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正文

傅远佳等:西部向海经济带建设的基础与对策

http://www.newdu.com 2020/11/19 爱思想 傅远佳 包… 参加讨论

    
    
    [摘要] 发展向海经济,构建西部向海经济带,是新时代西部地区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西部地区各省市区进一步加强协同,可提升构建向海经济带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基础能力不足、区域协调发展有待深化、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制约下,应当在基础设施、科技水平、人力资源、资金项目、配套政策、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合作,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体系和功能,统筹西部向海产业布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快金融机制和政策创新,促进沿海和内陆开放型向海经济联动发展,加快形成西部地区“双循环”新格局。
    [关键词] 向海经济带  中国西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0)05-0040-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机制研究(14XGJ004);2018年钦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重点课题:把钦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城市的路径思考。
    [作者简介] 傅远佳,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钦州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民建广西区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北部湾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经济;包国庆,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夏天一,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罗嘉琪,北部湾大学钦州发展研究院科研助理。
    打造好向海经济,是国家的又一重大战略,也是推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实现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而构建向海经济带则是践行这一战略的重要抓手。
    向海經济带是指沿海地区及其腹地以一体化发展为基础,依托陆海国际通道网络,以产业合作为主导,以开放创新为引领,统筹利用陆域和海域资源,加快开放开发进程,联动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实现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发展方式及活动。向海经济带具备的典型特征,一是以陆海交通互联互通为载体、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形态的内陆通海发展模式;二是将陆域空间向海洋空间延伸发展的资源财富拓展模式;三是推动陆海经济走向国际合作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海经济带的实质是构建陆海联动、开放开发、统筹协调、绿色发展,实现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双向互动。
    一、构建西部向海经济带
    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
    西部地区依托陆海新通道,推动形成西部向海经济带,就是突出以西部向海经济带省域间、市域间大循环为主导,着力打通西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西部自身的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西部沿带各省域市域需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内需为基础,联通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科学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建设面向东南亚、东亚、南亚、中亚等国际市场的西部向海经济带,促进长期高质稳定发展。
    科学构建与发展西部向海经济带,需要协调与处理好通道基础与产业发展、陆域开发与海洋开发、区域开发与国际合作、传统产业提升与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开发与生态保护等关系。通过通道基础建设的不断推进,推动海洋与陆地经济资源的双向互动,优化海陆产业布局,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资本、科技、信息以及人才等综合生产要素向西部沿海及内陆合理有序流动和集聚,在稳固发展原有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新时代新兴战略特性的高端高新产品、电子智能等新产业,逐步完善西部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向海经济对西部区域经济的贡献力,推动其成为西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满足我国西部新一轮开发建设的战略需要。
    构建西部向海经济带是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提高西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向海经济所具有的由陆及海、以海带陆、强陆促海、陆海统筹的发展特点,无缝衔接了陆域开放通道与海上开放通道,符合“一带一路”建设要求,是纵向延伸与拓展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途径,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促进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我国西部省区市不断完善的综合交通物流网络、多式联运体系、沿线产业园及城市群等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货物流、商品流、贸易流、资金流、技术流、文化流等经济文化通道,形成一体化分工合作的临港经济、城市经济、通道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带,推动我国沿海内陆开放和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二、构建西部向海经济带的
    现实基础及其功能分工
    (一)广西:建设西部国际航运中心和向海经济产业聚集区
    1. 依托优越的海运港航优势,建设西部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门户港
    广西面向南海,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同时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一湾连七国”,凭借丰富的海运港航资源,赢得建设西部国际航运中心的资格。北部湾可开发航船泊靠能力在万吨级别以上的钦州、防城、北海、铁山、珍珠5个港口,是天然的优良港群,在规划全部实施后综合通过能力约达17亿吨,成为西部陆海联运的重要节点和国际航运中心。截至2019年,广西开通海铁联运班列2243列,运输品类日趋丰富,新增电脑配件、汽车配件等300多个品类。
    2. 打造向海经济产业聚集区,为西部向海经济带建设发挥龙头作用
    广西享有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等多重优惠政策,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布局、推进兴边富民开放合作等方面得到了国家给予的更大支持。南宁综合保税区、钦州报税港区、中马钦州产园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凭祥综合保税区多个国家级产业园区,为广西向海经济发展、优化向海产业布局奠定了基础。南宁片区的现代金融、智慧物流、数字经济、文化传媒新型制造产业和钦州港片区的港航物流、国际贸易、能源化工、船舶修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崇左片区的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旅游、跨境劳务合作等完善的开放型产业体系,给广西发展向海经济、优化向海产业布局助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大力推进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推进海洋经济结构优化和海洋经济规模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实现了传统与新兴海洋产业的合理协调发展。
    (二)重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营运中心和向海经济带的内陆增长极
    1. 依托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优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营运中心
    重庆凭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向东连接我国中东部经济腹地,向西向北与欧洲及中亚国家合作,向南与东盟、南亚国家合作,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营运中心和我国西部最具开放优势的省域。通过可供万吨级轮船运输的水运优势,加深重庆东向经贸联系;通过川黔、成渝、渝怀、襄渝等四通八达的铁路干线体系,便利我国中东部及西部内陆地区与中亚、欧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重庆拥有三座民用机场,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
    2. 凭借经济发展基础与潜力优势,建设向海经济带的内陆增长极
    重庆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690.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36家,全市工业占地区经济比重为29.5%。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推行电子与汽车产业同步重点发展、其他产业多点发展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时大力推进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为重点的传统产业升级,自2018年以来,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825个。此外,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功能不同的工业园区,搭建对外开放交流平台,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经济区,加速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了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西部各省域之间的产业产能合作。
    (三)四川: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内陆开放型经济中心
    1. 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自身通道物流运转能力
    四川成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首批入选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近几年,成都铁路港向东融入长江经济带,与重庆、万州等地开展贸易合作;向西通过川藏铁路沟通西藏;向北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域开展合作;向南依托新通道建设,联通北部湾港。以公路港、铁路港、集装箱物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搭建与布局为基础,加快推动陆港型枢纽的建设运转,依托金青新大港区等,深入实施“蓉欧+快铁网络”发展战略,强化枢纽全球要素配置功能,打造国际领先、亚洲一流的内陆铁路枢纽。
    2. 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中心
    2018年以来,四川与南宁、贵阳等地共同搭建合作平台,签署合作协议,开展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重点城市合作,构建多个交往中心,加强南向对外国际双向投资合作。2019年下半年,成都出台《成都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促进南向开放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强调要加快南向通道建设,发展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确到2021年,推动建设2~3个南向城市合作物流商贸集结点,基本建成南向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
    (四)云南:建设跨境运输体系,打造“三亚”边境贸易枢纽
    1. 建设跨境运输体系,深化南向对外陆域互联互通
    云南拥有面向“三亚”(南亚、西亚、东南亚)通江达海沿边的区位优势。云南现有航线466条,开通东南亚、南亚航点数量居全国第一,积极构建昆明空港型、昆明陆港型、昆明商贸服务型、大理商贸服务型以及德宏(瑞丽)、红河(河口)、西双版纳(磨憨)陆上边境口岸等国家物流枢纽,依托11条跨境公路、10条跨境铁路和3条跨境水运航道,以及与缅甸等周边国家紧密相连的12个国家一类口岸、8个二类口岸和90个边民互市通道等贸易口岸,努力发展布局以昆明国家物流枢纽为中心的跨境多式联运物流网,联通华南、西南地区与东南亚以及南亚的大部分跨境物流。
    2. 凭借经济发展潜力和对外开放优势,打造“三亚”边境贸易枢纽
    云南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化学工业、轻纺工业、建材工业、橡胶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的云南特色工业体系,改造烟草、茶业、旅游、有色等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产业,“互联网+”快速推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不断加强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开设111个边民互市点,举办各种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推动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简称GMS),参与“澜湄合作”机制;此外,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云南深化对外开放提供政策支持。
    (五)贵州:打造西部数字经济中心
    1. 开展“六网会战”,巩固提升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地位
    贵州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资金、项目以及组织保障等方面着重投入,开展专项行动“六网会战”。公路方面,贵州是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截至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690公里、在全国排第7位、综合密度列全国第1位,高速公路出省通道达到19个,全省县乡公路铺装路率达83.83%,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60%。高速铁路实现从无到有,到2018年底,
        
    
    
    贵州全省铁路的总里程达到了3598公里,铁路省际通道14个。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机场总数达到11个,龙洞堡机场三期、遵义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威宁机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省高等级航道突破900公里,贵州省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地位全面巩固提升。
    2. 打造西部数字经济中心,为向海经济带建设注入科创活力
    贵州以自身区位与资源优势为主的传统产业(如能源与原材料产业)为基础,借助当地特色制药产业,积极努力发展电子、科技、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工業发展格局。近年来,贵州打出“西部大数字中心”的王牌,大力推进数字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信息产业链,推进整体实力的提升,出台多项人才引进政策,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环境,推动一二三产加快转型提升,融合数字应用基础,积极构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
    (六)甘肃加快陆路口岸建设、新疆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助推西部向海经济带西北向延伸
    相关配套项目和政策不完善。国务院批准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对经济带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经济区后,给西部地区向海经济带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劲引擎,但总体来看,目前在向海产业大项目布局,以及大交通、大产业、高端产业的配套项目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仍缺乏专门的政策文件。
    投融资问题突出。发展向海经济,基础设施、平台等软硬配套措施的搭建,以及西部省域之间的向海经济产业合作与融合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其经济增长方式仍以投资驱动为主,主要集中于以“公路、铁路、机场”等为代表的基建投资,政府牵头拉动的特征较为突出,而以市场力量为主体的商事投资、民间投资的动力明显不足,资金缺口较大。
    (五)自然环境制约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凸显
    自然环境的制约问题由来已久。西部地区山地面积比例高,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或高寒,淡水资源不足,植被覆盖状况差,生态环境脆弱,一些地区还伴有地质灾害频发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以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等问题,基础设施薄弱。
    除了自然环境的制约,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凸显。西部地区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多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少资源日渐枯竭。相关资料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km2,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荒漠化面积260多万km2,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粗放式掠夺性的开发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加速资源不可再生和土地荒漠化速度。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70%以上发生在西部地区。西北地区严重缺水,再加上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工业、生活排放不符合标准,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
    四、推动构建西部向海经济带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要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协调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一步明确各西部省份定位,明确其职责,准确开展相关工作,加强西部地区的省际合作,统筹规划发展蓝图,在开放发展中少走弯路,高质量推动西部向海经济带建设。
    健全西部协商合作机制,推动西部民族共同富裕。市场合作方面,西部各省份应携手构建高效的市场合作机制,包括在区域内经济贸易往来、政策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达成共识,为西部向海经济带提供更加便利的市场环境。科学布局西部向海经济发展,加强政府相关部门间对话,整合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优势资源,合力构建向海经济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配置。政策制定方面,对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在审批环节、物流转运环节应开放绿色通道,提高畅通度,节约运输时间,降低中间成本,对于偏远地区应予以政策倾斜,在确保民生稳定的情况下,扶持地区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也要加强向海经济带区域合作,进而推动西部民族共同富裕。
    (二)全面构建通道体系
    加快布局西部沿海港口与西部中部陆路、珠江长江内河港的一体化规划和联合运作。通过“陆—海—江”多式联运,延伸并加密铁路集装箱班列,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联运班列常态化,加快实现国际联运路线多、速度快、服务优、成本省的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加密西部经钦州港到新加坡的相关海陆联运线路,进一步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构建好西部向海经济发展格局。
    全方位规划合力建设以大型化、多样化、专业化、现代化码头航线为前导,以陆海新通道为网络,以通道枢纽城市为节点,以国际现代物流体系为纽带,以国际贸易和货物转口为平台,以贸易加工和临港产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海洋经济为优势,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保障的向海经济体系,形成多元化、多极点的西部向海经济增长带。
    (三)统筹产业布局
    全面统筹协调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发展,重视二者间的互动性,在发展向海经济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西部内陆产业优势,提升和优化西部优势产业布局。统筹规划好陆域和海洋的产业发展合作平台,大力推进海洋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通道枢纽产业集群发展,以平台效应,促进区域内外共同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向海经济产业转型,促使向海经济带的发展进一步与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融合,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好石化、能源、机械、船舶等传统工业,对于海洋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業应加大扶持力度。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向海经济带建设的核心,着重引进战略性龙头企业,发展高新高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大发展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产业、港航现代物流等海洋新产业的力度,重点加快建成建好国家级石化基地、海洋先进装备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等。
    (四)利用新通道优势
    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先导和辐射作用,依托新通道加快健全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网络,完善和提升西部沿海、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主平台,为沿海与内陆开放型经济联动发展提供新动能。扩大开放范围,推动制度创新,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在西部地区自由流动与最优配置,促进西部经济高效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与东盟国家以及其他国家间经贸合作的空间,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稳固供应链基础,提高价值链层次,培育新型产业链生态,促进沿海和内陆开放型向海经济联动发展。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西部向海经济带建设为载体,从制度、人文、技术等多方面实现西部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良性循环,加快形成西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西部地区自身大规模潜在内需市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西部显著的比较优势,激发西部地区孕育的巨大潜力与活力,加快构建完整的西部地区内需体系。支持西部地区有内部需求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推进西部消费升级,加快形成创造西部消费增量的新增长点;逐步构建西部制造业产业体系,提升西部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建立西部内需体系的体制机制,畅通各类要素在西部各省域之间自由流动,畅通西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
    (五)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国际物流网络协作,注重协调西部内外的物流网络布局,包括区域内部的物流线路数量、物流模式的多样化、配套服务的高水平;区域外部应加强物流网络的延伸,扩大其覆盖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沟通,面向中亚、东南亚、欧洲等地构建铁路、海铁联运班列等运输方式,进一步做好与西北西南地区现代物流基地的衔接。
    加快推动世界各国和西部各省市在西部沿海共建国际产能合作基地,进一步创新投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吸引和扶持相关国内企业在西部沿海建立国际化的生产基地,拓展国际投资市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推动西部优秀企业“走出去”。推进西部签订合作协议,加强战略合作,实质性地推动川桂(钦州)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等西部省市向海“飞地”园区发展。提升和推广中马“两国双园”模式,争取与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等东盟国家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在发展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融资服务,挖掘文化合作新领域,如科技类、学术交流等方面,丰富西部向海经济带的内涵与形式。
    (六)加快金融机制和政策创新
    引导金融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实施多方式的资金筹集,如内保外贷、国内企业去国外发行债券等;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实施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如运用银团贷款、投贷联动等方式。考虑到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项目周期长、现金流较为稳定,相关证券公司可量身设计金融产品,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向海经济的发展。
    加强人民币跨境使用服务,拓展向海经济国际融资渠道。为进一步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向海经济发展,可在东盟地区经济环境较好、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引导支持西部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建立分支机构,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向东盟延伸和向海经济国际化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投融资服务。
    (七)充分发挥区域和战略优势
    加大国家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的支持,为广西建设新通道“国际门户”提供充足的资金与设施保障,加大加快钦州集装箱干线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提高服务水平备足“硬”实力,构建健全的港口服务体系,提高港口整体运行效率。推动西部合作,主动组织各种政府、社会组织、智库以及企业层面的合作交流及会议论坛,提高西部新一轮大开发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国家发展新格局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主动作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国家战略中的自觉行动,提升西部地位和发挥西部影响。
    全面应对“十四五”期间的国内外挑战,科学分工,突出重点,在西部陆海主通道建设方面,优先加强钦州集装箱干线港建设,重视越南海防港的竞争与挑战,协调处理好广西钦州港、海南洋浦港、广东湛江港的分工合作;协调处理好跨境公路通道、跨境铁路通道、海铁联运通道(国际航运中心)的分工协作,优先建设海铁联运通道(国际航运中心);在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强国家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支持,并协调其处理好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海南自由贸易区(港)战略、成渝地位双城经济圈战略的竞争与合作。支持钦州发挥临港优势,按照钦州港片区“一港两区”发展定位,重点围绕发展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绿色化工、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方向,加快优化自贸试验区先进制造产业布局,加大补链强链项目引进,促进各种产业要素加快汇集,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门户港和向海经济集聚区。充分利用全国独有的钦州港“油、煤、气、盐”多元化石化产业体系,加快引进一批高端下游产业链,推动临港绿色产业集群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真正把绿色石化业打造成为西部向海经济带龙头产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22): 5-8.
    [2] 王波, 倪国江, 韩立民. 向海经济:内涵特征、关键点与演进过程[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7-33.
    [3] 蒋和生. 科学用海, 大力发展广西向海经济[N]. 广西日报,2017-09-22(003).
    [4] 张义学.
        
    
    
     陆海新通道 让西部融入世界[J]. 西部大开发,2019(11): 28-32.
    [5] 杨旭民.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行动指南[J]. 新西部,2020(16):4-7.
    The Found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award Economic Belt in Western China
    Fu Yuanjia1, Bao Guoqing2, Xia Tianyi3, Luo Jiaqi4
    (1、2、4.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535011;
    3. Business School,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award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seaward economic belt are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western region to implement the major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further strengthening of coordination among the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can improve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building the seaward economic belt. Given the lack of basic capabilities, the need to deepen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urgent need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ical level, human resources, capital projects, supporting polic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etc. Increase policy support,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mprove the new land-sea channel system and functions in the west, coordinate the layout of the western seaward industry, deep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accelerate financial mechanism and policy 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pen coastal and inland open sea economy, and accelerate A new pattern of “ Dual Circulation ” in the western region will be formed.
    Key words: Seaward Economic Belt; Western China;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Tags:傅远佳等,西部向海经济带建设的基础与对策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