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无坚实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将崩溃
没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服务业和金融业将崩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造能力,它也不可能会有创新能力。基于此,中国应该把制造业放到产业复兴最重要的位置,把《中国制造2025》视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予以重视,而不是听任制造业的沉沦而强调虚无缥缈的服务业。
近年来,美国大张旗鼓要重返制造业;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中国则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些战略的背后意图是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美国制造业首次问鼎世界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巨大的丰富资源,土著和欧洲移民的资本供应,廉价的移民劳动力的涌入,西进运动形成的广阔市场,迅速增长的人口需求为美国制造业的辉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过去的制造业相比,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洗礼的美国制造业进行了全方位升级。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动力由蒸汽机械转变成为电和内燃机,另一方面,大量生产的科学方法在美国纷纷涌现。这样的升级加快了了美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以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步完成。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展览会上,美国制造业产品造成了轰动。亚美利加游艇、麦考密克收割机、辛格缝纫机、霍布斯锁,特别是柯尔特连发手枪,充分体现着美国制造业的技术成就,英国的《时代》杂志当时做出“谁第一?”“美国。”“谁第二?”“根本没有!”的评论。
自1860到1900年间,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日益攀升,到1890年为止,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经上升到15.8%,成为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制造大国,形成了史上公认的“美国制造体系”。此后的数十年里,美国制造业一直在世界舞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是在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仍维持在全球总量1/3的水平。二战结束后,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对手都受到重创,急需战后经济恢复。以此为契机的美国制造产业再次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人类世界的半壁江山,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和的40%左右,贴有“美国制造”的产品行销海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美国的制造业再次迎来发展的巅峰时期。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琳赛。奥顿斯基撰文《别想当然以为美国制造业回流了》,文章认为,尽管美国一些公司转变了以前将制造业务外包到其他国家的做法,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制造业回流是普遍趋势,全球供应链依然欣欣向荣,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改变。
奥顿斯基的说法,很显然和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也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在制造业回归上的高调政策相悖。但是,如果仔细读奥顿斯基的文章,的确有严密的逻辑以及数据做支撑。
比如,在新增就业的贡献上,奥顿斯基认为制造业回流所带来的就业只占美国新增就业的4.6%;回归企业的数量尽管2014年有300多家,2013年有210家,2012年是104家,2011年为64家,2010年仅有16家,增加的趋势似乎很明显,但和数量超过了25000家外国子公司、全球雇员超过3600万人的美国跨国企业比,这些数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是,尽管有一些企业似乎回归美国建立新的工厂,但同时,他们也在海外建立新厂。
尽管奥顿斯基的文章有理有据,但是,在笔者看来,讨论制造业是否回归美国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奥顿斯基也好,奥巴马作为特大政绩吹嘘也好,在“制造业回归”这个问题上都犯了咬文嚼字的错误。应该看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大力推行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国策本质上是检讨美国产业的空心化,以及争夺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制高点。
我们看到,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2009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推动所谓的“制造业回归”,奥巴马的努力,相对于过去似乎取得了成效,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名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也高于同期美国GDP。
但很显然,这只是问题的表象。表象背后的实质是美国政府看到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心仍然在制造业,制造业将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奥巴马政府强调“再工业化”,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方面的领先地位,并为新一轮产业革命进行充分的准备。
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美国更是浓墨重彩的规划,2009年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和《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重点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清洁能源、航空产业、电动汽车等产业布局。2012年美国财政年度增加了国家科学、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因此“再工业化”也好,“制造业回归”也好,本质上是实现美国产业的升级,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在美国启动“再工业化”的过程中,外界将美国启动“制造业回归”的动机归因于美国制造业成本的下降。比如,近10年来美国制造业人力成本的下降,页岩气革命给美国带来的能源成本的降低,以及美元作为全球储备给美国制造业带来的优势竞争力。
比如,有人认为,如果考虑到制造业的各种成本,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估计,现在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更令人震惊的是: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到2015年下半年,就多数面向北美消费者的商品而言,在美国低成本州生产将会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
由此认为,大量的制造业在中国失去成本优势之后而回归美国。其实,这是一种极其肤浅的解读。因为不管美国如何节约成本,新兴市场国家的成本比较优势仍然很明显,从全球“产业飘移”的基本规律看,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和外包仍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承载的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美国强调制造业回归,是重视制造业的重要性。这是我们才真正应该学习的。而不是担心产业真的会全部回到美国去。
对于中国而言,是要认识到全球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好,产业洗牌也好,产业的基点都是制造业。制造业过去是,现在是,而且未来仍然是强大经济的基础。在美国的产业部门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一直在所有行业里排第一,没有其他产业可以取代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服务业和金融业将崩溃。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造能力,它也不可能会有创新能力。基于此,中国应该把制造业放到产业复兴最重要的位置,把《中国制造2025》视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予以重视,而不是听任制造业的沉沦而强调虚无缥缈的服务业。要知道,美国人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美国制造业一直是美国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支柱,2005年之前,制造业一直都在美国的GDP中占有最高的百分比。
2006年,房地产业上升到首位(14.9%),制造业屈居第二(13.8%),但是在2008年之后,制造业再次跃居首位。不要忘了,中国只是在2010年在制造业规模上超过了美国,美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强国,它就从来没有抛弃过制造业。
Tags:马光远,无坚实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将崩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