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养老保险制度选择与劳动供给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经济问题》2012年第6期 张晓玲 参加讨论

摘要: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是影响生产函数或产出的重要因素。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的多少取决于劳动的供给。养老保险的缴费与给付是否关联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必然会影响个人的劳动供给决策。研究养老保险制度选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是考察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如何影响劳动者的退休决策和在职期间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决策的。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供给,退休决策

一、养老保险制度选择与劳动者的退休决策
    
大多数的社会成员都希望自己拥有财务上的独立性、更多的闲暇与安逸的退休生活,提前退休是很多人的强烈愿望。有资料表明,战后大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特别西方国家老年人提早退休的现象较为显著。
    (一)影响劳动者退休决策的因素与途径
    
影响劳动者做出退出劳动市场决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1)劳动者自身的年龄,当劳动者正处于劳动的全盛时期,单位劳动小时所预期的净收入多,同时对未来预期的消费支出也增多,他们很少选择退出劳动市场的决策,即年轻的劳动者做出退休决策的较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做出退出劳动市场决策的意愿将愈益强烈。特别是当那些较为年长的劳动者在接近退休年龄时发现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将鼓励他们退休时,会更倾向于做出提早退休的决策。(2)养老保险收益获取的可能性,如果人们对养老保险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充满信心,人们将做出提早退休的决策;如果人们认为养老保险收益获取的可能性较少,人们便会希望工作更长的时间。(3)劳动者本人的身体健康状态。身体健康与否是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的一个决定性条件,当劳动者由于自身健康状况不良或下滑时,就会做出退休的决策。尽管健康状况的下滑不是一个可以享受丧失劳动能力保险待遇的标准,但它对人们做出退休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4)退休者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对劳动者的退休决策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如果养老金的给付水平高于个人储蓄的收益,使收益者增加了收入,人们就可以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或选择提早退休,而不必继续停留在劳动市场承担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而带来的收入损失。(5)领取养老金的限制条款,当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对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或其他方面有限制条件,如规定只有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才有资格享受养老金待遇,人们将不会轻易做出提早退休的决策。
    理论上,影响劳动者做出退休决策的主要途径有三个:(1)无论是现收现付制抑或是基金制养老保险,都意味着年轻人的工资收入的一部分要转移到年老时去消费,这种收入的转移会诱致劳动者做出提早退休的决策。(2)个人养老金的领取只有在其退休后才能进行,如果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劳动者在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之前退出劳动市场,是不能领取养老金的,这诱致劳动者改变个人的退休决策。(3)强制性的养老保险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这将改变个人一生的收入约束与效用最大化条件,从而改变个人退休决策。
    (二)模型
    
对于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劳动者的退休决策的机制,克劳福德和利灵(1981)的模型说明了该问题。
    基准模型有九个基本假设,其中私人在各期的储蓄为st,养老保险的缴费为pt,退休后所获得的养老金为dt;pt和dt为模型的外生变量,为了更加细化问题,进一步假设一个人的一生分两个时期:年青期和老年期。年青期工作、老年期休闲。U(ct)为消费所带来的效用,U'(ct)>0,U″(ct)<0;U(lt)为闲暇带来的效用。个人寿命长度为T,个人可自由选择的退休年龄为N。并且工作时限是一个常数,所以劳动者在退休之前的闲暇效用为0,在退休后闲暇所带来的效用为:U(lr)=v。从而劳动者在职期间与退休后的消费预算约束分别为:ct+st+pt=1以及(T-N)dt=ptN或者dt=ptN/(T-N)。
    因此,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函数为:∫0NU(ct)dt+∫NT[U(ct)+(T-N)v]dt=∫0T[U(ct)+(T-N)v]dt或者max[TU(ct)+(T-N)v]。
    个人在预算约束Tc≤N(1-pt)+(T-N)dt下选择退休时间与每期的消费,使个人效用最大化。在该模型中,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不会影响或改变劳动者的退休决策。这是因为如果在消费者没有流动性约束的条件下,只要养老金的收益率与个人储蓄的收益率都为零时,对于个人而言,缴纳养老保险费与进行个人储蓄是没有差别的。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再把个人将面临流动性约束的因素引入模型,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与年龄的变动方向一致,年青时可能存在入不敷出的状况,而年长时有一定的积蓄。然而在现实经济中,年轻人在低收入阶段只能以当期可支配收入进行消费,储蓄趋近于零。随着年龄增长,可支配收入增加,储蓄开始增加。如果社会引入养老保险制度,由于人们必须将自己工资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养老储蓄,使得年轻时可支配收入更少,他们将面临更紧的流动性约束。
    假设(1-p)为退休前的消费,如果基准模型中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静态函数max[TU(ct)+(T-N)v]的解存在,设为c*和N*,得到c*=N*/t与U'(c*)=v。当c*>1-p时,个人在工作期间必须举债消费,并用退休后的养老金偿还;但在个人面临流动性约束的条件下,由于不能无限制地借入资金,劳动者只能消费其可支配收入,储蓄为零。如果劳动者的养老保险缴费pt较低,使得c*≤(1-p),此时劳动者不会面临流动性的约束。在个人面临流动性约束时,个人最优化问题为:
    maxNU(1-p)+(T-N)[U(cr)+v]
    s. t.…N(1-p)+(T-N)cr≤N
    其中,cr为劳动者退休后的消费。
    求解得:U(1-p)-U(cr)-v+p·TU'(cr)/(T-N)=0;cr=pN/(T-N)。因此,可得:
    


    随着养老保险程度的提高,不管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还是完全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当个人面临流动性约束时,个人会做出提早退休的决策。
    (三)提前退休产生的效应
    
劳动者提前退休,生产性工作时间缩短,将减少积累的养老储蓄数额,并且退休人群在退休期间更难获得充足的收入,生活水平会低于正常年龄退休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提前退休劳动者养老金储蓄的收益率会降低,预期收益减少,要想在更长的退休期内保持合理的生活水准,养老金将会出现不足或短缺,从总体上降低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提前退休的劳动者有可能面临其他较高的额外费用,如购买健康保险;提前退休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特别在有些时期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较少,熟练劳动力就会受到损失;提前退休使退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增加,提高了养老保险制度的赡养率;退休的年龄越早,赡养率提高的幅度越大;提早退休会改变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减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加养老保险支出。
    二、养老保险制度选择与劳动者在职期间的劳动供给决策
    
劳动者个人的劳动供给决策包括劳动者个人每年的工作时间长短、工作的态度与努力程度、接受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程度等方面。在社会引入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一部分以养老保险缴费或养老储蓄的形式被转移到其退休后消费,个人退休后的消费主要来自于养老金及个人储蓄。
    (一)养老保险制度与劳动力供给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解决了劳动者在退休后因丧失劳动机会和失去生活来源的后顾之忧。从理论上讲,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劳动力供给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个人劳动力的供给被假设为是工资率的函数。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个人劳动力的供给时间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此时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会增加个人收入,给个人带来的边际效应是递增的;工资率上升到一定阶段后,个人劳动力的供给时间随着工资率的上升减少。个人劳动力供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者个人基本生活的满足程度;二是劳动者个人福利最大化状态。国家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按照一定比率强制扣除一部分作为养老保险缴费。养老保险的缴费相当于对工资收入进行课税,如果对工资收入的课税小于非工资收入的课税,那么,养老保险的缴费将具有增加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激励作用;如果养老保险的缴费高于非工资收入的课税,个人劳动力的供给时间将减少。养老保险缴费或对工资收入进行课税,在个人工资收入高低不同的阶段劳动力的供给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国家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下,如果要增加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就必须考虑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与非劳动收入税率的对比关系。
    (二)养老保险的缴费、给付水平与劳动供给决策
    
养老保险的缴费是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中按照一定比率扣除的,这种方法将减少劳动者每小时的净收入。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取决于以下两种相互冲突力量的对比:一方面,这些缴费的扣除,可以刺激劳动者的工作需求,因为单位劳动时间的净收入减少,要获得原来同样多的税后实际收入,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因为增加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净收入减少,人们对寻找更多工作机会或延长劳动时间失去了积极性,从而减少对劳动的供给。如果前者更具有影响力,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
    同样地,养老保险的给付水平对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影响是较为清晰的,因为养老金的给付水平通过改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来影响人们劳动供给的积极性。如果养老金的给付能够增加收益者的收入,人们将选择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或弱化劳动的供给。如果养老金的给付水平与个人储蓄的收益水平相等,养老保险的给付将被视为个人储蓄收益的替代形式,它并不会增加退休者的收入水平,那么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是不会产生影响的。如果养老保险的给付水平低于个人储蓄的收益水平,养老保险将被视为一种负担,人们将会选择延长工作时间、推迟退休的决策。
    (三)养老保险待遇与缴费是否相关影响劳动供给决策
    
理论证明,在那些处于全盛时期的劳动者中,劳动供给决策制定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所设定的缴费与养老保险的待遇是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是确定给付制,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就必然缺乏对在职职工劳动供给的激励作用。这样的情况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使在职职工缺乏对工作的热情。而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是采用“以收定支”的确定缴费制,养老金待遇来源于个人的缴费,对受益人的给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职期间对养老保险的缴费或全部工作年限以及基金积累的投资回报率,这样对在职职工的劳动供给就具有激励作用。
    总的来说,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与基金制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的不同影响,缘于两者的收益率的差异。在现实的经济中,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收益率不一定会低于基金制的收益率。如果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收益率不低于基金制,那么现收现付制就不会对劳动者的劳动供给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基金制下的养老保险基金被直接投资到资本市场时,将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使得基金制的预期收益率不一定总是高于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即使完全基金制养老保险所带来的收益率高于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收益率,能够激励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但基金制养老保险丧失了收入再分配功能。所以,在选择最优养老保险制度时,应注意权衡劳动供给扭曲与收入再分配功能丧失之间的结果。
    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动供给关系的实证研究
    
2003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重新界定了就业的标准,就业人员是指在一定法定年龄(男16~60岁,女16~55岁)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劳动参与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劳动参与率降低,职工的工资收入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相应减少,即养老保险基金筹资规模减少;而养老金支付规模扩大,这将加大养老保险,特别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支付的负担;此外,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的对象是在职职工,因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目前中国正处于人口结构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双重转变过程中,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养老资源严重不足。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并增强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支付能力,对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尤为重要。
    从中国城镇就业与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状况(见表1)可以看出:中国2001~2010年城镇就业人口总体规模在不断增加,参保人数增长,同时,离休、退休人口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参与率有下降的趋势。
    

西方经济学认为,较高的劳动收入水平将会导致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减少劳动力供给。西方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过高的福利水平使得劳动力供给出现长期下降趋势。但中国的城镇职工劳动供给下降并非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造成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用人权力的增加,把原来隐性失业人口排挤出劳动力市场,使就业率显性化,而这些被排挤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一般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一旦失业,就很难再度进入劳动力市场。
    在理论上,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是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劳动参与率的一个有效的机制。养老保险制度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需要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现代养老保险制度最重要的基金来源于企业或雇主与个人的缴费,而这种缴费又建立在劳动者参与劳动的基础之上。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越多,养老保险所筹集的资金规模也就越大,就越能保障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和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平稳运行。大多数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养老保险待遇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的工作努力程度或劳动供给的影响很小,而对穷人或低收入群体的劳动供给影响较大;有学者认为,养老保险所带来的福利、特别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所形成的收入转移支付,会造成一个掉在“依赖他人”陷阱里的永久性社会阶层。这可以解释中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参与率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因为中国市场经济初期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过渡,但实质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而且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高。
    

作者简介:张晓玲(1982—),女,河南邓州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财务管理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黄贻芳.论中国养老保险的公平与效率[J].经济评论,2002,(4).
    [2]贾康,张晓云.关于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研究[J].财贸研究,2007,(9).
    [3]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5).
    [4]潘文卿,李子奈.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D].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研究论文,2003.
    [5]彭强.养老保险制度理论和案例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工作论文,2000,(6).
    [6]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7]邹德新,李栗.养老金收支均衡的实证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Tags:养老保险制度选择与劳动供给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