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国成,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一、企业治理的契约本质与基本结构类型
1.契约企业治理的本质。
就契约关系这一本质属性而言,现代企业的存在表现为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同时契约安排(制度框架)也是企业治理的基础,其效率实质体现为:要素配置效率具有1+1>2的功能,由此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目标、行为模式和治理结构类型。企业创造出1+1>2的那部分(剩余),推动了企业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产生了如何在企业诸要素之间分配剩余索取权,即所谓的企业治理问题。
2.企业治理效率与权力资源配置。
就企业存在的本质和组织运作的内在规律而言,权力与利益的对应关系更加复杂和捉摸不定,因而可将权力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权力分配就是资源配置,合理的治理结构与权力资源(剩余索取权)的优化配置应该是同义语。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治理的效率就是权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治理结构就是一个合理分配权力的问题。
3.企业治理基本模式:倚重资本或倚重劳动。
就契约企业中要素的基本关系而言,可将现实中名堂繁多的治理模式划分为两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单极治理和多元化治理,其中均隐含着以哪一要素为治理结构的中心要素这一根本性命题。单极治理包括股东至上(股权主义)和与其相对立的劳动主权治理。在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治理结构中,关键在于是倚重资本还是倚重劳动,即是由资本还是由劳动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分别形成的是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治理结构和以劳动为核心要素的治理结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约束下,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初始禀赋、分布和组合规律不同的情况下,相应地会产生各式各样的企业制度和治理模式。这些组织模式各有优缺点,但都共存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并发生交互作用。
二、基于博弈均衡的企业治理结构及效率分析
1.契约企业治理的博弈均衡效率。
企业契约的订立和实施过程,实质上就是具有自身利益的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治理结构是在特定条件下基于博弈均衡的制度选择和安排。
我们强调治理结构的效率目标取向,力图澄清制度取向与效率导向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从而进一步说明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优化治理结构的进程中,效率导向是最现实、最明智的选择。
企业目标和行为方式、治理结构模式的不一致或选择不当,会造成效率实现环节中的多重扭曲和背离。
2.若干论点。
下面,我们集中探讨高效治理原则、最优治理结构类型和治理要素相互关系等与治理效率相关的基本问题。
论点1:剩余索取份额与要素贡献率相匹配是实现高效治理的基本原则。
论点1即有效要素剩余索取规则(RCREC,Residual Claiming Rule of Efficient Components),旨在回答应该有哪些要素参与企业治理和各自应索取多少剩余:对企业做出贡献的每一要素都应该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才能产生最有效的激励。
论点2:基于要素博弈均衡建立的治理结构是高效率的治理结构。
论点2说明了高效治理必然是按要素平等、自愿结合,以及与要素贡献份额相应的原则安排剩余索取权,在博弈均衡基础上建造治理结构。而提高治理效率的实现条件和途径,即如何才能实现博弈均衡和选择高效率的治理结构,则由下面的论点3给予回答。
论点3:每一要素通报真情是理性选择。
论点3的含义需要这样的一种机制或规则,它能让每一要素自愿通报真实贡献率,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真正实现高效率的治理结构。其引申意义是应创造公平的环境和公正的制度安排,使每一要素或者能明显感到通报真情带来的好处,或者使其实际贡献率成为公共信息,如是可建立起高效的治理结构。
三、改革实践中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
企业的多元化治理,是帕累托意义上的改进,而将治理结构置于博弈分析框架中,所强调的正是共同参与和共赢主张这种经济民主思想,这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和时代特征相吻合,也必然能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得以验证。
1.多元化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无论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还是人本经济,都特别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劳动形态多样性,价值实现渠道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多态化,消费活动的个性化和分散化,预示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这必然反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的内部结构,要求其所代表的要素(所有者和利益群体)与之相适应,或者说是企业的基本性质(所有权)决定了社会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的本质属性。
在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和实施中,究竟哪种要素起作用更大(位序如何确定),这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在理论分析和实践中是外生既定的。考察我国经济环境条件下的企业治理问题,通过制度安排规定资本要素的独特地位,显然不是帕累托改进的,由此必然会加剧信息的扭曲程度,造成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扭曲;这不但不能减少代理成本,反而还会加剧内部与环境的不协调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总成本增加。至于某些人极力主张股东至上的单极化治理的理论观点,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意向。
2.以劳动为核心要素的多元化治理:中国公有制企业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
企业治理模式选择可以说是决定我国改革方向和最终成败的关键问题。在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理论和实践中为公有制企业设立多元化治理结构是理性和有效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框架下,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而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也必然要以契约形式形成和存续,按照企业的契约本质,真正为各种要素创造公平的环境,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共同参与企业治理,体现经济民主思想。
企业治理结构集中体现了企业的契约关系和所有制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各方面的业绩表现。企业治理效率内在地由参与治理的诸要素之间的契约关系所决定,在既定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契约要素共同、平等地参与治理,自愿通报真实贡献份额,并按贡献份额公平地索取剩余,才能在实现博弈均衡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治理结构。因而,对公有制企业来说,构建以劳动为核心要素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才是效率导向的治理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