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正文

梁捷:迪顿:一个老派经济学家的野心

http://www.newdu.com 2019/9/20 爱思想 梁捷 参加讨论

    
    
    迪顿并未沉迷于微观调查数据,他从未放弃对社会加以总体认识、整全认识的努力。所有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都折射出迪顿那种贯通微观、宏观、实证等几大经济学科门类的巨大野心和传统做派。
    老派学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常被视作“终身成就奖”,以往得奖的学者在得奖时往往已退出学术第一线。可今年的获奖者安格斯·迪顿从1970年代活跃至今,两年前刚出版力作《逃离不平等》,今年还在持续发表高质量论文,他的获奖实至名归。
    迪顿的获奖,很自然地使人联想起这些年逐渐变热的“新发展经济学”。麻省理工学院一些知名学者领衔的团队,主张采用随机对照实验(RCT)的方法,在非洲、拉美、印度等地广泛开展田野实验,微观地、具体地研究贫困地区人们的实际经济行为。这类方法在当下极为盛行。可真正了解迪顿的工作后就能明白,他是个有些“老派”的学者,对这些新方法有所保留。他曾表示,如果缺乏理论基础,不了解经济运作的基本机制,随机对照实验只可能得到很肤浅的结果。
    要全面理解迪顿的思想,必须先回溯他早年的成名工作。他在1980年出版了与米尔鲍尔合著的《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全面总结了消费行为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都是当时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差不多同一时期,他们又在顶级学报《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一篇名为“几近理想的需求系统”的论文,提供了一种简明易用的估算消费者需求的模型。这个模型后来被广泛用于各类经济分析和政策评估,也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史上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
    所以迪顿最早就是从拓展经济理论出发,开始自己的学术工作。当时的主流消费理论是由两位诺奖得主弗里德曼和莫迪里亚尼奠定的。由于条件限制,过去总是缺乏足够的数据和方法来实证检验那些经典理论。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数据逐渐变得丰富,统计所需的技术手段也逐渐成熟。迪顿用自己发明的工具来检验数据,发现居民消费并未像理论所预测那样随着收入变化而同步变化。居民消费的变动非常平滑,这一点以当时理论尚不能作出有效解释,后来被称为“迪顿悖论”。
    坚守整全认识
    在迪顿的黄金时代,一流经济学家都要同时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用理论推进我们对这个世界内在经济规律的认识,用实证来检验和修正现有的理论,两者相辅相成。迪顿本人就用实证方法发现了很多理论的偏误。但到了1990年代之后,数据集逐渐变得丰富,理论发展的脚步开始放缓,更多的学者开始专注于实证研究,迪顿也不例外。
    在这个潮流中,迪顿在实证研究领域作出了惊人贡献,发表无数论文。美国当时已经进行很多深入家庭的微观调查,公布了大量数据集,催生出大量研究成果。迪顿深知数据本身并非人类行为的完美对应,拿到任何数据,先要了解它的来源和认识它的局限,然后在理解调查背景和人类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加以阐释。他在1997年出版的《家庭调查分析》一书对这类数据的分析要点作了全面总结,堪称经典。近年来,中国有一些学者和机构也开始做自己的微观调查数据集,方兴未艾,而迪顿的书正是此类研究的重要参考。
    而且迪顿在研究过程中,把注意力逐渐转向了发展中国家和贫困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迪顿的研究兴趣。其一,迪顿毕业于剑桥大学,受过很好的博雅教育,不管他的老师如罗宾逊、卡尔多,还是年纪略长的阿马蒂亚·森,都对发展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迪顿承认受到这些师友的巨大影响。第二,发展中国家的调查数据往往存在严重问题,加上社会制度背景与发达国家极为不同,数据更为难解。实证专家在这个领域有极大的施展手段的空间。
    对一个极度贫困的地区而言,GDP、工资、养老金这些常用概念可能缺乏意义,当地人追求的只是有饭吃、能吃饱、有营养等目标。迪顿的大量研究就围绕这些基础的问题来进行,探究贫困地区真正有效的测量、评价指标。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过程中并未过度沉迷于微观调查数据,总是用宏观的、来自不同机构、不同测算方法的数据加以比较,研究其中的异同。他没有放弃对社会加以总体认识、整全认识的努力。
    迪顿不断地运用计量工具来分析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指出现有工具和统计数据的重大缺陷。他在2005年出版的《印度贫困大辩论》即是一例。印度是一个如此复杂、多元的大国,要准确测算印度的贫困水平就是一个巨大挑战,不用说探讨印度的脱贫进展。迪顿用了很多高超技巧证明印度的贫困人数的确有所下降,但分布并不平均,也导致了许多新问题。一个地区的数据总是既冗余,又稀缺,还有太多不可靠的地方。迪顿就不断地身体力行,向我们示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理论与现实之间,抽样调查与深度访谈之间,似乎总有一道难以弥合的鸿沟。现在的中青年学者往往采取激进姿态,深入田野,站在现实这一边。现实不会有错,如果理论难以解释现实,那就抛弃它吧。可老派的迪顿不这么看。他还在坚守自己对经济学的整全认识,不断探索分歧所在,希望能让理论、实证达成一致,微观、宏观融为一体。他的这种立场极有意义。作为一个实证方法论大师,他清楚认识到多数实证数据的局限性。在这些局部性的研究成果背后,总还需要逻辑一致的经济理论加以推广。
    迪顿的知识极为渊博,研究主题无所不包,从最初的个人、家庭消费行为到健康、贫困问题,再到现在流行的福利研究,深入主流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大多数经验研究者都受惠于迪顿某个或多个领域的研究。我们很难对他进行归类,但所有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都折射出迪顿那种贯通微观、宏观、实证等几大经济学科门类的巨大野心和传统做派。

Tags:梁捷,迪顿,一个老派经济学家的野心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