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持续了34年,而且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仍将保持下去。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根本的就在于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建立起了推动科学发展的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创造经济奇迹的根本保证,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及时指明方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既充分调动了全国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又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其中经济制度与体制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作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历史判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为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到目前为止,民营经济资本总量已占全社会经营资本总量的3/5,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总量的2/3,民营经济上缴的税收占税收总额的60%以上,申请的技术专利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的68%,在民营经济就业的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的80%以上。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重要。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政企分开、责权明确、自主经营、科学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一个重大突破。一部分国有企业通过在海内外上市,形成了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起由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科学治理结构,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近年来,国有经济逐步向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集中,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国有资本通过在企业的控股地位扩大了控制力和影响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保持经济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骨干和带动作用。
集体经济、外资经济和股份制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混合所有的股份制经济,已成为各类经济形式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作为现代产权组织方式,股份制因其便于产权交易重组,更能适应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未来有可能成为企业主要的产权组织方式。在改革中涌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把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实现方式的有益探索。
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满足各类投资主体的利益要求;有利于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格局,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整体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并将持续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分配上“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挫伤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初期就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句朴实而又充满智慧的话,开启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先河,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而调动了亿万人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汇聚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一个根本原则。在改革中,我们坚持这一原则,分配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改革之前,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盈利企业得不到鼓励,亏损企业工资照发,企业失去了发展动力。经过承包经营、利改税等多轮改革,打破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建立了奖勤罚懒的制度。目前,国有企业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在税收上一律平等。企业之间的收入水平拉开了距离,长期亏损的企业将面临破产。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开始有了活力。企业有了工资分配权,能够根据每个职工的劳动贡献确定工资标准,适度拉开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收入差距,使按劳分配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同时,为了缩小收入差距,国家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起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断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起正常的工资调整制度和奖励制度,调动了公务员的积极性。
允许资本参与分配,使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对原有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突破。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必然要求将部分个人储蓄转化为投资,以获取更高的回报。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允许私人资本在投资经营中获得增值收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仅是调动各方面理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尽快使人们富裕起来的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允许技术参与分配,是对技术的市场价值的肯定,也是加快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技术作为一种复杂劳动的成果,可以折合为若干简单劳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技术市场迅速扩大,去年交易额已达4764亿元。只有使技术成果获得应有的回报,才能补偿创造技术成果的投入,使技术创新活动进入良性循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落实这一战略,需要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允许技术参与分配,为形成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提供政策支持。
管理是一种复杂劳动。允许管理参与分配,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的需要。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实行期股制,把管理人员的收入同企业未来经营效果结合起来,对增强管理人员长远发展的责任感产生了明显的激励作用。但管理人员同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必须合理,以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具体体现。应当看到,随着平均主义被打破,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已经上升为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如果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较快提高,消费市场不能迅速扩大,经济持续发展必将受到需求的制约,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终将丧失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应坚持进行下去。
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竞争,落后企业得以淘汰,他们占有的资源进行转让,使先进企业获得充分发展。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借助于市场竞争机制。
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创新,逐步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包括市场竞争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体系,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四大支柱。
各类企业逐步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它们根据市场和竞争的需要,进行独立的经营决策。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政策对企业决策起规范引导作用。在竞争压力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努力追求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到目前为止,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研发投入的主体,研发投入已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的70%,达到国外的平均水平,研发成果开始成批涌现。去年,中兴、华为两个公司申请国际技术专利的数量已跃居世界企业的第一、第三位。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市场竞争机制还激发了人们创业的热情。随着各项鼓励群众性创业活动的政策不断推出,新开办的企业成批涌现,尽管部分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但企业的数量在迅速增加,以创业带动就业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建立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形成竞争机制的基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不完善。特别是全要素的市场体系尚有不少缺陷,如土地、资本等市场还不健全,区域市场分割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市场之间各类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局面尚未形成,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不够,诚实守信的经营道德亟待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当前,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主要通过法律渠道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在激发全社会创新智慧和创业热情中的作用。
四、不断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较快发展,还取决于有一个平衡机制。这个平衡机制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的计划、财税、金融相互协调的宏观调控体系。其中,计划确定年度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投资、消费、财政预算、货币发行、就业、国际收支等,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财税政策运用预算和税收杠杆,促进结构的优化;金融政策利用货币杠杆,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三大调控手段既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套,形成调控合力,从而达到熨平波动、优化结构、稳定发展的目的。在上世纪90年代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近几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在抑制通胀和扩大内需的实践中,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调控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是宏观调控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不断创新。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中,经济体制也处于改革中,经济情况随时都在变化,因而宏观调控随时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办法去解决。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千万不能套用老经验、老办法。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增速持续下滑的问题,既有外需的影响,更是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主要问题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居民消费率过低。只有围绕这些深层次矛盾,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是宏观调控必须审时度势,善于化挑战为机遇。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波动必然影响到国内。必须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进行适时适度调控。面对不利局面,要善于趋利避害,化危为机。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面对外需不振的严峻形势,我们着力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进入新世纪后,国民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成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三是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形成调控合力。搞好宏观调控,关键在于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围绕落实党中央的决策,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协同动作,政府、企业与居民团结一致,就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利于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从改革初期兴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边城市,再到开放内陆城市,形成梯次开放格局。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把我国对外开放推向了新阶段。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我们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进程。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商品出口额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高达3.2万亿美元,国际交换能力大幅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对外开放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能够学习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就认真考察研究,请国外的专家来讲课,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吸收到我们的改革方案和发展的政策规划之中。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
当前,如何利用好外汇储备,把一部分货币储备转变为物质储备,是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所面临的新任务,也是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通过海外投资,拿到更多的海外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开发权,满足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国际并购,利用国外企业的科技资源和营销网络,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此外,要通过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和承包工程,带动机械装备、建筑材料和劳务出口,积极创造出口需求,支持国内经济增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与不断完善的宏观调控,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与体制。这一经济制度体系,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与支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求是》
Tags:郑新立,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