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构建产业新体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在今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构建产业新体系》,全文如下:
产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本。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健全的产业体系密切相关。我国是大国经济,具备构建完整产业体系的市场空间和条件。“十三五”时期是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的深刻调整期,是我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期,产业转型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站在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对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必将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深刻认识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总规模大幅提升,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但产业发展总体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差距。李克强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要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提质增效升级。面对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意义十分重大。
(一)构建产业新体系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迫切需要
在新常态下,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必须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随着要素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约束发生重大趋势性变化,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产业发展动力开始减弱,新的竞争优势还在形成之中,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力转换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双目标”、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基础。
(二)构建产业新体系是主动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
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正处在调整变革中。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其他发展中国家竞相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同时,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会进一步挤压我国的产业竞争优势。面对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我国产业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产业新体系塑造竞争新优势,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三)构建产业新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必须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和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提出构建产业新体系,就是要更好发挥我国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充分释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蕴含的广阔空间,为确保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劲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准确把握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方向和原则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是我国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要时代背景。我们要按照《建议》要求,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推动我国产业体系向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的方向发展。“十三五”时期构建产业新体系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主引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的竞争。我国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支点,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
(二)坚持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近年来,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要潮流。无论是从顺应国际大势看,还是从破解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适应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期盼看,绿色低碳都是必然选择。我国产业发展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工业生产能效、水效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走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道路。
(三)坚持两化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有效途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的渗透融合,不仅使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也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产业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融合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还有巨大潜力。必须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走两化融合的产业发展道路。
(四)坚持结构优化
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严重、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是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质量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消费需求、新的装备需求、新的服务需求、新的安全保障需求,又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持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走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新路。
(五)坚持开放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要发展壮大,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随着我国依靠低成本要素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全球化红利日趋弱化,推动产业、市场、资本和能源资源开放合作,实现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发展,已经成为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用全球视野配置产业链和空间分布,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在优进优出中实现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走开放合作的产业发展道路。
(六)坚持人才为本
人才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骨干力量,产业强国一定是人才强国。美国之所以成为最富创造力的制造强国,与其培养并广泛吸纳了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直接相关。具有工匠品质的“德国制造”,也与其培养的众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密不可分。与产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不仅缺乏能够适应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技术人才,还缺少优秀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必须把人才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根本保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和吸引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队伍,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走人才引领的产业发展道路。
三、全面落实构建产业新体系的任务和举措
构建产业新体系是一项关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摆脱以往的路径依赖、实现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要求我们在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和原则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贯彻落实好《建议》提出的各项部署。
(一)构建新型制造体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好这一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着眼于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以绿色化为方向,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适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增加服务环节,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必须打牢基础。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造水平,有效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对于支撑产业升级、有效扩大就业、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2%,超过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比重偏低的同时,服务业质量和水平不高,结构也不尽合理。为此,《建议》提出,要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实现这一目标,要深入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的开放,尽快改变部分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的状况,放宽市场准入。尽快消除不利于医疗、教育、养老、设计、物流等领域优质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开展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设立外商独资机构试验。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是关系人类未来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的核心领域,要坚持前瞻布局,在这些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代表着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重点发展方向,要统筹科技研发、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促进这些产业发展壮大,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四)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受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和市场空间收窄等限制,一些传统产业的发展遇到较大困难,继续沿着原有路径发展已难以为继。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再重要。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注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将焕发巨大生机和活力。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更好结合起来,重点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需求,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同时,产能过剩是传统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结构升级、社会稳定等多重因素,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五)健全有利于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政策体系
构建产业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把政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放在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环境上来。一方面,要在简政放权上下功夫,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另一方面,要在促进公平竞争上下功夫,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打击侵权行为,强化产业政策的竞争激励功能。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要注重整合资源,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同时,要从质量监测、标准体系、信息管理、监管体系等方面综合施策,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健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营造有利于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六)提高产业发展国际化水平
产业要发展壮大,更高水平的开放是必由之路。只有更好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才能更多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完善对外市场布局,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支持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要在进一步提高引资引技引智水平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倒逼国内企业提升设计、制造、技术、质量、标准和运营服务水平,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增强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Tags:马凯,构建产业新体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