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规模 促进大学生就业——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书博士
十七大报告提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记者就其中的" 就业规模" 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书博士。
记者:您是怎样理解“ 就业规模”的?为什么要扩大就业规模?
高文书:所谓扩大就业规模,就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就业,实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也随之同步增长。为什么要扩大就业规模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其一,每年有大量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2000 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为1200 万,2005 年约1250 万,2007 年约9 0 0 万。这些人中间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得到就业岗位。其二,每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就业。目前中国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达到1.3 亿,但农村仍有1 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近几年, 每年新增的进城农民工数量都在5 0 0 万以上。他们需要在城市得到就业岗位。其三,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根据教育部相关年份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00 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为95 万人,2001 年为104 万,2002 年为134 万,2003 年为188 万,2004 年达239 万,2005 年为307 万,2006 年为377万。估计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在5 0 0 万左右。但是,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就业岗位的增长却相对缓慢。据统计,200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只有65% ,2004年为7 3 % 。
目前我国3 亿多家庭中,2/3 以上的家庭成员都是劳动者,就业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失去就业岗位,将使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及其家庭失去收入来源,并因此陷入贫困状态。调查显示,在目前城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中,4 0 % 以上都是失业和下岗人员;农村9 0 0 0 万低收入和贫困人口也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而接近或处于贫困状态。因此,扩大就业规模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记者:目前我国的就业规模如何?新增就业岗位与就业人数,每年毕业生人数与新增岗位的对比情况如何?
高文书:我国的就业规模:2006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 亿,其中农村从业人员4.81 亿,城镇就业人员2.83 亿。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 0 0 2 年840 万,2003 年859 万,2004 年980 万,2005 年970 万,2006 年1184 万。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2002 年为134 万,2003 年为188 万,2004 年达239 万,2005年为307 万,2006 年为377 万。因此每年毕业生人数与城镇新增工作岗位之比为:2002 年为0.16,2003 年为0.22,2004年为0.24,2005 年为0.32,2006 年为0.32。
记者:从政府、城市等各个角度看如何扩大就业规模的目标?
高文书:首先,将扩大就业置于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首要地位。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我国比较优势发挥的前提,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建议国家在确定政策实施的先后次序时,以就业政策优先;在产业布局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在企业发展中,以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优先;在宏观调控方面,将增加就业作为优先的考虑因素;在引导政府和社会投资时,参照各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确定重点投资领域的优先顺序。
其次,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就业机会。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因此,我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就必须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来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实践已经表明,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是贸易自由化的受益者,因此也应该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动者。
第三,制定针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扶助政策措施。通过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向大学毕业生、“4050”人员等提供专门的培训,给予创业融资、开业注册等方面的优惠,靠就业岗位的开发实现扩大就业。
记者: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就业规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是怎样的?
高文书:衡量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最关键的指标是就业弹性,即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其衡量的是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能带来多少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就业弹性越大,则表明一定的经济增长能够吸纳的就业就越多,反之则相反。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就业弹性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就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即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在20世纪80 年代,中国的就业弹性在0.3 左右,即G D P 每增长1 个百分点能带动就业需求增长0.3 个百分点;而在90 年代以来,G D P 每增长1 个百分点大约只能带动就业需求增长0.1 个百分点。尽管就业弹性有所下降,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无疑仍是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我们还可以分别计算三次产业各自的就业弹性,即相应产业的就业增长率除以该产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就业弹性越高, 表明该产业吸收就业的能力越强。
对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总体上,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高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又高于第一产业。这说明,第三产业拉动就业的能力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拉动能力又高于第一产业。上图的数据还表明,在相当多的年份,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都为负值,这表明第一产业不仅难以拉动就业增长,甚至还要排斥出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第三产业在G D P 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中国未来的就业需求将主要来自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
记者:在未来几年,我国的就业规模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发展趋势将是怎样的?
高文书:在未来几年,中国的就业规模会有所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将会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06-2010 年经济增长目标为7%。但2003 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每年都保持在1 0 % 以上。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这样,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估计达到1000 万以上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甚至可能会更高。而未来几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呈下降趋势,2 0 0 7 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约9 0 0 万,2009 年约850 万,2010 年则会下降到8 0 0 万以下。就业需求的增加和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对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好消息,将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
影响。
文章出处: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年第22期
Tags: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大学生就业,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书博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