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俞剑 方福前 等: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经济评论》2018年第1期 俞剑 方福… 参加讨论

    【文摘】
    引言
    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的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基于过去三十多年的国民收入核算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从技术进步、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歧视、人力资本差异等多种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回答。其中,蔡昉等指出,阻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根源是户籍制度所引起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Melo和Ames采用面板数据研究得出,来自建筑行业的高工资水平是决定中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根本因素。然而,已有文献大多只是选择从一种因素或者两种因素来解释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现象,鲜有文献同时梳理多种因素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传导机制以及定量测算各种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许多文献往往会高估或者低估某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鉴于此,本文尝试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定量研究多种因素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传导机理和影响程度。
    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标准的两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通过引入代表性家庭的最低生存性食物消费和自我提供的非农业产品消费来刻画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并且引入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非平衡技术进步,从而构建出一个既包括需求方因素,又包含供给方因素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为后续研究多种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基准模型。二是在基准模型基础上,本文通过引入非农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工资扭曲和资本租金扭曲来刻画要素市场非平等交换的二元结构特征,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理
    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农业劳动力转移这一现象给予了广泛关注,并且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解释。总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消费结构升级”假说。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的统计分析表明,当居民收入处在较低水平时,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食物消费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工业品和服务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进而造成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劳动力将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而不断流向非农业部门。Kongsamut等首次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中引入两个非位似项,用来刻画代表性家庭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食物消费和家庭内部自我提供的非农业品消费,完美实现了恩格尔效应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有机结合。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逻辑是相当清晰的。其影响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家庭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食物消费的变动。如果从事农业生产能够获得较高收入,则人们将会更多地消费高档次的非农业品。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对于非农业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必将带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其劳动力投入,从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流动。二是家庭自我提供的非农业品消费的变动。如果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能够获得较高收入,则消费者将减少家庭自己提供的非农业品,并增加购买市场生产的非农业品,而这最终将导致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品需求和就业人数占比上升。
    第二种是“技术进步”假说。这一观点认为,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都会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Lewis(1954)为解释农业劳动力转移现象提供了一个基本分析框架。他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要非农业部门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的工资水平,就能够引发劳动力转移现象。当初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非农业部门完全吸收时,劳动力转移过程终止。然而,当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又会形成新的剩余劳动力,并继续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新一轮转移。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新的剩余劳动力再次被非农业部门完全吸收为止。
    Baumol和Baumol等指出,由于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具有截然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因此要想保持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与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平衡增长,则必须要满足劳动力源源不断的从农业部门流出。在极端情况下,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占比降为零。Alvarez-Cuadrado和Poschke将由农业部门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力转移称为劳动力推动效应,而将由非农业部门的产业技术革新引起的劳动力转移称为劳动力拉动效应。他们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劳动力拉动效应是造成美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劳动力推动效应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导因素。程名望等认为,城镇工业的技术进步是引起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而来自农业部门的推动效应是次要原因。Dennis和Iscan将劳动力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统称为鲍莫尔效应,并且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鲍莫尔效应是美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技术进步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逻辑也是十分清晰的。其影响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劳动力推动效应,即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二是劳动力拉动效应,即非农业部门的产业技术革新会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非农业部门,从而对劳动力转移产生正面影响。
    最后一种是“要素价格扭曲与可替代性”假说。此类观点认为,资本和劳动是企业生产的两大投入要素,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间的资本租金扭曲、工资扭曲以及资本与劳动的可替代性会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产生重要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Tags:俞剑 方福前 等: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