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城市化的下一程
谢谢各位来,我先讲一讲城市化,然后讲一讲城市为什么向城市这个地方聚焦,然后再讨论所谓上一程、下一程。
城市化的含义我想我们都清楚,首先是人口的含义,总人口当中有多少人口在城市,如果这个比例提高了就叫做城市化的过程。它里面还含着一个空间的布局,不是更多的人到发散的乡村去,而是更多的人到聚焦的城市来。
这个现象今天我们都比较了解,但是发现这个现象的过程它也是有来历,因为最早人的移动是非常分散的,最早的时候没有现在人口的普查,早年怎么把这个概念从社会现象提炼出来,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背景和资料。是麦迪森专门做世界经济迁移史,它里面提供了一个出处,当年英国虽然没有现在的人口普查资料,但是有很多教区,多数人信教,生孩子有个洗礼,结婚有个婚姻,去世有个葬礼,这三个礼实际上就是人口的家庭历史的记载。
收集这些资料以后做了一些研究,做了一个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像伦敦这个地方的很多人他的婚礼不在这里举行,洗礼也不在这里发生,但是葬礼在伦敦发生。换句话说有些人不出生在伦敦,但是去世在伦敦,这些人是哪来的?他不是伦敦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他是移动过来的,所以到伦敦小地方去看就发现那里很多人出生在当地,有的没有结婚就走了,有的结了婚以后走了。这样一对照就发现人口在空间上有移动的过程,这应该是最早对城市化的变化过程的来历。
接着的问题就要讨论为什么从小地方出生又回到当地呆着?或者结婚或者不结婚,然后移到像伦敦这种大都市区。城市化向城市集中,听起来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个定义也很复杂,全世界把什么叫做城市,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度量,我们国家经过行政审批才有资格叫城市,审批的时候会考虑一组条件,当然这些讲起来会很复杂,我们先从形态上看一下,什么样的是我们心目当中或者我们观念当中的城市?
这张图肯定不是城市,是个田野、乡村,房子很少,人口很少。这个图民居多了一些,但是看起来也不是城市,这个怎么样?已经看不到田野了,就是房子,山上山下的房子。这是福建的土楼,建筑已经非常有规模,会有八百户人家住在一个建筑物里面,但是通常不会把这样的空间叫做城市,叫做小集镇。这个是工业区,通常在城市周围,但不是我们城市概念的核心部分。这是城,是不是城市呢?还要到里面看,这里面是南京城,也是我们国家保护的比较好的城墙之一。中国人这个词里面一定要城放在前头,今天已经有些变化了,我想拿一个毫无意义的城市来看,这是上海的图片,这一片没有问题,城市,这是纽约、伦敦、东京,全球城市的这几张图片。
这些图片告诉我们城市好像是有一个具体的图像,但是也可以把它抽象出来给它一个定义。我这里取一个定义就是密度,当人口的其他资源在某些空间位置集聚和积聚达到一定的密度就会叫做城市。当然这个密度的标准可能会差得很大。
我们国家过去叫城镇,通常一平方公里2000人,这个应该叫中心镇建制镇的概念。现在我们一般600多个城市,至少从规划、审批开始对建成区的要求,通常对城市规划的同学们都知道,一个人规划一百平方土地,一平方公里10000人口,这是密度。
城市由密度来定义,所以不是说总人口多少就叫城市,也不是说土地面积多少叫做城市。它是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承载了多少人的经济活动,过一个临界值通常被叫做城市。这样的人看城市化人口从低密度区域往较高密度区域移动的这么一个过程。下面就有对这种行为的理解,十六世纪人口研究学家就发现这个事情,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国家讲起来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还在讨论这个话题。这里面持续了好几世纪的行为我们要有一个理解,人干嘛要从密度低的地方往高的地方移动呢?什么东西在吸引他呢?如果这个动力机制清晰了,就可以帮助我们对很多经济现象做判断。
这里讲几条理由和大家切磋,一是经济学传统的理由,亚当斯密说为什么有些国家富裕,是因为分工程度比较高,因为分工以后生产理论大幅度提高,这个我们都知道。接着分工的定义就讲要有一定的市场规模才能够支撑分工,什么叫市场规模?实际上就是需求集中,因为需求不聚到一起那个分工是很难发生的。需求积聚,特别是在空间上聚在一起,这个分工程度就可以提高了。
服装商的扣针,从一两枚针可以变成四千八百枚针,接下来的问题就很大,生产那么多的针针对什么样的需求?需求不集聚起来四千八百枚针是没有去处,没有一个人口集聚一个地方消化不了这么多针。实际上分工定理后面接着就有一个市场规模支持分工这么一个道理跟着。拿今天的经验就可以理解这个道理。
像我们的经历是在上海出生,然后再农村待过十年。后来做过多年的农村调查,又回到城市教书。城乡之间大家去看很有意思,村庄里通常没有卖早点的,不是村庄里的人不吃早饭,而是村庄里吃早饭必须自己做,为什么村庄里不能开个早点铺呢?不能来个炸油条的呢?就是需求集聚的程度不够。
村里有一个人炸油条也支撑不了成本的投入,分工分不出来。你到了县城,到了省城,到了北京上海早餐业就是巨大的产业了。虽然到外面吃饭的比例不见得比农村高多少,但是同样比例的人因为总需求集聚的量大,所以就可以支撑分工体系。就知道城乡收入差很大程度来自于需求集聚程度不同,支持的分工体系不同。
一个农民一进城开始对城市都不会有很好的印象,因为城里干什么都会花钱。但是同样村里的人在城里待一段以后他就知道城市的厉害了,城里什么都要收钱另一面是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到钱,这是城市吸引大量人来的一个道理。我自己听到这个道理讲的最透彻的不是经济学家的书,是我们一个房产开发,龙湖早年在重庆做房产的时候,训练了一些农民工当保安,其中有一个当的特别好就帮助训练其他的农民工。我去的时候听说这个农民工教头训练过七千个农民共当保安,非常有经验。跟他聊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问他你怎么教农民工好好当保安,他说他开头第一课就讲这个道理,说你们到这里好好干,你就站在那里就可以挣到钱。
这是我听到最透彻的关于城市分工的道理。因为农村小伙子在农村站就是白站,在城里站着就是份工作,就给你发制服,发薪水,像万科龙湖这种拿物业作为一个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保安的衣服都不准你自己洗,是整个送出去洗。
所以农村的小伙子开始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城里站着就能赚到钱,就是份工作。当然城里人有钱愿意付你。再问为什么城里人有钱?城里人有钱不是因为城里人聪明,城里人有钱是因为城里人分工细,分工细是因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聚集,这个道理大概是支撑我们认识城市经济的第一个道理,所以凑到一起的东西本身利点。
很长时间认为服务业不生产,我给你服务,我给你服务,我们互相挣到钱了,我挣的不是你的钱,你挣的不是我的钱吗?其实同样一个事情自己做和分工出给别人做有个差别就是生产率差,所以分工细了以后生产率就会非常隐蔽,因为它太日常了,会让很多失去对它的理解,其实这是现在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
所以凑到一起这个问题要很好的来回答。当然凑到一起还会有很多的阻力,也会有很多的麻烦过来。什么情况下往一起凑?什么情况它停滞?什么情况它甚至往后退?这个是我们研究城市化问题的讨论,首先我们来看看产业活动,有一些活动对凑到一起要求会比较低,或者不允许你走到一起。像早年的狩猎活动,我下乡就做过很多年的狩猎活动,很开心,很过瘾,但是生产率很低,方圆好几片山没有几个打猎的,多了互相就打起来了。因为野生动物支撑人的获取非常有限,所以通常密度会非常低,方圆很大一片地方没有几个人。
农耕文明好一点,因为单位土地产出提高了,但是也好不到哪去。如果是靠体力和自然的续力来从事农耕,拉一头牛走不了多远,所以你看村庄的规模都是不大。如果这个社会比较安全,农业的社会是非常散的,基本上一家带几个儿子住一片。北方生态条件差,经常会起盗匪,北方的村子大一点,为了安全牺牲了一点耕作的便利,所以北方耕地要走的比较远,但是村子都不大。最大的土质也不能把它叫做一个村庄。
有一些矿业会集聚很大的劳动力,但是再大的矿业很难靠矿业集聚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然后制造业的这个问题就来了,和大规模的生产连在一起,尤其它的动力问题解决以后,不要靠水,靠自然的能源来提供动力,这个规模很小。有了铁路,有了电力以后这个工厂制造业可以集聚很大的规模,而且因为大批量制造贸易会连在一起,贸易起来以后枢纽点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集聚的中心。
看纽约的照片,纽约怎么会变成成衣的当年的发源地,道理其实很简单,船运棉花船大了以后不是点对点做运输,一定是运到枢纽港然后再分散,所以枢纽港周围获得棉花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所以很快形成了临港工业,靠近港口就会有巨大的工业来支持,这个集聚程度就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开始。
然后大型的商贸,让交易升级,买家卖家凑一起,有百货商场,有批发,有期货,这个市场会升级升上去,会集聚人口,特别是集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人口。到了金融你去想想集聚程度,因为是最赚钱的行业,所以时间成本是最高的。所以金融业的集聚都是在非常小的地方,华尔街名声这么大,到现场去看,加在一起就两三平方公里,就这么大的地方。
高科技大家看很有意思,我们现在都说全民创新,希望全中国都能够到处有硅谷,但是看来看去全世界很难有这个事情,科技创新高度依赖头脑,全世界高科技能搞起来的地方就是不多,中国这么多年这么重视,就是一个深圳一个中关村[股评]现在看起来比较好。实际上对凑在一起的要求是不同的。
我们中华文明很有意思,多少年就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实际上对集聚没有多大的要求。小农民、小农户、小农村,加上一些集市贸易就完成了生产和交换、消费,就完成了经济的全过程。但是我们古代就有一个超越农户整体的需求,就是北方的骑兵,怎么跟北方的骑兵抗呢?就得有一个大的国家,每家农户抽一点点税组织一个庞大的国家,这是中国文明的一个特征。西部对我们没什么威胁,海洋在很长时间对我们没有什么威胁,我们主要威胁农耕文明是北方的强悍的骑兵,在那个技术时代骑兵差一个量级,所以要修长城。
我们的城市文明是和国家连在一起。很早我们是百万人口城市,很早就可以跟罗马比,但是百万城市底下空空如也,县城都是不大的,没有生产功能,也没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交换功能,主要是行政管理,修一个城,保卫一个国安,然后这个国安治理这块地方,抽这个地方的税,保一方的平安,大概是这样的架构,这是我们的传统。
但是到了近代以后这个文明遇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我们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城市化率一直不高。这是赵刚先生做的研究,从古代文献里扒出来的数。不像现在统计那么准,但是可以让我们看一个大概,战国时代不到16%的城市化率,住在城里的人口16%。到了近代1957年是15.4%,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中间最高的点是南宋,很多人非常重视宋代的商品经济市场的发展等等,但是整体看它是起起伏伏。当然有一个解释很简单,因为我们城市是行政中枢,是权利的象征,所以改朝换代先攻城,攻下城来就屠杀,我们很多城市文明起来下去起来下去,都城迁来迁去,没有一个累计的效果,这是我们过去的挑战。过去文献讲过这个东西。
首先是保护权益,然后有祖宗崇拜,有这种设施的地方叫都,没有这些设施的地方叫亦。国人住在城里,鄙人(野人)住在城外。所以城乡之间的壁垒形成很久了,一开始就拉开。城市的布局也是服务于行政的,中间就是皇宫,或者是官府,最好的地带,最明亮的地方就是服务于行政中心。市场通常有了官员,有了给他们服务的人口,就要有一些消费品,要开一些市场,通常放在边缘的地方,不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组织城市。
另外我们对市场做了等级划分,州县之所不得正式设市,只有草市,一天开两个钟头,也不是每天都开,让周围农民赶赶集。正式的市场是每天开的市场,跟行政的东西搅在一起。
所以我们要理解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城市文明很发达,很悠久,但是有它的特征,它是管理农业文明的,它是保护组织农业文明的一个国防,组织农业文明的一个国家机器。是这么一个特征,打造一座新城,历史上的城市都是打造出来的,有一片地方种地,有一个税基,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容易防守的地方建一座城,我们城市两千多个县城布局就是这么由来的,不是说由于经济活动、产业活动、某些资源条件生成,这个有,不占不是主流,主流是行政。
当然我们也有另类城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景德镇,第一次访问就觉得很吃惊,很早时候就很发达,瓷都。很早景德镇瓷器就远销到欧洲去,可是它的所在地,这么一个工业发达的地方它就叫镇,不叫市,不叫县,级别不够。
镇最早是个军事的,就像我们说的师、团、旅,一样的建制,是移动的有大军保护的东西。城市固定的城防,镇是移动的一个居所,都是跟行政军事活动有关的。那么变成城镇化镇的政治地位一直比较低,我们的汉口,我们的佛山。苏州江苏那些大的纺织镇那么发达,经济容量已经很大了,但是在我们行政体系下级别就是很低。
我的形容就是即便工商有活动,体格已经长起来了,这件城市的外套还是很小,因为在整个国家的行政网络当中你的级别不够,今天还存在,苏州经济总量很多年是超过南京的,但是级别来看它是省城,你就是一个地级城市。我们要翻这个身可没有那么容易,不是说你经济总量够就可以叫省级城市,没有这个事情。
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很值得注意,割地赔款,1840年鸦片战争,香港当年就是一个不毛之地,中环为什么搞在半山上?比较干净一点,根本不是一座城市,化给英国以后,对中国人来说很屈辱的事情,主权一丧失它独立经营,当了服从英国的殖民地的领导,很大的城市自主权,搞成亚洲金融中心。今天讲一国两制很大是维护好亚洲的金融中心。
第二个例外是上海,英国人一到香港,不断沿着沿海去勘察,勘来勘去上海这个位置最重要,扬子江,这么厚的腹地,整个沿海是出来的那一块,没有什么位置比上海更重要了。但是我们农业文明的大清朝就不觉得上海更重要,对上海的评价主要是松江府那块稻田和纺织,对贸易从来没有放到眼睛里面。对海洋对海泉完全没有概念。所以英国人来做试探说能不能在这里找块地落脚,上海道台轻而易举答应了,还觉得这个洋人是不是有点问题,上海滩当年是烂泥塘,说烂泥塘你也要,租给你,说租多久都可以,最后签的是永久的祖地契约。租界就这么签出去了。
当然不能怪我们清朝的官员,世界观就是这样的世界观,不从事贸易怎么知道哪个位置重要呢?怎么会知道港口重要呢?怎么知道内陆的河和沿海的交叉重要呢?这是两个世界观的一次交涉,轻而易举就丢了。洋人在一起就要搞自己一套治理,工部局,我们叫国中国,近代以来对国人来说是很屈辱的,主权摇动的东西。但是另一面看留下一个现代城市文明的基础。怎么进行高密度人口的经济活动的组织社会制度,是个董事会管的。
最近上海已经把整个工部局,当年的国中国的管理机关开会的记录全部翻成中文,你去读读那些东西是蛮有意思的,今天怎么管理一个高度密集型恐怕还要参考一下。上海一批所谓开放口岸,都是签了这种类似的租界的协议,都变成了近代西方势力进入中国的桥梁。但是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今天回过头来看,积累城市管理经验建设经验可能首先就是在这些地,像青岛的地下设施,我们都看到,当年德国工程师把管道的口子留的好好,到今天去看八大关,看地下管道的设施就不需要我们一次又一次开膛破肚。这个东西经验有一个积累。什么道理呢?西欧城市化发展比我们早。
大家看看这也是赵刚的研究,1893年我们的城市化率是7.7%,同期日本是16%,英国就是30%,这是当时的差别。最大城市占城市人口的比重,我们最大城市绝对规模不输人,因为我们是庞大帝国的一个首都,但是占城市人口的比例偏低,所以最大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也偏低,我们什么是高的呢?我们的小集镇非常多,万人以下的远比同期的日本和英国多。什么意思呢?虽然有了国家带动的城镇化、城市化人口积聚,但是怎么看这个国家的集聚程度?跟工业化早起步,商业化早起步的西欧,或者我们的东临的日本比,我们在这个变量上是滞后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工业化,国家工业化以下的城市。我们国家工业化是共产党建立以后和包括它建立之前都是有一致认识的。建国以后工业化的推进,结束了战争,国家统一,另外加上当时苏联的援助,工业化的进步是非常快的。
但是很有意思,工业化的同时城市化没有跟着起来,这是我们的一个挑战,这里跟一些制度安排是有关系的。我们虽然《五四宪法》写下了迁徙自由是公民的权利,但是后来执行当中遇到了很多麻烦。一个麻烦是农贸时候“一五计划”大量招工,到了北京上海,到了鞍钢,开采各种各样矿业,农业的劳动力就会有问题,青壮劳力、农忙一走农业受影响。开始是农忙的时候发社论劝说,后来发现劝说不太有效,就开始农忙时期禁止农村劳动力外出。
然后是大跃进时代,第一五年计划,特别是1958年迅速进城的人口农业支持不了。当时没有外汇可以买粮食,最后迫不得已1961年2000万人由城返乡,发一道文件就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城市户口壁垒就高。城里人、乡下人吃粮食、就业、学习、看病统统是两个世界。客观上就让我们跳农门就变得非常困难,你除非考上大学,除非到部队当上干部,其他是脱不了农门的,永远是农村人口。工业化推进的同时城市化没有起来。
这是1985年我们已经到北京学习,有个跨校组成的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小组。根据当时的数据看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农村问题这么大恩?首先是农村人口进不到城里来,这么多农村人口争那么小块的农业产出收入当然低。当时的农业产出占GDP比例比现在高的多,大概有30%左右,但是人口比例是80%以上。
80%人口比例争30%的GDP农民当然很穷了,最后城市工业起不了,因为你的产品卖给谁?主要人口穷的吃饭都有问题,所以当时提出一个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国民经济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当然从那以后中国发生了一个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改革是扩大普通人的自由,农民不是说生在哪里必须死在那,你可以出去找找机会。开始就是离乡不离乡,在本地办乡企,后来发现虽然最高的时候增加了一亿就业,我们的乡镇企业也是创造奇迹,但是不足以吸收农村的几亿劳动力。后来随着城市改变推进开始允许农民进城,1983年以后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镇务工经商,中央文件开了这么一个口子。就启动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人口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农民进城打工潮,沿海的深圳、海南开放,今天北京的很多人不是生在北京的,今天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打拼的很多人是外来人口,市场也可以买到粮食了,可以租到房子了,土地可以转让了,这些配套东西都是让我们整个局面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是世界银行绘了一幅中国流动人口的图,看上去跟战争年代淮海战役的图差不多,其实要比淮海战役要大一百倍都不止,今天的流动人口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是2.3亿,出生一个地方,六个月以上在另外一个地方生活工作。2.3亿,全世界有这个规模的国家都不多,占中国总人口17%,形成罕见的社会经济现象。一到春节北京上海都是空的,村里会堵车,正月十五以后村庄就箫条了,北京上海重新量大起来,年年春运几十亿人在路上。
再看城市化率,我们写这篇文章说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当时的工业化指数刚刚20%出头,而工业化指数是44%。从那以后城市化指数开始一年一点几的百分点追,追到2014年是51%、52%。
再仔细看流动当中还有一个集聚的倾向藏在里面,不是旅游人口,是到了一个地方找活干,找收入的人口,这也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非常集中,2.3亿人,将近有80%往东部地区去。78.8%在东部地区,80%在大中城市,44.1%在省会城市、计划单位和直辖市。全国城镇人口都在涨,但是北上广,北上天津增长率都是29%、37%、41%。同期全国城镇的平均人口增长只有5.8%,不是一起增长,地方政府、地方城市为单位,县级市、地级市,都把这些一起算,我们一些行政级别地方城市单位,绝对人口流失913个地方城市人口在五普到六普期间减少了4526万人口。有1407个地方政府单位增加了1.28亿人口。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空间重新布局城市化,对中国高速增长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对很多微观的家庭可以改变几代人的状况,当然带来很多管理上的问题,挑战的问题不计其数。
但是即便这样高速的城市增长,我们今天城市化滞后这个问题还存在,这是2010年的数,因为世界平均的数大家去看,城市化率通常是工业化指数的一倍。这个比例通常是工业占GDP比例的指数的一倍,全球是这样,发达国家更离谱了,美国是4.1倍,城市化率80%,工业指数不到20%。法国也是4.11倍,英国是4.09倍,德、日制造业大国,倍数小一点,但都是2.5倍以上。巴西3.2倍,俄罗斯全球平均水平,城市化率是工业化指数的一倍,南非印度都比我们略高,我们是最低的,我们是城镇化到了52%,略高于当时2010年的工业化指数,47%。这两年下行,特别是制造业下来,所以制造业的数字在收缩,相应的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城市在上升。但是全球看,倒过来看我们这里有很大的集聚潜力还没有有效的发挥,很多人就会问一定要聚在一起吗?
中国一开放增加普通人自由以后你看那个行为,每个人道理不同,加在一起看趋势很清楚,什么道理呢?第一条凑到一起以后生产率水平高,分工程度高,你跑到村里说愿意出一笔钱让人剪手指甲门儿都没有。年轻人说要来个踏酷(音),到农村去没人能听得懂说啥。一定规模的城市这些东西应有尽有,这就是分工深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分工深度一提升,生产力一提升收入就高,收入高人还不来吗?
二是凑到一起以后信息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为什么城里消息灵通?因为信息是天生的公用品,你用不影响别人用,我知道所有的东西告诉你我还知道,信息是对经济的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但是你知道我也知道,但是我让你知道这里要有一个麦克风,有个传输成本,传输成本决定信息分享的成本,凑到一起消息快的很。城里人的消息灵通,机会就多,消息灵通对大脑的刺激就厉害,做各种反应。这个东西是经济增长越看越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城里人忙到一定的时候说到乡村去渡假,休息休息,因为到了乡村就没什么消息了。当然今天有手机,把手机关掉,手机里有多少东西是乡村发来的?有多少消息是城里发来的?全大多数是城里人在那有事没事找事。多少农村人说莫名其妙发个东西转个东西,很少,愿望都很低。到农村发现休息的就是好,没什么想法,一回到城市就忙起来。
聚到一起以后还有一个问题是基础设施的问题,一平方公里两千人、五千人、一万人那个路不硬化就没法走。基础设施投资是好贵的,修一公里地铁得十个亿起价吧,不是密度,是撑不起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是要在高密度的地方才可以足够投入到一个拥有现代便利的居住空间。
第三条更重要,以后看越来越重要,它还不是信息,是知识,是有结构的信息,这个东西哪来的?天才,聪明的脑子很重要。可是研究科学孤立的聪明的脑子再天才也不能推进科学,规律是聪明的脑子和聪明的脑子要在一起碰,这是最重要的发展科学的条件,光有人口的密度还不够,密度里头还有一个特殊人才的浓度,特殊人才都是有点怪,都是被一般人笑话。这种人在很多地方都会被人笑话,没有机会表达就被人笑死了,这种人凑到一起互相欣赏,
互相鼓励,有一句话就是讲给他听的,其他人听不懂。
这个条件没有科学的发明创作,看起来世界老天爷很不公平,号称科学发展都集中在世界上没几个地方,希腊了不得,就是一些天子凑到一起,天天凑在那里,当然有人管他们吃饭。希腊的文化到今天还是要仰望的,希腊以后多少年就不行了,文艺复兴讲来讲去意大利那几座城,小小的地方,几万人口,然后再到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爱尔兰,多大的地方,当时五万人,出了多少人。包括工业革命,瓦特工程师也是爱丁堡人,跟英国同意以后就到剑桥,美国起来就是波斯顿,后来有个斯坦福,有个硅谷。
我们都说科学创新,科学怎么生产出来的?没有一个很大的人口的集聚,加上某些特殊人才集中的浓度过临界点很难有科学发现。投多少钱没有用,那个氛围,那个厉害的头脑碰撞的频率这些东西都是跟城市文明连在一起的。
第四条,分工一提高危险就增加,因为技术一进步,需求一变化,有些分工就会死掉,分子就没有用,所以分工程度越高,它的结构是非常脆弱的。所以现在看集聚里要讲一个结构,单一的元素凑到一起难以持久,纺织城不行,钢铁城不行,汽车城看也不行了,什么城是行的呢?综合性的城,什么都有一点,这个不行那个又冒出来,这个不行那个又起来。
所以为什么很多学生留在北、上、广不肯走?有一个道理,这个地方技术进步再加快,一脚踩空还容易找到下一家,小地方一脚踩空就没有下一家了,风险程度大大提高,算进来以后城市房价就显得不那么贵了。因为找不到工作的更贵,不知道下一个专业在什么地方,那个东西更贵。
第五条,我们现在还不大体会,收入提高高到一定程度才发现你的时间没增加,寿命是延长了一点,但是每天时间不增加。所以空间为什么聚到一起,最后是省时间,你拉的那么大,你是很有钱,你可以买汽车,你有那个时间代价吗?那个就是生命代价啊。所以现在城市给大家看,为什么有的是地,土地一点都不稀缺,缺的是大家要去的那个位置稀缺。我们搞错了,今天很多地方将来都会没有多少人的,当然我这个判断可能会很武断,但是我为了我这个武断的判断找了一些根据。
看GDP在这个国土上哪里生产出来的,日本就三个包,东京就去掉小三分之一。这个绿绿的就是产生GDP非常少的,非常薄的,大量人口,大量经济活动就在三个包里头。下一个是美国,第一大经济体,不是包,是柱子,纽约的这个擎天柱十分之一的GDP,剩下都是耳熟能详的,中国人现在非常熟的地方,波士顿走廊,南面是迈阿密等等。整个美国经济85%在城市里生产,一大块在大中城市里生产,就是那几个柱子,其他地方绿绿的。
我研究问题喜欢看极端的东西,密到什么程度?现实的例子,在这两张图里找,日本找东京,美国就找纽约。先给大家看一下纽约的数,就是60多平方公里,长长的一条,每平方公里夜间住在上面的人口是2.7万人,最高峰是3.2万人,白天有数倍的人进曼哈顿上班、购物、观光、旅游、看戏,5倍,一平方公里,更要命的是一平方公里产出GDP16亿美元。
然后我们再来看东京,占国土面积3.4%,集聚了28%的人口,近三分之一的GDP,这是它的布局,所以我们后来宝钢学的是日本的钢铁工业,发现它的物流成本太低了。大钢铁厂都在海关上,我们过去钢铁工业那个布局上就没有竞争力。就一个东京湾,背后面向的是一个开放的美国人当时要扶持日本,所以整个欧美市场对日本开放了,是大贸易大支持日本战后的复兴,就形成了这个格局。所以三个包都是三个大的湾支撑日本的国土。今天比较中国和日本的物流,日本同样的东西来来回回运,就在三个里都市圈里运,我们是全国摊开了,不聚焦往后发展会有很大的难度。
这是卫星照片拍的纽约,我不知道各位感受怎么样,我是1988年第一次到美国,第一次到纽约对它有好印象的很少,又嘈杂,又乱,暗不见天日,但是常年待在纽约的人那叫谁也舍不得离开,信息多,机会多,收入高,净收入高,成本也高。密到什么程度呢?就密到这个程度,大家看看,空中拍下来的街道照片,这条绿线就是我走的路,为什么走路呢?就是看街道多宽,街和街之间隔多远,因为纽约1981年最早的一个城市规划就奠定了它的基础叫格子花的曼哈顿岛,就是切成小小的块。曼哈顿六十多平方公里从南端港口开始一直往上推,大概是244个street,长条,格子化。这个格子多大呢?street到street我的速度走一分钟,100米、150米这样一个方就是街区了。
最近的城市规划引起国内舆论大哗,就是要搞街区制,这个就叫街区制。切成小小的块,路面全是商店,服务业,方便的很,马路非常窄,但是马路非常密,窄到什么程度?十几步就过去了,稍微宽一点20步,34步就是挺大的大街了。因为我在国内也是看城市问题,走了很多街,呈贡新修的街道70步,纵横都是70步,真是辽阔。在安徽的县级市走过马路有100步宽,走上六点钟走还好,车不多。忙的时候去走这100步怎么走?走到中间就变灯了。
我们觉得马路宽才能不堵,越宽越堵,马路是要密。因为路上走的不是路上来回操练,他要到一个地方去,没有毛细血管,最后再大疏散不了人。我们现在这个问题很难改,一堵就加宽,再堵再加宽。一两公里没有岔路口,没有毛细血管通,堵在里头还不能弃车而逃。闷在里面就上网骂人,所以中国网上为什么这么暴力,我的解释就是堵的。
你看这是什么概念?空中看上去,一平方公里多少街口?这个指标不现在懂了,就是我在路面走的那个东西。好的叫宜居城市,巴塞罗那,一平方公里有120多个路口。我们北京一些地区14个路口,浦东新区17个路口,这个城市建下来没人拉倒,人一来就堵死。这个架构就是堵死的。这个东西在今天我们讨论环境问题的时候越来越重要了。比较了两个城市,一个是美国的阿特兰大,一个就是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两个城市同样是500万以上的人口,巴塞罗那还是533万,阿特兰大是525万,略小一点,但是占地面积大家看,阿特兰大就这么大一片,占地是4280平方公里。大家看巴萨罗娜101.9平方公里,城市大运输量大,通勤人多,阿特兰大碳排放指数是7.5%,巴塞拉纳0.7%,十分之一。
这个事情可不是小事情,我们既有拥堵问题,又有排放问题,污染问题。这两个城市我都去过,阿特兰大非常漂亮,可口可乐的总部,宏伟气派,问题是你看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那个车就开吧,辽阔的很。
巴塞罗那是非常有名的叫城市肌理。拍下来的照片你看城市的肌肉,我到现场走过,133米一个边,是正四方形,然后正四方形四个角切掉一块,四个四方形中间就是一个小广场,小型的广场,可以坐车,假日摆摊位等等,就是这么一个城市。最早是九百个核心的小方块组成了巴塞罗那,现在扩大,到半山上拍下的照片密密麻麻的。很多人会说这个不舒服,是不舒服,但是它的效率是极高的,无论是环境效率,碳排放,还有一个就是时间差。
一百多年前通过发债修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演剧院,1100个座位,这个城市就200万人,但它是非常紧凑的200万人。再加上文化的因素,我问剧场演出的频率怎么样,一年300场以上的节目,差不多天天有节目看。北京最好的享受到今天认为就是人艺,在北大要去人艺看趟戏那可真不容易,不可能工作结束以后再赶到人艺去看一场戏,几十年过去一共没有看过几场人艺的戏。人家很节凑,搭个马车就可以去。
还原到居民的生活、文化、经济、交往,看了以后我就很沮丧,中国的城市跟纽约、东京一对照,跟巴塞罗那一对照差大了。我们当时算下来,2012年的数中国密度最高的城市是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是八亿人民币,离十六亿美元差得远呢,已经是中国城市里头密度这个概念算密度最高的。北京上海在这个指标上没法跟深圳比,我们到今天还在比总量,好一点的地方比人均,从来不比密度。城市核心的指标是密度,仔细一看中国城市和美国的城市没法对比,美国是密度定义的,够密度,这块国土上住的人有多少就是多少城镇人口,我们是行政区划定城市,我们一个城市里头有城有乡,没法对标。
后来说在中国的城市里头找密度高的有没有?先看上海,特别浦西是非常密的,静安区,但是很不幸,最近说要合并了,嫌它太小,只有7.6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住了多少人呢?纽约最高的时候水平还高一点,3.3万人,夜间人口。7.62平方公里在南京路的西侧,等于一半土地是住居民,一半土地是商业、服务业、金融。所以GDP产出算起来不得了,2014年静安区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万人,年产出GDP 732亿人民币,约等于每平方公里16亿元。这块静安区占上海千分之一点二,跟领导讲了这个看法,40个静安区就产出今天上海的GDP,40个静安区只占上海国土面积5%,很多人认为太大了,太大了不等于够密。
当然更多的城市是沿着曼延的思路在推进,高歌猛进。发改委城市的小城镇研究中心课题组发的报告,144个地极城市有133个地极城市提出要建新城新区,占了将近100%,减少161个县级城市,要占新城区的67,新区模式全部是大跨度跳跃,然后是大量占地,气派、辽阔,然后没人。这是城市化很大的一个麻烦。我们已经创造了城镇化一个独特的词叫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国际上跟人交流都是非常绕口令式的,人家说城市化不就是人口指数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就叫城市化你们怎么还人口城市化?我们说跟土地城市化比,什么叫土地城市化?建成区面积扩大的指数比城镇人口增加的速度它更快。反过来是什么意思?反密度,就是我们今天建建成区比十五年前建成区的人口密度还降低了。
数据我不念了,网上搞名堂的人很有刺激心说鬼城指数排出来了,全是网上媒体的人士用公开的统计数据,很多城市脸挂不住了,前几年排过一个引起轩然大波,后来说指标不合理,现在不仅把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也要放进去,每天来每天走这种住旅店的人口放进去,放到一起算,一平方公里多少人,按这个来排。低于5000以下,因为国家标准要求一平方公里一万人建成区面积,还不到5000,最低2000多,低到高排出50个城市。
用这种指数叫“鬼城”,用英文用的也不是太合理,当年都是人住的城市,工业产业结构一变动以后,资源枯竭的城市最后就走空了,空了以后连拆房子的劲头都没有。我去底特律看很有意思,开始人走了砖瓦还有人要,开始还有人买,后来买的人都没有了,第三阶段砖瓦都没有人要了,就是拆房子的成本都没有人愿意付。最后怎么了呢?十万栋房子。深受刺激,当年这么好的全球有名的汽车城,当然也怪我们中国汽车上的那么猛,很多投资都到中国了。我们今天“鬼城”从来没住过人,就是水泥,全部埋在地下,钢铁砸进去,然后空空如也,一共排了50个。
这是我拍的照片,鄂尔多斯[股评]。看看,非常好的一个城市,当然当年煤价好的时候,60块钱涨到600块钱,开采成本又低,这个城市一下子起来了,最高的时候人均GDP超过香港,财力一起来,加上我们的观念就开始搞新城。原来老东胜区挺好的一个有历史的内蒙古草原上的城市,二三十公里以外再来一个新城,重新打造,那个气派,等到煤价一下去,更重要的是煤价没下去,居民的钱全投入到房地产里了,最后是空空如也。后来我说叫鬼城不合理,实事求是鬼都没看见。
我学生在那里,学生告诉我地方标出八大片,一片一片看,老师同学去看,那个刺激,看到地平线了什么都没有了,说没了吧,说再开,开过去还有一片,一个人都没有。再过几年就是底特律的景象,房子最后长出树了,最后回归自然了,最后考古人才发现曾经这里有个城市,自然的力量很厉害,最后绿色覆盖。
为什么同时在我们国土面积上同时摆开这么多项目一起上?我后来看的多了有一个印象化,把它抽象出来,每一个城市都是同时好多项目在上,书记抓一个,副书记抓一个,
市长抓一个,副师长抓一个,后来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哪个杯子没水?你都期望把人家的底子倒在你们里面来,你们为什么不先搞一个呢?物理学上杯子满了才能外溢,你干嘛都是有个底然后就铺开了干呢?
因为早年浦东扩的时候,那个是战略决定,跟上海老规划局长我说邓小平提出开发浦东的时候,浦西到底多密?最密的居住区一平方公里九万,已经是完全挪不开了,工厂、居住区紧紧挨在一起,在这个情况下提出浦东开发,开始也是好几年,至少十年的预热期。但是后来开新区变成一个潮流的时代,就是GDP,再一开工就是经济总量,就是成绩。然后都开工,开到一定程度就成了集体的无厘性了,到哪里吸引这么多人口来,就发生了一个逆转。农业文明我讲过了,一个文明有一个文明的空间观的,农业文明就是散散的。
地必须所有能开垦都开垦,所以一定是低密度,住的非常分散。我们今天拿这个观念来指导城市建设。好像摊的大就是规格高。
第二个是多少年形成的教训。当年不够超前最后吃了亏,吃了很多当年规划不足,留余地不足的亏。但是现在看来事情向另一方面转化了,都超前了,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债务不是那个量,是你用那个债务修了什么东西,什么时候财务上能够有回本?这个问题是问题了。如果都是高度超前,修了半天的路没有车来跑,修的城市没有人给你买单的基础设施,这个债务就是很容易变成不良债务。
所以很多人说我们的债务没问题,总量看占GDP比例不高,问题是放哪去了,这个问题要担心。现在超前超到什么程度是合理的?还有滞后的基础建设是很麻烦,但是有一条投资不会错,堵了修路那个路不会修错,我们80年代基础设施那一波追赶,很大程度是哪里堵修哪里,哪里船压了就开始修港口,我们是这么追上来的,确实是没有余量,没有可以从容铺开建设。但有一个好处,它的决策不容易错,超前麻烦了,你往哪修路车往哪跑,人和经济项目都是流动的,现在我们最缺乏知识是人往哪里跑我们没有很大的改变,你看各地的城市规划都说我们将来多少人,基本上就两个阶段,一个是算完一上报,预测十年以后的人口,比如说北京,比如说上海。还有一类是预算的人口多少年达不到。
我们对流动人口的走向现在没有概念,规划上都是天上掉下来的人口数,意愿,最后一执行两岔。然后加上我们的机制,我们土地在政府手里,农民的地征过来就可以拍卖,一个都学会了,一学会就是土地财政,其实不是土地财政是土地债务,凭这块地就可以押出钱来,土地融资、土地债务,这个学问一普及,修大城,远距离,大跨度,超前就成了一个风潮。然后再来一个地方政府竞争,你这个县搞进去我不搞交代的过去吗?一起开会好意思吗?
为什么说现在是个拐点,原来认为外需下去有内需顶着。2008年、2009年最大内需城市化,为什么2010年以后,一个季度一个季度这么下来了。我们期望的内需的支撑没顶起来,为什么没有顶起来?我们这种模式的城市化也到了一个边,不可持续了,银行也不干了,农民也不干了。更要命的是到处修的空空如也,看了你不害怕吗?所以城市建设回到不是大中小这个问题上来,现在一讨论,很多专业会议上讨论,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好像就在这个里面选项,我的看法不同,无论大中小第一位都有合适的密度问题,小城市也有密度问题。
这是我去日本的小城市的密度,叫富山市,靠近中国海的这侧,四十万人,这个市长现在是明星,为什么是明星呢?城市早就建成了,所有的基础设施美伦美奂。老龄化,老人一多以后不出来,城市死气沉沉,日本的老人是泡沫时代的老人,有钱,他不出来他就不花钱,这是他们这种城市的麻烦,怎么解决?最后研究来研究去出来一个紧凑城市的概念。老人家走不动,收缩,怎么收缩?市政府出钱,重新修了跟中心主要地带连接起来的一条轨道,然后开发一款运输工具,叫地面电车,不是有轨电车,差别是跟地面平的,老人家一抬脚就能上去,没有坎,细到这个程度。所谓地面建车几乎是平地走,这是他们开发的,然后招标,设计是政府搞的,投资是企业,车站让公司去捐,然后可以匿名,车站上侯车的小椅子居民个人捐。
什么规划目标呢?所以老人家住到离这个车站500步半径以内,鼓励他没有心理障碍出行,到商场,到夜大学,到演出单位去,增加城市的经济文化活动。然后还做了一个计量研究,说老人家出来一天走一千步,政府养老金开支就下降多少百分点,因为走走心情就好,这个在日本成了一个明星市长,欧洲很多国家都来请他去讲演。老龄化当中激活这个城市活性化程度,中国还没有到这一步,后来把这个故事讲给鄂尔多斯听,我说你们东胜区地处挺好的,问题这两年摊的太大了,你重新收缩回来,收缩回和现在经济能支撑的范围,同样可以搞很好的城市。剩下怎么办呢?剩下的组成一个鬼城旅游项目挺好,全中国的市长规划市都来看一看搞成这样怎么收场?
本国有没有好经验?我们国家也有好经验,就是上海的经验,在嘉定汽车城,工人去打工,批的建设用地不够,指标不够,怎么弄呢?2002、2003年开始搞了三个集中,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上海郊区农民绝大部分不从事农业活动,既然不从事农业活动,为什么住在传统的分散的村庄格局里头?聚起来,以房换房,宅基地换房,平均换到两套半,高一点,密一点,设施好一点,就这么一个道理。
节省出来的空间拍卖变成可用土地指标。上海市总结了这个东西最后发了一个叫“三个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土地耕作地向种田人集中,就是一个空间重新布局的战略,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当然他们先发起,先开花,也结了果。这是他们的第一个项目,当时因为拍卖价格很少,一亩地四十年、五十年使用权是70万-90万,用那个钱拿来盖农民新村,盖的都是没有电梯的步行楼的楼层,但是已经节约了几百亩土地出来。
搞完之后上海就非常谨慎,互相学习,江苏去看江苏搞,浙江去看浙江搞,重庆去看,成都去看,看来看去外地开花结果。后来上海到2010年发现我们先创造的经验我们为什么不干?接着干。现在的集中程度,建设水平都上来了,都是18层以上的建筑,一次到位,马上可以上市流通,农民高兴的很,用不着抵抗,不用强拆。利用市场机制,不是利用政府的权威说志在必得,价钱合适签个合同就干,土地节约了,空间的规模集聚了,这种村庄本身都可以有新的服务业生产进去,又靠近嘉定这么一个地方,你不用担心里头的人打不到工,不在土地上谋生。2010年上海农业占GDP比例跟英国今天水平一样,不是以农村的方式继续生存。我们很多担心要针对实际情况。
重庆是另外一个故事,大山区,大农村,大都市,号称直辖市。大部分人跟城市都是没什么关系,怎么办呢?怎么能够分享城市文明的好处呢?它在上海经验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创造,国务院批它做城乡统筹试点,授它一个权,它发明一个叫地票制度。大量人口出去打工,房子破破烂烂,潮湿,就烂了。很多人在外面站住脚常年不回来了,常住人口减少28%,农村人均建设用地从183平米增加43%达到262平米。
这是我拍的照片,这种房子不知道有多少,在山区里头,一筹莫展,财政没有签改造建设新农村怎么去建啊,拆的成本都付不起,城乡一起算帐就搞起来了。城里缺土地,没指标,能够把这个地腾出来变成指标分到中心城镇去用,就按照这个设计了地票制。什么叫地票?宅基地盖了房子,如果这个人在外头站住脚了,有证明他在外面站住脚了,在外面也租上房了,也有工作了,他同意把这个房子复垦,重新耕地。
200平米合格就发你200平米地票,400平方米合格就发你400平方米地票。这个地票汇集到一起,放到解放碑底下成立一个叫农村土地交易所,每两个月开拍一次,把各地整理出来的地票经过验收合格的有凭证拿来叫卖。谁去买呢?凡是在规划区内愿意用地的无论是国有民营都可以举牌,出价高的拍卖,拿到这个地票就可以在规划区内找一块地根据规划,根据当地给土地的补偿然后去获得这个土地,等于是张门票。
为什么要这张门票?因为国家控制耕地不减少,建设用地不能无端增加。多增加一亩建设用地同时补一亩耕地。对地方发展城市来说中心土地不够,每年到中央拿指标,指标用完了城市就不能发展了,很多民营企业说开个加油站,没有地,到哪开去?
2008年开始做实验,到2014年六年间共完成复垦15万亩,组织交易会35场,交易地票13.74万亩,总成交279.12亿元。这块土地使用资产还在老家,还是农民的,改成耕地还是它的承包地,原来盖房子的权出让给城市里,一亩达到22,怎么分配呢?八五、一五分,由交易所直接打到农户帐上,85%,15%给所在的生产队。
空间配置我最感兴趣,基本上是重庆的两亿把地票腾出来落到中心城去,这是加密过程。这是政府在里面起相当主导作用的一种改革,已经把原来的行政配置、权利改造成在某种程度上引进市场机制。客观的后果是促进了空间、人口的布局。
我们再看看还有一些设施很有意思,已经建成的城市的建成区怎么能够加密呢?这是深圳的例子,随着产业的升级,随着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工业区要更新,形态上要改变,专门有些企业做这个事情,这是深圳市政府和香港的一家公司合资的一家公司,叫天安数码城。最后专业就是开发老工业区,老工业区时间长了以后产业成本一顶就往内地走,或者往越南去了,这个地怎么弄呢?升级。已经做出牌子了。
最早的工业园,后来盖成工贸院,然后变成产业院,然后变成叫做城市产业综合题,每个词改动里面都有实质内容改动,商业要进去,住宅要进去,娱乐、餐饮、服务进去,不是单一的打工的地方。这个形态已经不适于今天深圳很多公司的要求了,最新叫做创新产业生态圈,中国人的造词能力非常强,但是反映了时间内容的改变,其实就是密度不断地在提升。
内地我再讲一个故事,成都附近,成都也是搞城乡统筹的,在双流机场附近,重庆地方的农民企业家到当地办的工业开发区,这个人开始去要地,要地发现他只要五亩地,没人理他,后来发现大量中小民营公司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做厂房,最后说我就做这个开发,最早在青阳,把一个人家不用的厂房盘下来切成小块租给中小企业,非常成功,不要你买地,就年终付,门口老有招商成功排队的人,你一失败另一家就替进来,维持着现金流走的很快。因为小企业没有大本钱,工业还没搞就先付四十年的土地钱,除非财大气粗才搞得起。
非常成功,双流招商引资引去给四平方公里,最后四平方公里以工业区开始做,蓝屋顶,中小企业,劳动密集,一打工以后开始形态变了,位置也好,离机场也近。然后他就开始建楼,建住宅,建商场,建电影院,修水的系统,污水系统,原来就是传统的城乡结合部非继承去地区,一样一样的搞。过几年形态不同了。
工业怎么办呢?工业从平方两层楼、六层楼,腾出地来搞商业。综合体,见过很多工业区都是很好看,很绿化,没有人,交流都非常困难,首长去检阅很好,真在里面上班的人真是天笑不得。这个工业区不同,热热闹闹,人一聚商机就来了,最成功是办了一个电影院,挂了一个院线,结果票卖的非常好,成都好多都是开车来看电影,城里电影院没法开车,他尝到甜头以后再做进一步开发,开发出一个现代大的幕,弄来一万吨海水引两条鲨鱼在成都内陆地区。出一笔钱换潜水服可以游进去,他问我试不试,我说算了,我还要做研究呢。楼上开直升飞机可以升起来观看,就一个农民企业家做的事,他的空间观我看比很多级别很高端的规划师强,他知道这是人的活动,人的经济活动。
最后一个这是天津的20亿修的音乐厅,非常漂亮,经营机制上招聘一个民营机制去管这个音乐厅,包下来以后两年半组织800场演出,现在北京包括部长级的官员坐高铁到天津去看戏,把《战争与和平》都从俄罗斯请过来了,这个事情很受触动的。上一程城市化它不大注意它的密度,不大注意人的活动,下一程要高度重视这些东西,有的楼现在看来不是难事,楼里有活动是难事,修影剧院不是难事,搞不好就变成很多人调侃叫蚊子过来了,养蚊子的,不组织演出,没有能力组织演出。
上一程扩城造城,城市蔓延为特征,摊大饼。这个也别怪,我们已经走过来也就走过来了,中国多少年城市化之后也难免,问题是这条路走不下去了,下一程要紧凑,就是日本的概念,这个词已经进入城镇化20年规划,紧凑这个建设方针,用紧凑来对冲蔓延,集聚一些人气为王,便利为重,人收入再高时间不增加,所以便利是越来越重要,因此要转观念,转策略,同时更重要转机制,更多利用市场机制,社会治理机制,动员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启用不是一般的企业家,是成就城市事业的企业家、事业家,可能是市长,可能是规划师,可能是工程师,也可能是商人做企业的,也可能是普通市民专家来主动有为,让我们国家的城市化下一程走的更加的健康,更加的环保,更加的绿色。
谢谢各位。
Tags:周其仁,城市化的下一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