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林:研究经济问题应跳出“三驾马车”思维
城市是天生活跃的经济体,从一开始就是驱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要空间,也是丰裕物质生活和良好生活品质的象征。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城市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和突出,这是探索经济结构治理和产业转型发展必须立足的大背景、大前提。
现在不少人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常见的方式是“就经济论经济”。比如,一谈经济就是“三产占比或协调问题”,要不就是围绕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做文章。
关注这些与经济发展最密切的要素是可以的,但如果把全部的目光和心思都花在“三产”和“三驾马车”上,“就经济论经济”,看不到空间、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要素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忽视经济生产活动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交互作用,同时也就难以把握一个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各种预测、判断及制定的政策和设计的体制机制就容易“剑走偏锋”甚至“走火入魔”。
对当下的经济研究和治理而言,与经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主要集聚在城市中,并以相互缠绕的交互方式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形态、功能和运转。我们必须破除“就经济论经济”的惯性思维,学会并善于运用“城市的方式”思考经济发展和治理问题。
所谓“城市的方式”,就是从城市的观念、理论、规律和框架出发,去认识、分析、研究、把握经济活动和过程的方法论。从城市的视角出发,经济生产就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是和城市其他要素,如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在一些部门和领域甚至还“浓得化不开”的综合性问题。
毋庸讳言,目前全球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和困局,主要是“经济发展孤军深入”及“与其他社会部门脱节”的结果。比如,污染问题主要是忽略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贫困问题主要是忽略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而社会和文化的不健康主要是忽略了经济建设与制度建设、人文建设的关系。这表明,如果还不兼顾这些相关的领域和问题,那么各种经济治理药方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种对策建议也依然会因为顾此失彼而无法达到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目的。
在这个大背景下,从城市的框架关注和思考经济治理,可以为经济学的发展构建一个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生态圈。一方面,促使经济学发现真实的经济问题及其根源,实现理论创新;另一方面,促进这门大学问与其他学科协调发展,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智慧。
首先,梳理经济学中的城市问题、理论和方法,总结融入城市框架的“家底”。
其次,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和治理会提出哪些新要求,如城市环境方面的“去三高产业”问题、消费生活方式方面的现代服务业问题、城市文化建设提出的文化产业问题、我国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问题、智慧城市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问题等。
最后,研判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在战略目标上的融合问题。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这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经济生产的最高理想。我们应在战略上找到融合发展的契合点,进而携手奋斗以实现这个共同的理想。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Tags:刘士林:研究经济问题应跳出“三驾马车”思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