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我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分析——兼论“民工荒”、“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5期 王志华 董… 参加讨论

摘要:基于要素密集度与受教育程度分别给出了考查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方法,测算并分析了2006-2010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变动状况。在合理选择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对上述地区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吻合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全国范围东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吻合度是逐步提高的。从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是否吻合的视角,分析讨论了“民工荒”、“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

一、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徐颖君认为,“民工荒”是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进而引发劳动力回流造成的,而大学生就业难则是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李钢等认为,我国“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并存,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升级速度已经快于产业升级速度,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产业升级,而且劳动力素质升级已经为产业升级做好了准备。焦建华等也持类似观点,其通过东部地区的实证分析认为,企业的技术更新和升级速度滞后于职业教育和大学生供给的增速,产业所需劳动力主体是农民工,而产业提供的“升级岗位”出现了短缺,由此产生了“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甘春华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刘易斯拐点”阶段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的劳动力配置的二次扭曲,是产生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的主要原因。苏剑等认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达到或通过“刘易斯拐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是我国产业结构特征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中的反映,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李宝芳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是造成农民工短缺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郑秉文认为,“民工荒”是推动中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内生动力,是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上升拉力,是促进城镇化的一个市场推力。余东华等认为,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解决“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悖论的有效途径。鄢平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现象的根源在于企业还停留在低端的粗加工层面,管理简单、效率低下,无法与素质提高的劳动力市场对接,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使企业的生产选择建立在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上。辜胜阻等认为,“民工荒”现象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挑战,也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契机。要充分利用“民工荒”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通过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完善劳动力市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措施,推进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健康均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袁霓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内部存在的“新二元”结构及人力资本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的内在原因,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加大资本投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由以上梳理发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存的主要原因,解决路径自然就离不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市场的统一配置,在这一点上学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区域细分条件下,定量分析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这就为本文的展开提供了空间。
    二、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考查方法
    1.制造业结构的考查方法
    
制造业是指对从采掘工业和农业中获得的原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由此,制造业结构就是指整个制造业中的行业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实证研究中,这种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制造业中各行业的比例关系。同时,对这种比例关系的衡量存在多种途径,如通常我们把重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的过程称为重工业化,把加工组装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的过程称为高加工度化,等等。
    本文中,为与劳动力这一要素相匹配,笔者按要素密集度来对制造业进行分类,然后用分类后的比例关系来考查制造业的结构。一般而言,按要素密集程度可将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详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以上是从大类产业层面进行的划分,因此,存在着一定的近似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李耀新的分类方法,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张军的分类方法,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中的分类方法。在上述分类条件下,就可以用这三类产业的比重来表征分析制造业的结构状况。
    2.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考查方法
    
按表现形式,我们可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技能劳动和知识劳动。并且把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定义为体能型劳动力,把能从事技能劳动的劳动力称为技能型劳动力,把能从事知识劳动的劳动力称为知识型劳动力。这是按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进行的一种分类。当然,严格讲劳动力素质由许多方面组成,如受教育程度、实践技能、生产经验等,劳动力素质是这些因素的综合表现。本文中,为方便分析,笔者仅以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来表征其素质,并认为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为体能型劳动力,高中、中专以及大专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为技能型劳动力,而本科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为知识型劳动力,详见表2。
    


    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在我国现有劳动力中,仅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其主要从事的是体能型劳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接受过高中、中专以及大学专科教育的劳动力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并主要从事技能型劳动。事实上,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则主要从事的是知识型劳动。有了这样的分类,就可以用这三类劳动力所占比重来表征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三、制造业结构与劳动者素质结构的现实考查
    1.全国范围的考查
    
依据上述分类,利用2007-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制造业的产值数据,可以计算得到表征制造业结构的指标。同时利用2007-2011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劳动力素质结构指标,详见表3。
    


    由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最高,占有明显优势。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最低。从变化角度看,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29.62%上升到了2010年的30.83%。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变化也呈总体上升的发展态势,由2006年的55.05%上升到了2010年的57.01%,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则呈下降态势,由2006年的15.33%下降到了2010年的12.15%,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高级化发展趋势,尤其是资本深化的趋势较为明显,但技术密集化的发展趋势受到了阻碍。
    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数据看,体能型劳动力的比重最高,占绝对优势。技能型劳动力的比重居中,知识型劳动力比重最低,还不到3%。表明我国劳动力仍然以体能型劳动力为主。从其变化看,体能型劳动力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81.43%下降到了2010年的78.73%。技能型劳动力和知识型劳动力的比重则呈上升态势,与2006年相比,2010年分别上升了2.10个百分点和0.60个百分点。
    2.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考查
    
本文中东部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由于海南数据不全,予以剔除);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由于西藏数据不全,予以剔除)。
    利用2007-2011年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统计年鉴》中关于制造业的产值数据和2007-2011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到表征制造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指标,详见表4。
    


    从各地区内部结构看,制造业结构方面,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别由2006年的32.28%和18.39%下降到了2010年的31.74%和14.95%,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下降尤其明显。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呈上升发展态势,2010年比2006年上升近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呈下降的发展态势,2010年比2006年下降4.73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06年的54.93%和4.45%上升到了2010年的58.89%和5.22%。与中部和东部相反,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呈上升发展态势,2010年比2006年上升5.60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则呈下降发展趋势,2010年比2006年下降5.62个百分点。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基本未发生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方面,不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体能型劳动力的比重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由2006年的70.99%、81.76%和85.43%下降到了2010年的67.61%、78.19%和83.69%。而技能型劳动力和知识型劳动力的比重则均呈上升态势。
    从各地区之间的比较看,就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中部地区的比重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就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言,中部地区的比重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最低的是东部地区。就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东部地区的比重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最低的是中部地区。就体能型劳动力而言,西部地区的比重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最低的是东部地区,而且其差异较大。就技能型和知识型劳动力而言,东部地区的比重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最低的是西部地区。当然,不论是制造业的结构水平还是劳动力素质的结构水平,东部地区均为最高。

Tags:我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