性;有的认为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进行分析,目前的问题不在需求侧,而是在供给侧,是由于农村资源转向城市的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效率提高的过程已经接近于结束。在以上观点中,一些经济学者和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批评声音很大,似乎《劳动合同法》是造成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多角度全面深入地研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进而客观评估《劳动合同法》,找准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一、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所谓经济增长,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与此前同样长度的时期相比,一国所新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经济增长率指的是当期增加量占前期总量的比例。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生产总过程理论看,经济增长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相互协调作用后所实现的生产总量增长;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看,经济增长就是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市场等各环节相互协调作用后所实现的生产总量增长。无论从哪种经济学理论看,要实现经济增长,直接的表现都是生产总量的增长,而背后都必须以经济系统各环节的相互协调作用作为支撑。具体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生产环节(社会总供给环节) 要实现经济增长,在生产环节(社会总供给环节),必须实现两个条件。(1)经济生产能力的提高,因为这是生产总量增长的物质基础。提高生产能力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生产要素的增加。二是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提高产能、扩大产量、增加供给,要以市场为导向,与消费(需求)相匹配。当生产能力长期、大幅超过需求时,将会造成产能过剩;反之,当生产能力与潜在需求相比存在长期、较大不足时,则会造成经济增长下降。
(二)消费环节(社会总需求环节) 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实现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因为假如社会总需求未扩大,那么即使社会总供给扩大了,但是增加的部分将无法销售出去,不能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也就不能被统计为GDP。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1)从需求结构来看,扩大社会总需求需要国内投资需求、国内消费需求、净出口等“三驾马车”中的一种或多种需求比前期扩大。(2)从需求的收入来源来看,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生产拉动型。指的是先有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产总量的增加,使得收入分配总量增加,进而拉动消费总量扩大。二是积蓄推动型。指的是从总体上看,全社会不仅支出即时收入进行消费,而且支出以往积蓄进行消费,从而使得消费总量大于收入分配总量,总需求因而扩大。三是货币刺激型。指的是中央银行增加发行货币注入经济体,借钱给个人或社会组织支出,从而使得消费总量大于收入分配总量,总需求因而扩大。(3)从需求品的类型来看,也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低端产品需求扩大。指的是中、低等收入居民“从无到有”的消费需求扩大。二是升级换代产品需求扩大。指的是高、中等收入居民“从有到好”的消费需求扩大。三是创新产品需求扩大。指的是高、中等收入居民“从好到新”的消费需求扩大。
(三)交换环节(市场环节) 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因为只有市场体系完善了,才能实现产品和服务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高效率、低成本的顺利交换。总体上看,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至少具备以下特征:(1)这一市场体系种类和结构完善,包括了各类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其他市场。(2)这一市场体系必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灵通。
(四)分配环节 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形成一个差距适当的收入分配格局。(1)收入差距必须在主观上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大众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不仅将会严重降低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将会导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争议激烈,可能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阻碍社会总供给的增加。(2)收入差距必须在客观上能克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对总需求的制约。如果少数人拥有大部分财富而大多数人只拥有小部分财富,将会造成有钱人不需要进一步花钱消费而想消费的人又没钱,抑制社会整体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出现潜在的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状况,进而阻碍经济增长。
(五)经济系统之外的软环境环节 在经济系统之外,还存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其他系统,这些其他系统构成经济系统的软环境。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软环境。(1)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都深刻地影响全部经济主体、整个经济系统。比如减少政府的行政许可数量、提高办理效率,将会促进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运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社会的稳定和谐,是经济系统运转和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正常秩序的重要保障。(3)社会舆论的倾向,会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创业就业观念、劳动关系、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政策措施的走向和力度等,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
二、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原因的具体分析 运用以上分析框架,对照当前实际情况,可以对造成我国目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生产环节(社会总供给环节) 1.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方面不存在障碍,不是造成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第一,近年来国际原油、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无论从供给量还是供给价格看都不会阻碍生产资料投入增加。第二,虽然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下降,对未来可能造成影响,但是对近期劳动力资源投入不会造成障碍。因为在现有劳动力资源总量中,即使按目前的农业生产率测算,也还有2000多万人需要转移。持续多年的企业“招工难”问题近年来有所缓解,也表明劳动力要素投入增加未遇到障碍,不是由于缺乏劳动力而产生经济下行压力。
2.生产要素生产率相对不高不是造成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因为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生产要素生产率不高,但是以前更低,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不能说不断提高的生产要素生产率反而造成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当然,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生产率,是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能够实现同样投入更高产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在国际贸易中提升到价值链的上游。
3.近年来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也就是说,很多行业的现有生产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表明不是由于供给不足造成经济下行压力。
4.生产(社会总供给)与消费(社会总需求)结构性失衡是造成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第一,从居民消费中单位额度最大的住宅消费来看。业内观点认为,人口结构拐点导致房地产需求高峰已过,传统房地产行业在2013年基本达到峰值,今后将进入存量房时代。但这些观点忽略的是:201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1.68亿农民工中,在务工地自购房的仅占1%,其中在小城镇购房的占自购房农民工的49.1%。2014年,全国住宅投资64352亿元,其中90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投资20335亿元,仅占31.6%。这表明,房地产行业尚未将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住宅问题纳入视野,面积大、价格高的住宅供给与进城常住农民工对面积小、价格低住宅的需求不相匹配。第二,从日常生活用品来看。2014年中国公民出境游达到1.17亿人次,消费超过1400亿美元,表明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对家居用品升级换代的消费需求旺盛,不少人到国外买奶粉、马桶盖。而国内厂家在顺应国内需求升级换代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消费环节(社会总需求环节) 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是制约经济增长、造成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
1.需求结构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数据(见表1),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9%以上的高速发展转变为8%以下的中高速发展。通过简单计算平均数来粗略分析净出口、投资、最终消费这“三驾马车”的变化,可以看出:
表1
第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持续震荡至今,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和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低迷,对中国出口造成严重冲击。2008-2014年的7年中,有4年净出口需求对GDP增长拉动为负数,其他3年的拉动也只有0.1~0.3个百分点;最严峻的2009年与国际金融危机前出口形势最好的2006年相差6个百分点。尽管从表面看,2012-2014年净出口形势比2009-2011年有所好转,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际上通过投资间接地产生了,即:2009-2011年净出口需求形势最严峻,对GDP增长拉动分别为-4.1、-1.4、-0.8个百分点,为了保就业、稳增长,国家不得不在2009-2010年大幅加大有长远需求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的投资力度,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分别达8.0、7.0个百分点,而这两年的投资大幅增长,相应地抑制了2011-2014年的投资需求增长幅度。这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净出口需求下降是造成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
表2
第二,2005-2011年,GDP年均增长11.0%,在对GDP增长的拉动中,资本形成总额年均拉动5.6个百分点;但如果剔除2009-2010年数据,则资本形成总额年均拉动4.9个百分点。2012-2014年,GDP年均增长7.6%,比此前7年回落3.4个百分点;在对GDP增长的拉动中,资本形成总额年均拉动3.7个百分点,比此前7年回落1.9个百分点;但如果加上2009-2010年数据,则资本形成总额年均拉动5.2个百分点,与4.9相近。这表明:投资需求下降是造成2012年起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而投资需求下降的直接原因是2009-2010年投资大幅增长对此后一定年份投资需求的抑制作用,需要逐步消化;2012-2014年的投资需求并未出现意料之外的下降。
第三,2005-2011年,在对GDP增长的拉动中,最终消费支出年均拉动5.6个百分点;其中,2005-2008年年均拉动5.7个百分点,2009-2011年在采取了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鼓励生活消费的调控措施后,年均拉动5.4个百分点,仅比2005-2008年降低0.3个百分点。但2012-2014年,在对GDP增长的拉动中,最终消费支出年均拉动3.9个百分点,比此前7年回落1.7个百分点。这表明:最终消费需求下降是造成2012年起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而最终消费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要从需求的收入来源和需求品类型来分析。
2.需求的收入来源方面。(1)从生产增加带来的收入增加来看,由于2012-2014年的生产增速下降(GDP增速下降),因而即使不考虑分配差距及其对需求的影响,生产增加带来的收入对需求的扩大也会随着生产增速下降而下降,即生产拉动型需求增速下降。(2)从动用积蓄来看,通常需要居民动用积蓄进行的消费主要有购买或新建住房、买车、大病医疗、城镇学生出国留学、农村学生上大学等,其中住房消费是最大的动用积蓄消费。自1998年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实行商品化改革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年底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达到89.3%;到2012年年底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9平方米,高于日本、韩国的人均20平方米。因此,近年来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增速放缓。在汽车消费方面,2002年每100个家庭拥有0.9辆汽车;2011年这一比率已跃升至18.6辆。到2013年年底,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8个城市超过200万辆。在汽车保有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由于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原因,一些城市采取限购措施,汽车消费需求增速放缓。住房、汽车及其带动的消费增速放缓,使得积蓄推动型的需求增速放缓。(3)从增发货币来看,一方面近年来货币增发减速,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企业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不敢加大投资,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居民得不到贷款而能获得贷款的居民缺乏新的大额消费需求,使得增发货币很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大量流入股市等虚拟经济,结果造成货币刺激型需求有限。
3.需求品的类型方面。(1)从低端产品的需求来看,农民工、农民、低收入城镇户籍居民等群体尚处于“从无到有”的消费阶段,但是收入低、积蓄少,需求扩大有限。(2)从升级换代产品的需求来看,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从有到好”的消费需求旺盛,但是国内生产结构尚不适应,不能提供这部分群体所需要的产品,抑制了这方面需求。(3)从创新产品的需求来看,富裕阶层“从好到新”的消费需求旺盛,但是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形成新的消费热点需要时间,而且这部分群体毕竟在全体居民中所占比例很小,因而对社会总需求扩大影响有限。
(三)交换环节(市场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由多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所组成的市场体系,虽然这一市场体系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灵通的标准相比尚有一定距离,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2012年以来这一市场体系与2012年以前相比,距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灵通的标准更远。实际上,至少在竞争、灵通等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比2012年以前更加进步。所以,交换环节不是造成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
(四)分配环节 1.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造成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绝大多数居民都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一直伴生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看(见表2),尽管2008年以来基尼系数在逐年下降,但是仍然超过0.4的警戒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通过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影响了社会总需求增加,这是造成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2008年以前基尼系数更高时没有出现经济下行状况,反而在2012年基尼系数已经连续下降多年以后造成经济下行压力呢?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对消费需求以及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作用需要一个过程,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普通品质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其他非生活必需品以及升级换代型生活必需品,尤其是住房、汽车等大额消费品,其需求的全部满足需要一个过程,总是先从部分消费者开始,逐步扩大消费者范围,最终达到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满足了需求,消费趋于饱和。在这一过程中,部分高收入者率先满足了消费需求,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是仍然有大量中等收入群体继续产生该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对该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一直处于较快增长状态,直到对该类产品消费趋于饱和这一拐点出现。在我国居民消费中,住房消费占有极高的比重,加上由住房消费直接带动的装修消费、家居用品消费,以及“安居乐业”间接带动的休闲、旅游、文化等消费,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影响极大。2008年以前由于城镇户籍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尚未趋于饱和,因此尽管基尼系数更高却仍然未拉低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到2011年年底,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首次超过9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7平方米,城镇户籍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基本趋于饱和,所以尽管基尼系数更低却仍然拉低了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在城镇常住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中,由于总体上收入太低,自购房的比例只有1%,巨大的住房消费及其派生消费潜在需求尚未被开发。这表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尤其是农民工与城镇户籍职工收入差距过大,通过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遏制了居民消费需求和社会总需求的增长速度,是造成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
2.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又是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社会共识,为什么差距过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占全国人口近半的农民以及1.68亿外出就业农民工的收入过低,形成一个庞大的低收入群体。那种既承认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又认为农民工工资水平增长过快、水平过高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近10年来农民工工资确实较快增长,2006年农民工月平均工资首次超过1000元,2010年达到1690元,2015年达到3072元。但是这种较快增长是对此前农民工工资长期停滞在较低水平的补偿。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发展开始进入刘易斯第一拐点,农业剩余劳动力已经由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在“招工难”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机制调节使然。国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等政策措施,农民工群体维权意识觉醒,对于农民工工资较快增长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劳动合同法》予以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与工资增长并无直接关系。即使2006年以后农民工工资较快增长,但其水平仍然不高,仍然没有获得应得份额,更不存在挤占资本所得。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月均4695元;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36390元,月均3033元;而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为2864元,仅占前者的61%、后者的94%。一个更直观的判断是:在大中城市的大中型企业中从事技能岗位工作的中青年农民工,从城市总人口的就业结构上看处于中高端,但其基本上无力在本市买房安居。这说明农民工工资水平仍然相对过低。
(五)经济系统之外的软环境环节 1.一些官员不作为影响了经济增长。有研究发现,随着反腐工作的持续推进,反腐高压的持续存在,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到基层、企业指导工作的少了,商难招了,资难引了,发展慢了,为官不为的现象日渐抬头。一些市县以前大干快上、热火朝天,这两年不以GDP论英雄后,项目也不上了,外资也不引了,活也不干了,经济直线下滑。
2.一些不良社会舆论影响了经济增长。一些盲目“仇富”的舆论,对投资者和企业家的投资信心造成一定影响。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1.经济增长状况的影响因素包括5个方面而不止两个方面。探究造成我国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不能仅从供给侧、需求侧这两个环节进行分析,而要从供给、需求、市场、分配、软环境等5个环节进行分析。
2.造成我国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在需求环节,是由于社会总需求增速下降,而非社会总供给不足。总体上是生产出的东西卖不出去、产能过剩,而非因缺乏劳动力、工资成本过高等原因造成企业不愿扩大投资、扩大生产。
3.社会总需求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国内三个因素的叠加。一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持续至今的震荡,造成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总需求增长乏力甚至停滞,直接造成我国净出口增速下滑。二是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猛烈冲击,我国2009-2010年投资大幅增长,对此后一定年份投资需求产生了抑制作用,需要逐步消化。三是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超过90%,汽车保有率大幅上升,一些城市采取限购措施,使得存量城镇人口的大额消费需求和家居用品消费需求达到拐点,城镇居民家庭总体上结束了“从无到有”消费阶段。
4.供给环节存在的供需结构错位,也是造成我国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城镇居民家庭总体上结束了“从无到有”消费阶段,开始进入“从有到好”消费阶段,但是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未及时跟上,城镇居民家庭中大幅增加的养老服务、家政服务、高品质家庭用品等消费需求难以在国内得到满足,从而抑制了潜在的社会总需求。
5.分配环节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是造成我国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2亿多在城镇常住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以及数量更多的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过低,他们仍然处于“从无到有”消费阶段,对城镇住房、普通商品和服务仍然存在海量消费需要,但是购买能力不足,从而抑制了潜在的社会总需求。
6.软环境环节存在的一些官员不作为、一些不良社会舆论,也是造成我国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影响了供给侧改革、供给结构调整、新领域投资的落实。
根据以上分析结论,为了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中高速发展,建议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为中心任务,辅之以供给环节、分配环节、软环境环节改革。
第一,以内需为重点着力扩大社会总需求。首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这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长远举措,也确实是当前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按照城镇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数量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支持常住城镇的农民工在城镇买得起住房,并带动装修、家居用品等消费,发掘这一2亿多人的庞大群体“从无到有”消费需求。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带动投资需求。
第二,加大供给环节改革力度。一是推动外贸行业结构性改革,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扩大出口规模。二是推动内向型企业结构性改革,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创新开发新产品,不断满足城镇居民“从有到好”消费需求以及高收入群体“从好到新”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护理、健康服务、家政服务、旅游休闲等服务需求。
第三,加大分配环节改革力度。在重点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阶段,在出口外贸企业中,劳动者往往仅仅被视为与机器相似的生产要素,企业希望工资水平、人工成本越低越好。而在重点扩大内需的发展阶段,在内向型企业中,劳动者不仅仅是生产要素,而且是企业产品的需求方,如果劳动者工资水平过低将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反过来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各界尤其是一些反对维护劳动者权益和社会政策的经济学者和企业,需要切实转变观念,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既视为生产要素,也看作消费者,充分认识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政策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一线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保证国内消费需求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在修改完善《劳动合同法》等社会法过程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四,努力改善软环境环节。严格有效地整顿一些官员不作为的状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