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正文

调整供给结构为增长注入新动力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上海证券报 梁达 参加讨论

    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供给与需求要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般而言主,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供给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最终需求;二是供给质量不优,影响最终需求;三是供给成本太高,抑制最终需求。从目前情况,国内市场已不存在供给数量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商品质量和服务不优以及有些商品价格高抑制消费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最终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内需中主要采取了通过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需求、通过增加收入提高消费需求、通过消费信贷和消费刺激政策扩大企业和个人的消费需求、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消费预期等措施,这些都对直接扩大国内需求起到了积极效果。
    众所周知,企业和个人有效需求的扩大,最终是要由其供给能力决定的。原因在于虽然需求对供给有重大影响,但各种主体(个人、企业等)的有效需求都取决于其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而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取决于其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其生产率,生产率又取决于其供给能力。
    具体说来,企业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有效供给能力,即提高竞争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才能提高效益和收入,才能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个人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不断提高能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能力,即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获得好的工作,取得较高的收入或待遇,才能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
    2.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生产决定消费,不仅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而且还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和生产的动力,而且调节着生产,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
    应该认识到,不同时期两者的相互关系和力度不一致。在经济过热时,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只能反作用于生产,且反作用力较弱。反之,在经济低迷和萧条时,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就明显减弱了,从一定程度上讲,消费还会对生产产生比较强的决定作用。尤其是消费需求疲弱,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时,会给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从事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与经营的企业,会由于需求不足而陷入严重的困境。
    对我国来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需求也从生产导向转向了消费导向,生产、投资、产品供应等已不再完全由生产企业和政府说了算,而是由市场和消费者说了算。如果仍然一味地依靠生产和投资拉动经济,而不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注重消费者权益,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很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而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生产环节是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生产什么才可能消费什么,扩大消费须率先打破制约消费的生产“瓶颈”。打破这个“瓶颈”,不仅要求生产环节始终坚持以质取胜、以信取胜、以新取胜,适应消费升级新形势谋求转型,真正生产出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且还要将生产、消费放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中来考量,尤其要从交换环节上下工夫,管好进入消费市场的“准生证”,真正把不合格的产品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
    有效供给不足仍在制约消费潜力释放
    1.商品质量对消费的“瓶颈”影响不可低估
    长期以来,食品质量一直是人们老生常谈的话题。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消费者对食品及其行业失去信心,导致需求萎缩,小则让一个企业产品销售受挫,企业破产或倒闭,大则波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对相关行业等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影响集中在饮食习惯、出行旅游和卫生习惯等三方面:一是减少了外出活动和就餐的次数;二是一些居民减少了去商场购物次数,减少了去公园、影视院等公共场所的次数,相应消费减少,影响到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市场宰客,事故频发等使一些居民取消了出行计划,对旅游业产生较大影响。
    食品质量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经济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含量、性能、品质的要求越高,生产、流通环节出现问题对扩大消费的制约十分明显。生产环节是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生产什么才可能消费什么,而在目前形势下,消费对生产流通也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扩大消费必须率先打破制约消费的种种“瓶颈”,彻底消除生产、流通领域里的梗阻,真正把不合格的产品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尽快建立一个使居民安心消费和放心消费的环境,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2.服务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消费增长
    近年来,我国网购交易量快速增长,而网络销售食品的质量监管比传统商业难度更大,因为食品进货渠道不明、食品宣传不实、储存运输不规范、食品安全事件追溯难、售后维权难等产生的消费纠纷屡屡出现。据全国消费者组织受理的消费投诉显示,2012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20454件,其中合同类投诉最多,为7691件,占37.6%;售后服务类投诉位居第二,为5721件,占28%;排名第三的是质量类投诉,为5458件,占26.7%。2013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网络购物16408件,同比增长99.7%。
    此外,一些商品掺假售假、部分超市使用虚假价签、一些零售企业虚价打折、返券促销等误导消费者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市场设施落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高、售后服务不到位等,导致居民对国内部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产生不信任感,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使居民消费安全感进一步降低,导致消费者心有余悸,不敢消费,也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3.价格超出居民承受力,使商品有效供给大打折扣
    近年来,尽管市场商品应有尽有,但由于我国商品在流通环节、特别是物流环节的费用过高,不合理的税费负担较重,导致消费品的相对价格持续走高,抑制了最终需求。持续的物价上涨不但影响百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提升,致使多数居民消费更趋于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中低收入消费者又回归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过日子,持币待购行为较为明显。
    加之近几年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分化日益显著。表现在消费取向上则是多元化趋势,即一部分消费者循规传统,消费以实用为主,讲求节约和理性;一部分高收入者则取向新潮,讲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消费品位,通胀对这一群体没有产生影响。
    2012年,我国CPI同比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高达4.8%。2013年1-10月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6%。虽然猪肉价格有所回落(-0.3%),但蔬菜、水果等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同比分别上涨7.4%和6%。持续上涨的食品价格(上涨4.6%)逐渐超出部分中低收入居民消费的承受能力,粮食、蔬菜等一些基本生活品价格涨幅较大,居民生活成本上涨,消费支出增加,对消费预期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居民实际消费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通胀可能意味着其财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缩水,因此,当通胀来临或即将来临,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尽可能多地增加储蓄而减少即期消费。为了减少收入降低带来的压力,人们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的比重会降低,从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营业收入。收入预期下降会导致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更加小心谨慎,注重商品性价比的比重上升,对产品实惠的重视程度上升,中低端货物与服务更受市场的欢迎。消费者回归现实,品牌消费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品牌的溢价意义降低,趋优消费大大降低。
    物价上涨对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影响较大。低收入居民家庭由于消费能力比较弱,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占有较高的比重。因此,在食品价格全面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低收入居民家庭受到价格上扬的拖累尤为明显。首先,食品价格上涨加大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生活负担当年新增收入被食品价格上涨所抵消。其次,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抑制了低收入居民家庭食品消费的增长,使低收入居民家庭实际食品消费增长受到抑制,形成食品价格涨幅扩大与实际食品消费支出涨幅回落形成较大反差。最后,价格上涨影响了低收入居民家庭膳食结构的改善,在价格涨幅较高的年份,出现营养食品消费比重上升速度放缓,有的甚至出现回落。
    成品油价格上涨,从各个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生活,导致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提高,蔬菜水果、日用品零售、服装鞋帽价格顺势上涨。目前已有部分食用油、奶粉、日化等生产企业陆续上调了零售价格,民生领域的价格普涨值得关注。由于涨价对居民的消费支出将会加重,尤其对城市低保户影响较大。此外,快递费、出租车费、旅游费、服务费等涨价趋势将难以避免。
    受到油价上涨因素影响,不少城市的“有车族”改变了出行方式,对于路程近的地方选择坐公交、非机动车或步行,还有不少私家车车主选择“油改气”,出行成本大幅增加,导致部分有自驾游爱好的游客不得不“掂量着出门”,不少“有车一族”打算放弃自驾游,转而选择跟团出游。
    目前油价的高位运行,也对消费者的购车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居民在选择买车的同时会着重考虑小排量的、低油耗的车型,还有一些居民暂时取消了购车计划。这些均对会减弱汽车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调整供给结构为增长注入新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