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正文

试论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淄博)2002年05期第34~36页 杨迎昕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技术运用。技术创新的特征是不确定性、路径依赖性、非独占性和整体协作性。应建立产权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企业激励相结合的制度激励框架。
    关键词:技术创新 创新特征 制度激励
    作者简介:杨迎昕(1978-),女,山东淄博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本世纪初,熊彼特奠定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石。从那时起,技术创新经济学就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占据理论界的重要地位。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强劲动力。技术创新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占40%左右,70~80年代上升为60%左右,90年代达到80%左右,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高达90%。[1]我国一度奉行“以市场换技术”政策,侧重技术引进,虽然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乏力。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研究如何激励技术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技术创新理论回顾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从此引发了关于创新的研究。他以创新为核心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的职能是创新,把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创新理论包含五方面的内容: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2]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不仅仅是技术范畴,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素质、才能、修养、预见性、首创精神和冒险本性对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熊彼特之后的经济学家发展了其创新理论,形成当代西方创新经济学。它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两个方面。50年代起,受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理论进入分解研究和大规模开发阶段。到今天,其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研究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约束,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专门研究,方法多为案例总结等实证分析,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框架。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为研究的持续发展阶段,领域开始涵盖技术创新的不同侧面,理论基础逐步完善。大量运用了信息理论、决策理论、市场结构、竞争理论和宏观境界理论研究技术创新的内涵、过程机制与决策影响,R&D系统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如M.卡曼、N.施瓦茨从垄断竞争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探讨。1974年弗里曼推出《工业创新经济学》,1983年斯通曼出版了《技术变革的经济分析》一书。这些系统专著表明技术创新经济学已经发展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该阶段研究也存在局限性:重复性研究较多;研究重点不够突出;侧重创新的采用环节,轻视创新的实现过程。
    80年代初至今为第三个阶段,研究趋于综合化,多为描述性、折衷协调性和归纳性的研究,重点专题研究比较深入,注重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如缪尔塞对自熊彼特起所有技术创新定义问题的回顾、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80年代中期的热点问题报告、大学—工业合作项目与合作研究中心计划等等。
    透过学说史,经济系统是自组织演进的,技术创新是在一定制度、组织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活动。重要的不在于接受固定的结论或技术创新模式,而主要在于构建激励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经济进步的制度框架。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理论界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严格统一的定义。缪尔塞80年代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3]突出了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和获得最终成功实现的特殊含义。
    正确界定技术创新概念关系到整个技术创新研究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研究价值。广度上,技术创新是与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相区别的概念,必须区别技术性创新和非技术性创新;强度上,必须区别激进创新和渐进创新,判断渐进技术改进导致的规模效益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畴;效果上,必须确定衡量“成功”的尺度,是利润优势、市场优势还是技术优势。创新是个相对概念,创新不是模仿,其判断需要与具体创新所处的层次和范围相联系。本文倾向于从狭义上理解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经济概念,不等同于科技概念上的发明创造,始于系统性的研究开发终于市场实现,可以是全新的技术也可以是改进的技术,但要获得首次商业应用。渐进的创新与激进的创新具有同等重要性。成功的技术创新可以推动长期利润最大化。
    第一,技术创新的基本要素是不确定性,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不确定性存在于开发、实验、试生产阶段和市场实现阶段,包括技术不确定性、经济不确定性和组织不确定性。创新是超前的,但是确定创新技术存在难度;创新还可能面临市场风险和由于时滞产生的技术贬值风险;新旧技术的冲突一般会引起企业内部组织状态的变动,如企业文化的变革和企业内部利益分配格局变化。能否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
    第二,技术创新具有技术累积性特征和路径依赖性。梅森认为:“在公元1850年之后,把科学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就成了工业发展的一个日益重要的因素;到了本世纪,则大多数卓越的技术发明主要都来自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的进步。当然,从科学到技术创新是非线性的。技术创新活动通常是一种强选择性的、以更准确的方向为终结的累积性活动。从主体上看,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创造劳动。技术上的扬弃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
    第三,技术创新的收益具有非独占性。创新介于公共品和完全排他品之间,有一定的外部性效应。尽管意会性知识增加了难度,技术扩散使得竞争者仍能通过模仿分享创新者的收益。知识产权使技术创新者拥有垄断性的产权,其难易程度决定创新收益的独占程度。
    第四,协作化、一体化是当代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创新往往产生于“干中学”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研、学一体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协作开发新技术成为浪潮。发挥每一位员工的创新热情,对企业技术创新意义重大。
    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技术运用,主体在一定的专利制度或合作制度下将技术资源和其他要素供给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设计一套制度激励技术创新尤为重要,这是由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的。
    三、激励技术创新的基本制度框架
    技术创新的激励是技术创新活动启动、开展、强化的力量源泉,它决定创新速度和规模。创新是一个网络,包括个人和集体的搜索、学习和在不同的技术和经济创新机会中进行选择。网络是一种制度安排,是经济活动中持久联系所构成的相互依赖的系统[4]。国家创新系统是公共、私有部门机构之间的网络。
    国家创新系统和技术变革是存在的,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效率的关键。纳尔逊揭示资本主义国家支持技术进步的一般制度结构的三大特点是:新技术的私有化、利润动机和市场压力对技术创造的推动作用;新技术有着多元的、独立的、竞争的来源;严重依赖于市场力量的事后性选择。纳尔逊对美国企业创新收益的独占性、企业技术共享与R&D合作、大学的作用及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分析后指出,制度设计的任务在于建立技术的共有和私有之间的平衡,既保持私人刺激以激励创新,又保持公有性以促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产权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和企业激励共同构成了激励技术创新的基本制度框架。
    1.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国家的产生是为了节约社会交易费用,其权威性在于生产博弈的基本规则。为了兼顾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效益,国家必须保持一种使创新的私人收益率趋同于社会收益率的平衡。诺斯分析技术创新的间断性时指出:“创新可以被人无代价地模仿,……直到现代,不能在创新方面建立一个系统的产权仍是技术变化迟缓的主要根源。”短期市场规模不容易扩大,“一套激励技术变化、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激励机制,仅仅随着专利制度的建立才被确立起来”。[5]在德姆赛茨看来,“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应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导引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6],直接的有形资产产权和间接无形资产产权对激励创新同等重要。
    2.技术创新的市场激励。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竞争者的横向竞争引起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抵消创新的不确定性,引导创新;它为培养企业家提供了环境;市场竞争的压力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市场激励的缺点是不能保证造就一个最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和外部环境,尤其是对追求“转换效率”的技术创新取向极可能以牺牲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
    3.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国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设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佩特尔和帕维蒂认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激励是指在某些市场失效方面的活动上的激励。国家要尊重和鼓励创新,接受创新失败,引导社会对创新风险性充分理解,在财政、税收、法律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很多国家为鼓励创新设立了风险投资银行、以优惠税率和优惠利率提供的创新津贴。通过法律手段把产权、专利权落到实处。经合组织重视国家创新系统的“知识配置力”,也就是科技知识在一国内部的循环流转。国家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科学与知识创新体系,为研发打下基础,促进知识的扩散。对基础研究和教育等市场失效方面,各国政府已确立了资助方式,但对面向企业的培训仍被忽略。
    4.技术创新的企业激励。学习活动是核心,纵向关系对企业创新和利用创新是很重要的。企业内采用产权和非产权的方法激励成员的创新热情。充分挖掘企业潜在的技术潜力,同时不能为旧有技术所累,积极汲取外部信息和知识,努力协调好技术创新行为与企业内部状态和外部相关环境的关系。现代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中常面临内部协调的问题,这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股东自主决定企业内部可以对股东权益负责的经营者。形成有助于创新的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容许失败,可借鉴本田技研、日立制作所、奥林巴斯等企业所推出的“鼓励失败”的激励措施。
    应当加强整个创新系统中的互相作用和联系的网络。包括企业间的创新合作联系;产学研联系;中介机构在各创新主体间的桥梁作用;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政府在创新中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引导作用;政府各部门在工作职能上的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7.
    [4]贾根良.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50.
    [5]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185-186.
    [6]德姆赛茨.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7-98.
    
    

Tags:试论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