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我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分析——兼论“民工荒”、“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5期 王志华 董… 参加讨论

四、制造业结构与劳动者素质结构吻合度的测算
    1.吻合度测算方法的选择
    
按照系统的观点,所谓结构吻合度是指系统与系统之间在结构上相匹配的程度。其表示的是系统之间的符合度、相似性和一致性。依据这样的定义,可以指定两个系统X1、X2,设表征其结构的指标向量为:x1=(x11,x22,…,x1i)和x2=(x21,x22,…,x2i),其中i=1,2,…,n.则可用下式来度量两系统的结构吻合度:
    


    吻合度的值介于0-100间,当两个系统的结构完全相同时,其值为100;当两个系统的结构完全不相同时,其值为0.其值越大表示系统结构的吻合度越高。事实上,该式是通过对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提出的产业结构差异度指数的改造得到的。在本文中,表征制造业结构的指标向量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表征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指标向量是体能型劳动力的比重、技能型劳动力的比重和知识型劳动力的比重。
    2.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厦的测算
    
依据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得到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吻合度,详见表5。从全国来看,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吻合度是逐步提高的,由2006年的48.19提高到了2010年的52.10,年均提高速度为1.97%;东部地区二者之间的吻合度也总体呈上升发展态势,由2006年的61.29上升到了2010年的64.13,年均上升速度为0.77%;中部地区二者之间的吻合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其2010年的吻合度要低于2006年的吻合度;西部地区二者的吻合度呈上升发展趋势,由2006年的36.37上升到了2010年的44.02,年均上升速度为4.88%,是吻合度改善最为迅速的区域。同时观察发现,东部地区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吻合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全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吻合度高于西部地区但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吻合度之所以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变动分别与劳动力中占有绝对优势的体能型劳动力比重、技能型劳动力比重的变动具有同向性,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协同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与体能型劳动力比重的巨大差异导致其静态吻合度很低,但由于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与体能型劳动力比重、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与技能型劳动力比重的双重趋同发展,所以使得其吻合度也是逐步提高的。
    五、分析与讨论
    

    第一,不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或西部地区,体能型劳动力的比重均占有绝对优势且远远大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这样的结构状况不仅说明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说明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求,中国目前的体能型劳动力的供给还十分充裕,“民工荒”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由于体能型劳动力供给数量出现短缺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引发的。正如有些机构和学者认为的那样,经济回升快导致的用工需求增长、强农惠农政策吸引不少劳动力返乡务农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比较挑剔等均是导致“民工荒”出现的原因。
    第二,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出现了明显增长,比重逐步加大,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却是逐步减小的。这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由中、东部向西部的转移。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西部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对农民工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加强。正是这样的发展趋势,减缓了劳动力由西向东的流动,使得更多的体能型劳动力留在了西部。笔者认为,这是除上述原因外,导致东部地区“民工荒”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我们知道,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是技术装备多且投资量巨大。既然技术装备多,那么生产过程就需要大量负责装备操作与维护的技能型人才,由此资本密集型产业自然就成为技能型劳动力的主要需求领域。近年来,随着产业资本深化的加速,出现了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本文的计算表明,不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或西部地区,技能型劳动力的比重要明显低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这一差异的存在是导致“技工荒”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这仅是从需求角度进行的解释,若从供给角度看,则需要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反思。职业教育应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领域,但目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并不是很高,改革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第四,本文的计算表明,不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或西部地区,知识型劳动力的比重要明显低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按常理分析,知识型劳动力即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在市场上应该是供不应求的,可在现实中为什么还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呢?这仍然要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制造业整体结构看,近年来制造业的升级速度远远低于劳动力素质的升级速度。以东部地区为例,若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之和表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以技能型劳动力和知识型劳动力比重之和表征劳动力素质高级化水平,计算发现,制造业结构的年均升级速度仅为0.20%,而劳动力素质的年均升级速度为2.78%,升级速度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不协调,进而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其次,若深入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内部看,在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不少领域中,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普遍存在着大量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在全球分工中处在加工组装的价值链低端。为此,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多需要的是体能型劳动力,而非知识型劳动力,由此不仅加剧了“民工荒”问题,还进一步恶化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次,知识型劳动力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知识型劳动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以及一些高校培养的人才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知,近年来高校管理学类专业毕业生数量增长最快,远远高于工科类各专业毕业生数的增长速度,这是学校出于节约办学成本而进行选择的结果。专业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再加上创新能力的匮乏,大学生自然会碰到就业难问题。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吻合度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体能型劳动力仍然比较充裕,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增长吸引了劳动力的回流,这是导致东部地区“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全国各地制造业资本深化所急需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处于短缺状态,这是产生“技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明显滞后于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速度,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要解决就业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就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而言,首先,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广泛具有比较优势,其规模很大,但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走品牌化经营之路,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其次,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应当在深化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由一般性生产向集研发、制造与销售为一体的高端化生产转型,并努力向生态化迈进。最后,应当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推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使其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就劳动者素质结构改善而言,其离不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应扩展职业教育职能,推进体能型劳动力培训的常态化。目前我国多数的体能型劳动力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职业培训,应当扩展职业教育机构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职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赋予其利用自身资源常态化培训体能型劳动力的使命,以逐步提升该部分劳动力的素质。其次,应改革职业教育,推进技能型劳动力培养的规格化。要建立按照职业技能规格要求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大技能训练,加强工程实践,探索建立富有实效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等级认证制度。最后,应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知识型劳动力培养的应用。依据社会需求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尤其要适当限制文管类专业过快增长的势头。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强化理论的应用训练,促进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颖君.“民工荒”与劳动力就业难——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2]李钢,梁泳梅.“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会并存[J].中国经贸导刊,2011,(7).
    [3]焦建华,陈凯鸣.“用工荒”之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基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8).
    [4]甘春华.劳动力配置的二次扭曲分析:兼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5]苏剑,盛磊.刘易斯拐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3).
    [6]李宝芳.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浅议[J].未来与发展,2011,(3).
    [7]郑秉文.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J].经济学动态,2010,(3).
    [8]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2).
    [9]鄢平.我国企业的内生价值创造与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兼论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J].特区经济,2010,(6).
    [10]辜胜阻,李华.以“用工荒”为契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J).中国人口科学,2011,(4).
    [11)袁霓.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1).
    112]李耀新.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221-222.
    [13]张军.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38-256.
    [14]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86-292.
    [15]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0-73.
    [1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53-66.

作者简介:王志华(1972-),内蒙古包头人,管理学博士,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与产业管理。

Tags:我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