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钧:政府与市场关系论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极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再次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独立部分提出来,并且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指明了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标。我认为这里包涵着实践经验的新概括,我们应当对此在理论上加以阐释。
邓小平同志说,计划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今天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但这绝不是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区别。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体现在政府与市场在国家资源配置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当前有一些人把市场看作是我国资源配置的根本的和主导的力量,把政府与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弄颠倒了。我认为必须把颠倒了的关系颠倒过来,不然,在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工作中会陷入盲目性,给实际工作带来重大损失,甚至有引向改旗易帜邪路的现实危险。
一、计划(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产生及二者关系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就其本质来说,是所有制关系派生出来的问题。在一个或大或小的集体中,如果生产资源是该集体成员共同所有,他们的共同需要是很清楚的,他们会按照共同需要有计划地配置资源,以满足该集体的各种需要。不管这个集体是一个氏族、一个奴隶主庄园、一个封建主庄园,或一个企业、一个家庭,都必然是如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表明了这一点。
1.市场——“看不见的手”
如果生产资料属于分散的私人所有,他们又都处于互相依存的社会分工之中,那么,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都只能通过他们产品的交换,即把产品变为商品,来互相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以维系个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产生了市场这个事物。市场就是商品生产者交换关系的总和。是私人企业主为私利相互竞争的关系的总和。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各种需要和需要多少,就不可能直接知道,只能通过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间接地了解。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其价值,即劳动花费,就表明该商品生产过多,必须对生产要素配置加以调整,分配到那些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的商品的生产方面。这样,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和方法。亚当·斯密把这种市场关系比喻为“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只独立存在的“手”,它只是私有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自发的盲目生产和相互竞争活动,实际存在的只是千百万只私有生产者的“手”,他们获取社会需要信息的唯一来源就是天天波动的市场价格。把这种私有生产者盲目竞争的活动比喻成一只“看不见的手”,是这种关系被物化,马克思把它称作“商品的拜物教”。就像宗教一样,人们把自己的活动的结果看作是由神决定的,拜倒在它面前。亚当·斯密把“看不见的手”称作“全能的神”。当有些人把市场说成是资源配置最优方法时,这同说由“神”、“上帝”来决定同义,实际是在说由分散的私有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自发生产是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实际内容是在说由私人生产者为自己私利分散地从事生产是最好的生产方式。因此,对市场作用的评价就是对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方式的评价。说市场最能高效率地配置资源,就是说私人企业主分散决策是最有效配置资源方式。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一句话讲得非常明确,他攻击奥巴马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时说,我深知私营企业才能带领美国走出目前我们所处的经济局面,“你们比政府更能花好自己的钱”。[1]这就是为什么资产阶级崇尚市场的根源,布什的话是在重复亚当·斯密的信条。它最明白不过地说明了,崇尚市场实质就是崇尚私有制。不过布什忘记了时代已经变化,斯密当时崇尚自由主义市场是符合实际的,是正确的。可是,当前已经进入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正是垄断资本企业主按自己的意志花钱,导致了当前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自发的市场盲目竞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过巨大作用是确实的。追逐私利激励着企业主的活力,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调节着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尽管经历着不断的震荡,但毕竟实现着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这是当时唯一可能的,也是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正是为什么市场被赋予了“神”一般的作用的原因。
2.市场与政府:“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资本主义国家为挽救市场盲目性产生的负面效应,都不得不违背意愿地采取国家干预的措施,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关系。这两只“手”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看不见的手”并不是实在的有形存在,它没有任何自然的物质存在,它的存在纯粹是社会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私人生产者为私利的市场竞争关系的总体。如果说有具体存在的话,那就是分散的私人企业主的“手”,除此,它没有别的现实存在形态。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来表达这种自发竞争的关系,会给人一种幻觉,似乎有一个实在的手存在,像宗教中那样泥塑神像显示它确实存在,人们拜倒在它面前。与“看不见的手”不同,“看得见的手”,是指代表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的国家机构——政府,这是一种实际的物质存在,看得见,摸得着的。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源配置上,“看不见的手”是基础性的,资产阶级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则是“看不见的手”的卫护者。正是由于政府的保护,市场这只手才得以发挥资源配置的正面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规,像财产法、契约合同法、物权法、劳动法、工厂法、竞争法等游戏规则,以及完成那些私人企业主不愿做和做不了的生产职能,例如,初期修建铁路等活动。正是由于存在政府的保驾护航,才使这种分散的生产过程得以维持,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负面作用不至于在私人生产者的相互厮杀中导致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所以,“看不见的手”一开始就是在“看得见的手”的呵护下才得以发挥其配置资源的正面作用的。正如诺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市场“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就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1)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属于全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和共同支配,目的是为了全社会所有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及其全面发展。而市场经济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生产目的是为了私人利益。私人生产者只是为了其私人利益,小商品生产者是为了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从事生产活动。
(2)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全社会生产摆脱了分散的私人生产者的盲目性支配,是按照预定的目标有计划地配置全社会资源为实现共同目的服务。私有制则决定了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只能是由各个私人自发地进行,全社会生产资料在不同生产领域的合理配置只能借助于市场价格波动间接告诉私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个过程不是平稳地进行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经济震荡和破坏,会有生产者的失败与成功、企业的兴起与破产、产品的不足与过剩,总之,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全社会生产过程的均衡只能经历着不断的混乱才能得到实现。
(3)分配关系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人们只是以个人的劳动参与生产过程,所以,个人消费品分配只能是按每个人投入的劳动量,在社会总产品中对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扣除后,其余部分实行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之间的最核心的利益关系。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的分配关系是按照该私人生产者在生产某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量创造的价值来交换,即等价交换,通过这种交换每个生产者获得与本人劳动所创造价值量相等的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不是劳动者本身实际上花费的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所以,从分配关系上看,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与商品生产中按价值分配,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现着两种本质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按劳分配只能是公有制范围内才会产生的分配关系;按形成的价值分配(等价交换)则体现着私有制关系,它承认生产资料私有者获得由握有更优良的生产条件获取相应利益的权利。
2.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能是机械式地拼装,而是一种有机结合。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处在社会分工中私有制的产物,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对立的。但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一般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者个人的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则是把货币转化为资本以无偿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为基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由按价值交换转化为按生产价格交换,解决了资本主义经济与一般商品经济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实现了资本主义与一般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构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利用市场这种手段、方法为资本增殖服务。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一般市场经济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必须得到解决,二者才能构成有机整体,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矛盾解决的途径是:(1)从所有制方面看,那就是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实际上就是模拟私有制企业的经营方式,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竞争的自发市场上从事经营,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2)从生产经营方面来看,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己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并获得盈利。与私有制企业不同的在于,国有企业必须遵循政府依据科学发展观制定的发展规划从事经营活动,把实现规划作为根本目标。如果某种活动背离了规划目标则不能做,应自觉地接受政府的宏观调控,校正自己的经营方向。这样,就保证了整个国民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从分配方面来看,为了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一般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解决按劳分配关系与等价交换关系之间的矛盾,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按价值交换(实际上是按生产价格交换)的结果转化为按劳分配关系,剔出由于生产资料优良带来的同样劳动不能得到同样收入的因素。这是通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政府的税收等方法加以调节。
解决了以上矛盾,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的矛盾就会得到解决,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所要求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内容就是正确解决好上述矛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矛盾统一体中谁是矛盾主要方面?
毛泽东指出,任何一个矛盾体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对矛盾,哪一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一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呢?首先从基本理论上谈谈社会主义与政府规划、计划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公有制之所以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因为市场的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愈来愈带来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马克思认为自觉地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他说:问题的争论在于,“构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
”[4]由社会预见指导,当然就是指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府制定的规划的指导和引导。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将实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5]。由国家代表全社会有计划地分配资源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更高级的形式。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设实践中,其领导人斯大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不过,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经验,没有考虑从现实生产力状况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在组织社会生产时,完全摒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奢望在条件尚不具备时,建立高度集中的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其有计划经济发展和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的优越性得到了发挥,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由于超越了现实的客观条件,完全否定了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大挫伤了基本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问题日益积累,造成经济效益日趋低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日趋下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在经济建设方面基本是继承苏联时期的计划体制,不过也逐渐开始思考苏联计划体制过于集中的缺点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了苏联体制的缺陷。在这一基础上,邓小平对此进行了全面思考。
到1979年代末,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的全面认识。这包括:不能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应注意到,邓小平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论述非常严谨,这表现在他没有否定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且明确地指明了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利用的一种方法、手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公有制当然是主要的矛盾方面,市场经济是次要的矛盾方面。
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由于市场经济有着它固有的缺陷,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已经极大提高了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其破坏性也愈来愈严重。更为关键的因素是,由于全世界的资源状况日益紧张,生态状况日趋恶化,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这在上个世纪还是不太明显的矛盾,现在解决它已成为全世界迫在眉睫的紧急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我国反映这种客观现实的理论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6]7这里准确表述了科学发展观形成、实践和理论根据。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是因为它依据了马克思的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是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所说的中国实际,就是指自觉贯彻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和迫切要求,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时代特征是指与上世纪前一时期不同,当前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的状况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现实,要求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如任社会生产继续盲目扩大生产,将直接造成毁灭性后果。
为了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指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6]20“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依照市场规律行事,就不可能利用市场机制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重要的是十八大强调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当前理论界和媒体的一种主流观点认为,“现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是市场,计划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必要手段。”这种理解和表述显然不适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为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在资源配置上最根本的不能是依靠市场的自发性,而必须是对整个经济的有科学预见的计划的引导和强有力的实施。这只能靠发挥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府的指导作用。当然,在资源配置的大的目标和方向确定后,具体贯彻实施时,在现阶段还必须重视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一定范围的调节作用,以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有经济发展模式,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把政府的管理经济的职能只归结为弥补市场的缺陷,这显然是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弄颠倒了。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我们不应该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当作市场经济一般,更不能把它当作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四、把颠倒了的关系颠倒过来
尽管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在我们看来是很清楚的,但是,从理论界的状况看,不少人把二者的基本关系颠倒了,模糊了改革的主要方向,进而也就不能提出真正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他们没有真正理解邓小平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思想,错误地理解了经济体制的实质,没有把改革看作是一种创新,是创造一种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管理经济的模式,而是理解为要在中国“复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在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解释上,很多人只是抽象地说这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但不明确这是怎样一种结合和对二者的地位做准确的规定。实际上存在着多元的解释。比较典型的一种说法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这里把二者的结合说成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市场经济有效性的结合。还有一种说法与此类似:社会主义解决公平问题,市场解决效率问题。这些说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不能成立。其一,表面上看起来这里似乎是在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实际上否定了它的根本优越性,即它能按科学预见有计划地配置资源,以及全国一盘棋的巨大优越性。其二,把公平与效率分摊到不同的两个制度上的观点,是一种在理论上很幼稚的想法。任何一个历史上存在的社会经济制度,都必然是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如果一个制度只是有公平而无效率,这样的制度必将被抛弃,不可能存在;另外,现实也不可能存在一种只是有效率而无公平的制度,试想,如果没有等价交换这种公平关系,市场能会有效率吗?哪种公平关系更优越,就看哪种类型的公平关系更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混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另一个表现是论述中采取折中主义态度。例如,有位理论工作者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方面相互适应的过程。公有制要适应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则要适应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这样,就能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7]这种不分主次、不指明谁是起主导作用,只是抽象地讲二者“相结合”、“相互适应”,没有指明这种相结合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当作手段、方法来利用。这种抽象表述显然同样不符合邓小平关于是社会主义利用市场经济发展自己的观点。当然,要利用市场,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但从根本关系上说,二者不是“相互适应的过程”,而是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作为手段为自己发展生产力服务的过程。市场机制必须服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目标,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校正。
另一种不正确看法是颠倒了主次矛盾,把市场作用看作是根本的,国家计划只看作是弥补市场缺陷,这种观点在理论界很为流行。实际上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也是今天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由于一些人在理论上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所以,无意地在照搬资本主义社会的模式,并把它当作我们改革是否到位的尺度。这表明,在这些人的思想里,没有建立起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信念,缺乏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被西方模式所迷惑。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6]12这是在敲警钟。如果我们的改革沿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走的话,将有发生改旗易帜的现实危险。
还有一种倾向就是美化市场。一位记者在报道广东的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时,要求“缔造小政府、大社会、好市场。”报道中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结底依赖于一个‘好市场’。”[8]这里的“好市场”是指他们幻想的“理想”的市场,只有激励市场主体活力、配置资源的正面作用而没有必然导致一些企业破产、比例失调、危机、失业、假冒伪劣频出的负面作用。企望“好的市场”实际上就是企望有好的不追求私利的企业主。这显然是不了解市场本来意义的表现。追求私利的企业主的活动,没有好和坏的区别。在我国现阶段,私有企业主追求私利的生产活动有积极的一面,我们要鼓励支持其发展。但他的逐利性、盲目性也必然与这种积极方面同时并存。去掉“坏”的方面;也就没有了“好”的方面。只要“好”的,不要“坏”的,那也就不存在市场。真实的市场就是无数为私人利益的生产者互相竞争抢夺利润制高点的关系总体。把我们的改革建立在出现一个“好市场”虚幻的假定上是非常危险的,用它来指导实践必然会贻误经济的健康发展。
正确的思想应当是,不去幻想、期待一个“好市场”,而应当是探索怎样“把市场利用好”。怎样才能利用好呢?那就要通过加强政府运用规划和其他必要措施,尊重市场规律,扼制市场中的消极因素,支持它的正面作用。期待“好市场”只能是信教者的祈祷。
我国有些人执意否定政府对市场管理的必要性,由于对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迷恋和受到现代西方经济学话语的影响,出现了对政府的经济职能妖魔化的倾向。有位教授这样说:“政府日益强化的资源配置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强化了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使腐败迅速蔓延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一旦进入政府主导的路径,既得利益者会使‘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向国家资本主义乃至权贵资本主义蜕变。”[9]这里把一盆子脏水一股脑地都泼到政府管理经济体制上,而不顾这些丑恶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他眼睛里,政府制定国民经济科学发展规划指导和组织经济社会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作用都是不存在和不正确的。这种敌视政府经济作用的思想继承了资产阶级的观点。美国开国时期的一位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时任美国的总统杰弗逊就把国家看作是“狼”,主张绝不允许它进入私人企业主“羊群”。
我们知道,马克思认为建立公有制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盲目统治,进步到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按照现代科学要求,自觉地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这里所说的社会预见指导,是指社会在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后的一定阶段上,当国家还必须存在的条件下,国家就是全社会利益的有形代表,恩格斯明确指出,这时,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对物的管理和生产过程的领导。”[10]631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政府的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管理经济,领导经济的发展。这里根本谈不到出现国家资本主义。
否定我们国家、政府的管理经济的职能的观点至今还很有影响,这与十八大报告精神不符合。十八大报告要求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发挥政府什么作用呢?一些人往往把政府职能局限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他们说:“当前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需要弱化政府在微观方面的一些管理职能,从不该管的领域退出来,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弥补市场本身具有的不足和缺陷,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需要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制定政策加以弥补。”[11]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印象,是把政府管理组织经济的职能完全取缔,
政府的职能只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弥补市场之不足。这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色不见了,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制定的五年规划的主导作用,都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就严重脱离了我国发展经济的现实,对现实资本主义处于严重经济危机中的状况也缺乏研究;思想束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中,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持这种观点的人的共同缺点。
最后,还有的人提出一些更偏激的观点,即神化市场。有的人今天还在说:“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比市场经济更好的体制。”[12]这种看法表明,他缺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无视近百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也没有吸取苏联一步到位的市场化改革的失败事实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实行“华盛顿共识”的惨痛教训。当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次陷入长期的经济危机现实,也没有促使他们摆脱迷信市场的观点的束缚。
在十八大开会前后,一些人更为积极推崇市场经济的功能,有人颂扬市场经济能力说:“市场经济的魅力就在于符合人类本性,有着超越政府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3]照此理解,市场经济是符合人类自私自利的本性的。但是,既然它是建立在追求私利的基础上,那就必然包含着侵占他人利益的追求。在市场上,每一个私有生产者都在追求占有更大的市场,你死我活的争夺市场的残酷竞争不也是符合人类本性吗?真实的市场绝不像那些把它抽象理想化的人所想象的具有田园诗般的情景。
有的人说,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就应当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设置政府职能部门,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少干预就是真正尊重市场规律。这意思就是,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取消制定国家长远和近期发展规划职能,并组织贯彻和实施的部门。他们对十八大报告所说的“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解释为“尊重市场规律就是政府少干预”,要“无为而治”。很明显,这些看法是不符合我们国家自己的实践经验,它只是对西方模式的复写。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指出:“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14]这里明确指明了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特点,即它必须以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为导向,而不是以自发的市场为导向。持上述观点的人与党的大政方针已经背离很远了。
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可以称作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不过计划只是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之一,它还含有许多其他的职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主要职能应当是管理经济,而不是放弃对经济的管理,其他方面的管理职能都是为管理好经济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要遵循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我们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彻底摆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话语权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而创新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模式。
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是利用来发展经济的手段、方法的观点,是指导我们沿着正确方向进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理论依据。在利用市场上,主体当然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府,削弱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道路不是社会主义道路。当然,不当地对市场进行过多的干预必须坚决制止,这也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但决不能用一些实践中政府工作上存在的缺陷,从根本上反对政府管理经济,要求削弱、取消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从总体上说,在当前的状况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首先应当明确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过程的管理的重要性。政府对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功能,是市场根本不具备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包括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些对国民经济发展最有决定意义的工作,都是依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才能实现的。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本身及其需要,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和他们发展的需要。这一目的只能依靠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府统一组织和管理来引导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去实现。这个根本目的不可能由市场提出和主动贯彻,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撇开私营企业(它们的唯一目的是利润),就以国有企业来说,也不可能把最大限度满足全社会需要作为经营的直接目的,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国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它的直接目的也是获得盈利,这是国家赋予它的任务。由谁来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呢?只能是政府。政府通过对全国生产力数量的较全面的掌握,依据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制定长期、短期的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确定积累与消费的正确比例,正确处理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确定一定时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据此在对全国资源的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基本的发展战略和恰当的资源配置规划。依据经济发展规律制定长远规划并通过必要的手段措施组织实施,是社会主义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根本的特点。
关于这一点,西方一些政治家、经济学家看得很清楚。一位美国学者对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进行了比较,他说,2008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模式……陷于困境”,“西方国家领导人、决策者和记者质疑自己的制度是否已经失败”,“在中国模式中,北京政府保持着对经济的高度控制,但它又没有重新回到社会主义(指原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本国经济,但也确保政府控制战略行业,精选商界获胜者,通过动用国有资金决定投资,并推动银行支持国家龙头企业。”[15]美国《新观察系列》的主编加德尔斯说:“中国非常擅长达到共识、统一目标和执行长期政策,……美国已经从工业社会过渡到消费主义社会,短期效应凌驾于一切之上,催生追逐短期利益的行为,市场、政治和媒体无一例外。……我们需要进一步达成共识和长远的眼光。”[16]这里讲的美国模式的缺陷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2.政府制定规划自觉地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并根据全局的发展状况,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这是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所起的根本的重要功能。当前,必须强化这方面的职能,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目标,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依据政府的经济规划,不断增强基础保障能力,过去五年(2008-2012年),在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元,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基础建设,新增铁路里程1.9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951公里,新增公路60.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万公里。如果依靠市场配置资源,这些基本建设都是不可能够实现的。另外,政府有力地组织和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把生态文明理念和节能减排行动贯彻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政府还要在组织经济发展中,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坚持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些方面也是难以实现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重要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解决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17]25“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7]21这里所讲的“引导”工作就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也就是资源配置方面没达到最优。当前,这一矛盾更加加剧,因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同时并存。产能过剩在多行业凸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但是应当看到,这一矛盾就其发生原因来说,更多的恰恰在于是市场的盲目性。特别是地方的分散的经济决策,由于其有更大的财力,因而大大强化了市场的盲目性。这表明,对全局性的优化整体资源配置的重要工作,正是政府的职能,要加强政府的组织职能,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确保按期实现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目标。十八大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在发挥作用时应当像钢铁般的坚硬,增强政府的执行力,不能像胶泥那样可以随意拿捏。
有人提出产能过剩这个矛盾应主要靠市场来解决,通过“发挥市场作用,化解产能过剩”。这是南辕北辙,反其道而行。因为落后的产能所以还能顽强地存在,抵制中央政府的调控并在加深和发展这一矛盾,正是市场盲目性作用的结果,正是因为在当前的市场支配条件下,该产品的市场价格还使该类企业能获利。市场推动了矛盾的尖锐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屈从市场盲目力量的支配,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公共资源,引导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投资领域,导致产能过度无序扩张,强化了市场盲目性;一些地方政府追逐局部私利的动机强过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引导力量,在这种条件下,认为依靠市场调节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不是说在控制落后产能方面市场毫无作用。但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必须把市场作为可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其服从政府规划的要求,政府可以利用一些市场方法,例如价格杠杆,迫使那些企业或改进技术、提高产品档次,或退出该领域,进入更符合资源配置优化的领域。一些人主张政府绝对不能干预微观经济,这是缺乏起码实事求是精神,是被对市场作用的盲目迷信蒙住了眼睛。
上述情况充分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不对市场经济正确利用,没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引导和控制,我们就不可能实现把经济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就会发生极大的混乱,浪费大量的可贵资源,延缓发展速度。
有的人由于眼光的局限,视野只停留在东南沿海省区私人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繁荣上,满足于私人企业的生机活力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本文认为,我们还应从科学发展的大局和全局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政府通过科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把市场自发的为私利生产的积极性,引导到服从全局的经济科学发展的道路上。
经济理论工作者肩负重任,要有宽阔的眼光,摆脱局限于单个厂商追求私利的积极作用的狭隘性,科学地阐明怎样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宏观与微观、全局与个体的关系,使国家经济坚定地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行。凡市场能做好的,必须交由市场。但也应当明白,所谓市场这只手,不是虚幻的,它的实在内容就是私有企业主的“手”,应充分肯定私有企业追求私利的生机和活力,及其判断市场需求的快捷反应,不过这只是在微观领域,而且主要是在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轻纺食品工业等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全国一盘棋和科学发展观,这只能由政府来执行。这只“手”无论如何不能削弱,更不能装到市场上,因为交给市场就是交给单个私人企业主。没有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和组织的手,建立在追求私利基础上的市场的手的积极作用也发挥不出来。在当前的生产力已发展到极大规模的条件下,没有宏观管理市场的作用,恐怕负面作用会成为主要的,
如当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
本文标题为《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改定标题,原标题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颠倒了的关系颠倒过来》
【责任编辑】梁洪学
【参考文献】
[1]布什演讲抨击奥巴马,破不批评继任者规矩[OL].http://news.sina.com.cn.2009-06-23.
[2]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8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1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张卓元.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N].人民日报,2008-10-06.
[8]缔造“小政府、大社会、好市场”[N].人民日报,2013-03-09.
[9]陈雪娟.近期政治经济学重大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3,(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1.
[11]王天义.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N].经济日报,2012-12-07.
[12]常修泽.新时期改革的战略思维[N].人民日报,2012-11-27.
[13]李义平.为什么必须选择市场经济[OL].http://www.qstheory.cn,2012-05-09.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美刊:中国模式为何得以“流行”?[N].参考消息,2013-03-27.
[16]外媒:中美治理模式各有千秋不能互相照搬[N].参考消息,2013-03-27.
[17]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Tags:胡钧,政府与市场关系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