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李国杰:当下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填补企业间的“数字鸿沟”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新华网思客 佚名 参加讨论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杰正在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
    科技成果的转化一定要有企业的“拉力”
    思客: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都很重要。在这方面,曙光公司走出了自己的技术产业化之路,这些方面有怎样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分享?以您的经历和观察来看,当前知识产权从申请到运用,需要跨越哪些障碍?
    李国杰:国家现在对知识产权转化非常关心,但不能只寄希望于让大学老师、科技部门的科研人员把成果直接转化到企业里产出来。实际上,科研跟生产是一个大的循环体系。它有两部分的工作,一部分工作就是我们投入一些经费、投入一些人来做研究,这些研究里面产生出来大量的公共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放在知识大海洋里去,其中一小部分是比较专有的、独创的东西,可能给企业做产品,形成专利,这些专利就可以输送到企业进行转化,但这是整个研究的一部分。研究的成果大部分还是发表论文,论文就是公开的,大家都知道的知识,所以现在大量科研工作是形成公共知识,少部分到企业里面去转化为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企业也很重要。企业最主要的是从市场上获得需求,再主动地到科研单位去找需要的技术,所以科技转化应该是需求拉动的过程。只有少量的情况是由科技人员将技术推广到市场。这里一个是“拉力”,一个是“推力”。
    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中,我们很多人想的都是“推”的部分,即做了技术以后推向市场,但这应该是占少数的,多数还应该是企业去找技术。可是这样的“拉力”不足,老是推科研人员去转化科技成果,这样效果不是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技术转向市场需求,最终形成产业,它是盲目的,做出来产品不一定有人要。科技成果的转化一定要有需求来拉动,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要重视企业的作用,企业要通过创新,找到技术、发展技术,它应该拉动这个技术发展的过程,拉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学校、政府给它什么技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李国杰:当下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填补企业间的“数字鸿沟”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