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六中全会之后宏观经济金融新形势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着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从制度上保障各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动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短期来看,这无疑为促进当前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发展造就强有力的党政干部组织保障,促使经济改革的政策执行力、金融资本的效率及国际经贸的合作水平实现强有力的提升,宏观经济有望顺利完成筑底过程。
全面从严治党力促宏观经济完成筑底进程
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杠杆率过高、产能过剩、库存分化等问题在近年来日益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改革不仅要触及制度变革,更要打破既得利益,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敢担当、敢作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各项战略布局,将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由此才能实现改革红利的释放,宏观经济发展才有新的基础。
近年来,改革最后一公里未能有效落实的问题值得重视,有些地方的改革演变为发文件的空转行为,即有些地方改革仅仅停留在口号与文件上,未能得到实质推进,改革红利的释放也就低于预期。究其原因,有些是由于新常态背景下尚未找到合意的改革突破口,有些是因为有的党员干部做事推诿、不敢担当等问题导致。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新常态背景下全面从严治党明确了方向和着力点,客观上将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造就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队伍,全面深化改革的提质增效有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加速推动,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改革创新促进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客观上将为宏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扭转当前宏观经济陷入改革开放以来长时期减速的困局。按照前两次经济触底回升的周期时间来看,当前宏观经济正处于筑底的关键时期。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党员干部有望呈现对经济工作的高效引领,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的加速实施,宏观经济新的竞争优势将不断培育,本轮经济也将加速完成筑底进程。
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助推货币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提升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众多的挑战中,高杠杆等金融问题成为极为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货币供应量是美国的两倍多,但我国的GDP仅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二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用一元钱创造的GDP不如美国五毛钱创造的GDP多,表明我国货币金融效率极低,货币资本未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极为突出。而且,我国货币80%以上通过债务和贷款进入社会,导致全社会债务高位运行,每年债务利息支出占GDP比重高于GDP增速,企业等微观主体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巨大,企业投资回报较低,经济减速压力难以明显缓解。
十八届六中全会之后,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更快推进。债转股、PPP等政策有望在更大范围内实施,由此将促进杠杆率过高的问题缓解或者实现杠杆的结构优化。债转股将着力缓解有前景的企业的债务压力,通过引入保险等机构的参与,将商业银行对相关企业的债权转为股权,并且由非银行机构持有股权,实现杠杆的结构调整。PPP将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政府与社会将共同承担资金的配置,不仅有助于促进民间资本分享公共投资收益,也有助于促进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
在众多的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中,资本市场的改革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后有望重点加速推进,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解决当前高杠杆率的问题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资本市场实现健康发展,那么大量企业就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而获得快速发展,由此将推动杠杆率的稳步下降,大量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有望大幅增强。
改革开放助推中国深化国际合作与全球化进程
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表明改革开放仍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不仅需要自身开放以完善市场体系,更要积极施策以应对当前去全球化愈演愈烈的问题。观察当前反全球化的相关现象,全球失衡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全球化为人类提供了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但世界各国从中得到的好处却并不相同。有些国家通过全球化释放了比较优势,市场持续扩张推动经济较快发展;有些国家由于缺乏竞争力而在全球化浪潮中产业不断向外转移,国家产业空心化而出现经济增长乏力问题。
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以遏制去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业界关心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中国希望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经济体的共同发展,希望其他经济体能够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于此背景下,提出了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理念,借此保障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受益,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此充满较高的期待。近年来中国秉承合作共赢理念已经不断推动区域或者全球的开放合作,亚投行、产能合作等都践行了合作共赢的理念。中国不仅重视推动全球经济实现更加强劲的增长,也期待通过包容性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从全球合作中共同受益。
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国有望与外部开展合作共赢的深层次合作,重点是加速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动全球化进程。一是通过自贸区战略探索国内高标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已运行多年,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已在2015年建立,2016年又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和陕西省等地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自贸区战略将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通过自贸区战略深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向或者多边开放,推动区域经贸规则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共赢治理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伴随着相关战略的稳步推进,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日益清晰,中国将持续深化国际经贸合作与全球化进程。
(作者: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室副主任)
Tags:十八届六中全会之后宏观经济金融新形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