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李国杰:当下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填补企业间的“数字鸿沟”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新华网思客 佚名 参加讨论

    专访李国杰:当下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填补企业间的“数字鸿沟”
    如何在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路径中用好工业大数据?如何弥补制造企业大数据运用能力的“鸿沟”?当前,阻隔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瓶颈”何在?这三个问题对于正在升级“智能制造”的中国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思客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上,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杰。身具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他对这些问题会怎么看?
    
    李国杰: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很多人想的都是做了技术以后推向市场,但这应该是占少数的。
    工业大数据:串联起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
    思客:当前,传统的制造业正在升级,您觉得工业大数据会给制造业升级带来什么新的机遇?
    李国杰:工业大数据对制造业升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将来发展智能制造一个基础的条件就是工业大数据。现在我们讲智能制造的前提条件,不光是对用户需求的反馈,还有对产品、工作环境的反馈,都是通过数据的反馈来支撑智能决策。所以现在很多新的产品不再是原来那种死的产品,而是通过联网以后,跟周围环境都建立起了联系。
    举个案例,比如说制造飞机。飞机原来是靠工程师自己设计图纸,现在飞机制造中大量工作都跟大数据联在一起。一个飞机造完以后,在计算机里有一个数字的“孪生体”,飞机飞行过程的所有数据都会反映到这个“孪生体”上。这样,就不是等飞机出了问题以后再来找问题出在哪,而是在飞行过程中,根据数据实时分析,就可以发现哪些部件可能会出问题,哪些地方需要维修。这就是工业制造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升级路径,其中一个核心的技术就是工业大数据。
    当下人才培养不利于填补企业间的“数字鸿沟”
    思客:您曾提出过数字鸿沟的问题,但当前对中小企业而言,培育自己的大数据能力仍有较多障碍,比如专门人才的招聘、工资成本,且运用大数据改造工业生产的周期长,在未来工业大数据的发展潮流中,企业、政府和社会应该如何协力破解这一难题?
    李国杰:我们平常讲数字鸿沟,是讲城乡、东西部、发达地区跟落后地区之间出现的数字技术发展差距,而现在,数字鸿沟也存在于行业之间。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它现在想转型智能制造、运用大数据,这些机械加工、木材加工、塑料加工企业实际上并不懂计算机这一套控制程序。而原来学计算机的人,不管是学硬件还是学软件的,基本是不学工业制造的。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工业控制方面的人才明显减少。现在人才培养本来就少,培养模式又割裂,现在教育界又特别喜欢建立很多新的学科,把学科越分越细,这种培养方式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
    现在的问题是,一要改进教育,把教育里面的一些鸿沟都填平。不要分学通讯的、学计算机的、学控制的、学机电的,要把它们打通,而不是分门别类的老理论,要用新的方式来培养人才。另外,企业里要找到真正熟悉本行业务的人。当下企业正需要既懂得信息服务,又懂具体业务的的人,用这些人来填补数字鸿沟,把信息跟工业结合起来。

[1] [2] [3] 下一页

Tags:李国杰:当下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填补企业间的“数字鸿沟”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