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创业是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晴雨表,青年是创业群体的中坚力量。了解创业青年的群体特征、心理与组织状况和创业发展状况,不仅有助于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好地扶持,还可以为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真实的素材。本文以“创业之都”北京的创业青年群体作为调查样本,概括出北京创业青年的群体特征和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创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创业青年 群体特征 创业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政府鼓励创业,希望通过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并将继续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支持青年创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机会越来越多,催生出数以万计的创业企业,这些创业企业在国家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带动了技术的变革和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解决了大量适龄人口的就业问题。特别是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首都北京,被誉为高科技创业和投资的热土。中关村每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不难看出,北京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在此创业,已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的重要集聚地。
为探明制度转型期创业青年群体开展创业活动的一般性规律,深入了解创业青年群体在生活状态、思想状况、社会参与、创业发展以及创业管理等方面的特征、现状与诉求,笔者通过对北京创业青年群体历时半年的专项调研,对在京创业青年群体进行了科学抽样、访谈交流、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北京创业青年的群体特征和发展状况。
一、北京创业青年群体的基本特征
从总体来看,北京创业青年群体是一批年轻有为、独立自强、热爱事业、充满正能量的青年群体。他们对于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眼光,对于自我有着清晰的认知,对于事业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具体而言,他们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三十五岁以下创业青年占到六成,女性比例较高北京创业青年群体的平均年龄为34岁,其中,35岁及以下的创业青年占比超过六成,创业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这归因于快速变革时代,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年轻人能很快地掌握和接纳这些新兴事物,并且具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另一方面,年轻人有闯劲,乐于接受挑战和风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甚至改变命运。
创业青年群体中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3:2。虽然创业青年中男性比例仍高于女性,但39%的创业女性青年比例已是相当高了。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高知”女性的比例较高,并且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浓厚,女性同样可以闯出一番事业来,扼杀女性创业的男尊女卑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相比中西部地区较为薄弱;二是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消费者数量庞大,因此商机和赚钱的机会相对较多,不论是临街开一家门店,从事批发零售的小生意,还是通过互联网(淘宝网等)开一家网店,这些低投入、低风险的创业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女性青年投身其中;三是问卷填答者并不一定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可能委托创业合伙人或其他创业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填答,而女性往往在创业团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担任财务负责人或人事行政负责人。
(二)三个创业青年中两个专科以上学历,留学占比高创业青年的教育水平呈多元化分布,其中本科及以上占到1/3,大专占到27%,可以形象地说,三个创业青年中两个专科以上学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不仅要有“胆”,还要有“谋”,因此,需要具有一定学历层次和知识储备的青年人选择创业。此外,创业青年中有过留学经历的占到6%,这一比例远高于其它地区,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园区作为我国的高新技术示范区,吸引了包括海归在内的一大批各行业高层次人才创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关村园区落户生根。高素质的创业青年将有助于驱动北京创新能力的提升,加速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
(三)两个创业青年中一个属北漂一族”,流动性较大来自京外的创业青年略多于北京当地的创业青年(见图1)。并且,有过半数的创业青年仍然是非京籍见图2),可算作“北漂一族”,相比于京籍的创业青年,他们的流动性较大,也不便于管理。因此,对于占多数的非京籍创业青年群体,在政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多加考虑,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
(四)七成收入在万元以下,“有房有车”是多数人梦想
调报发现,七成左右的创业青年月平均收入在万元以下,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创业青年都是处于收入金字塔塔尖上的那一拨人,不少创业青年还在为谋生而艰难努力着,尤其是在北京,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创业需要很大的魄力和毅力。
收入决定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从居住条件看,创业青年仍以租房为主,自有住房的比例不足40%,仍有22.4%的创业青年的居住条件为合租。仍有一定比例的创业青年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居住面积非常狭小。从出行条件看,创业青年群体较多使用的出行方式为私家车35.7%)、公共汽车(24.7%)、地铁14.5%),可以看出多数创业青年还没有私家车,作为创业者,他们往往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特别是需要经常出门洽谈生意,因此,拥有私家车无疑是很多人的诉求。在多数创业青年收入还不是太高的前提下,“有房有车”仍旧是他们的梦想。
(五)三成创业青年工作时间十小时以上,创业激情高有近三成的创业青年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见图3),他们为创业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了陪伴家人和休闲娱乐的时间。这也反映出,一个人为自己工作的时候,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敬业度的提升非常有益。由此可见,他们的创业激情非常高涨,往往全身心地投身创业。
二、北京创业青年的心理与组织状况
创业青年群体生活在中国北京这样一片创业的热土之上,对于国家和北京的创业政策与创业环境有着切身的感受。
(一)创业青年相信党和政府,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群体创业青年群体对于党和国家衷心拥护,对于主流价值观比较认同,处世态度积极乐观,他们尤其同意奋斗成就人生”的表述,表明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种信念与他们投身创业的选择也高度相关。总体来看,创业青年群体表现出的正能量也是他们努力工作、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对自身状况总体满意,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满意度较低创业青年群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评价均高于“一般”(3.00)的水平,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采用1-5分评分),说明社会逐步接受创业群体的出现,创业者开始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但获得的社会支持仍然有限。表现在创业者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感知相对较好,如总体评价(3.45)、工作前景(3.37)、工作稳定性(3.32),但对于自己经济收入(3.09)和社会福利(3.00)现状的满意度相对欠佳。
(三)关注与自身和创业有关的政策,期待创业环境公平高效创业青年群体对于政策的关注多涉及与自身和创业有关的条目,对于反映其它方面社会热点的改革关注有限。例如,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关注的内容为“计生:“单独”生两个孩子”(18.1%),这涉及到部分家庭的生育选择;“反腐:纪检双重领导体制”(15.5%),这涉及到商业环境是否健康有序;而“医疗:医生多点执业,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15.1%),涉及到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
(四)创业青年家庭依存度高,较少参与社会组织
从调研数据来看,创业青年群体遇到困难是最能靠得上的首先还是家人及亲戚(61.7%),他们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个人/家庭出资(56%),并且在创业酝酿期,来自家庭的支持最为重要(55.3%),由此可见,创业青年对于家庭的依存度高,而对于社会组织的参与则比较有限,有34.3%的创业青年从来没有参加任何组织或群体,即使参加了一些社会组织,他们参加这些组织的频次也不高,38.4%的受访者从不参加,38%的受访者偶尔参加,11.9%的受访者每月仅参加一次。
(五)创业青年热衷传统社交网络,习惯上网和使用新通讯方式虽然一些创业青年参与社会组织或群体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单单为了结交朋友或维护关系,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创业青年热衷参与传统社交网络,如行业组织、同学组织、同乡组织等,他们参加这些组织的目的也更加多元,主要表现为丰富业余生活(37.5%),另外还有经济利益(16.9%)、社会支持(14.3%)和精神寄托(12.1%)等原因。
另外,从他们的上网时间来看,每天上网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的超过半数,使用新通讯工具比例也较高,其中QQ(17.7%)和微信(17.1%),可见,创业青年群体已经开始习惯上网和使用新通讯方式。
三、北京创业青年的创业状况
(一)创业动机:个人内在驱动力要大于外在压力
创业青年群体的自我内驱力在引导他们走上创业道路上的效应显著。具体表现在:他们的财富激励:追求个人财富积累(30%)、自主激励:把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生活(29.6%)、成就激励:实现一定的成就,证明自己的能力(14.6%)见表14)占据了主导地位。可见,内驱力才是驱使他们最终选择创业的“发动机”,其它因素作为外力,只是创业过程的“方向盘”,无法驱动创业,但可以保证创业过程平稳推进。因此,创业并不是任何人逼迫这个群体选择的谋生手段,而是他们在权衡全部可能选择后的慎重决定。
尽管在创业酝酿期,他们也有过些许顾虑:怕创业失败,血本无归(23.9%)、创业不稳定,起起落落(15.5%)、没有社会保障(14.8%)、启动资金短缺(14.5%)和影响自己对家庭亲人的照顾(10.7%),但正是由于强大自我内驱力的激励效应,才促使他们坚定地走上创业之路。
(二)创业行业:满足市场需求,兼顾兴趣与专长
创业不是投机,为了在创业时少走弯路,少受损失,选准要投资的行业和项目非常重要。创业青年群体选择创业行当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需要(29.9%)、专业或专长28.3%)、兴趣爱好(21.6%)(见图30)。这说明他们选择进入一个行业创业,并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基于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和对市场机会的敏锐把握。
客观地来说,如果看别人从事某一行业赚钱,自己也盲目跟风而上,往往难以取得成功。创业酝酿期和筹备期,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地调研,了解来自市场的反馈,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优势,把眼光放得远一点,努力寻找哪些在底部经过长期盘整,逐步放量已有启动迹象的领域和行当。这样就可能成功的把握更大。
(三)创业区域:考虑市场、政策、行业及人脉等
创业青年最终选择在北京投资兴业也是有着不同考虑的。影响创业青年对于创业区域的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市场(或地区经济状况)(23.8%)、政策(19.4%)、行业19.3%)、人脉(18.4%)等方面。
北京以其博大的胸怀、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热情吸引着大批的创业青年,
为他们提供诱人的商业机会,多元的创业选择,公平的创业环境,以及广泛的社会网络等诸多资源。
(四)创业支撑:由依赖初始网络到依赖市场网络
创业的不同阶段需要的支撑力量是有差异的。在创业酝酿期,家庭的因素最重要(55.3%),朋友关系网络次之(20.5%);进入筹备期,家庭的作用显著下降(由55.3%下降到14.6%),而朋友关系网络(由20.5%上升为32%),教育、培训因素(由5.8%上升到10.7%),政府扶持政策和资助项目(由4.2%上升到15.5%)的作用显著上升;到了初创期,最重要的因素变为获取政府扶持政策和资助项目(21.1%);而发展期和稳定期最重要的因素均为营销团队(16.3%、20.9%),发展期显著上升的因素有管理、法律等咨询机构,宣传媒介及创业团队、合伙人。
不难发现,创业由酝酿期发展到稳定期的过程就是创业青年由依赖初始网络到依赖市场网络的过程。所谓初始网络就是创业青年多年来积累的社会关系网,而市场网络是伴随着创业过程出现和壮大地以市场为手段来资源配置的网络。创业走得越远,企业做得越大,家庭和朋友能起到的作用就越有限,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的手段配置资源,借助“外智”弥补自身的“短板”。
(五)创业绩效:盈利、保本和亏损各占三分之一
创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绩效情况是考量一个地区创业环境是否成熟的一项指标。根据创业青年的自评,盈利、保本和亏损的创业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大体各占比三分之一,具体而言,有39.3%的创业企业正在快速成长,收支平衡(保本),有25.1%的创业企业已形成经济规模,略有盈利或盈利丰厚(3.8%),还有24.6的创业企业尚未盈利或难以维系(7.8%)。这说明北京市的创业企业情况整体向好,多数企业正处于创业的发展期或稳定期,很多高科技企业投入期长,收益期滞后,因此尚未盈利,但并不能说明它们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缺乏盈利能力。北京市创业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创业绩效尚佳,说明北京市的创业环境相对成熟。
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虽然部分企业尚未实现盈利,其中包括很多高新科技企业,但他们的创业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对于北京建设创新驱动型城市大有裨益,从这方面看,他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仍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他们选择创业不仅解决了个人的就业,还解决了创业团队成员的就业,对于吸纳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北京创业青年群体提升创业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创业青年群体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投身创业,不仅需要胆识和毅力,还需要打造核心优势,构建内外网络,加强组织管理,强化自我管理,全方位地提升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学会选择,形成核心优势市场经济从来都是机会和风险并存,在为数众多的商机背后,可能潜藏着深不可测的风险。创业青年一定要学会选择,无论是选择从业行当,还是选择投资领域,都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要结合自己的核心专长与对市场需求的调研预判,审慎地做出抉择。
一些创业青年在创业初期,只要能赚钱,什么项目都接,摊子铺得很开,导致没有精力把任何一个产品做精做细,形成品牌。最后沦为代加工厂。随着创业阶段的深入,创业青年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做出选择,形成核心优势,集中精力把核心产品或服务做到最优,超越同业竞争对手,成为行当中叫得响的品牌。
(二)挖掘需求,构建内外网络创业不是闭门造车,更不能凭空捏造,而需要创业青年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及时捕获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深挖市场需求。一个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往往是基于扎实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潜在客户的真实需求,以客户为中心,才有可能在创业实践时收到满意的市场反馈,甚至领跑细分市场。
但仅仅有了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仍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内外部网络加以支撑。通过两组形象的案例说明内外部网络的重要作用。有的企业在产品投放市场前通过强势的产品宣传收到了超出生产能力的大量订单或者客户对产品期望值很高,结果即使工人加班加点也难以按时交付订单,超市的货架上也难觅该产品,这就是内部网络难以支撑;反之,产品研发、生产后投放市场,发现企业并没有能力和资源推广该产品,结果导致产品滞销积压,这就是外部网络难以支撑。因此,创业青年在挖掘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着力配套做好内外网络的构建,修炼好“内功”。
(三)建设团队,加强组织管理创业青年一定不要“一个人在战斗”,要注重团队建设。做到用人如器,即不是要全才全用,而是专才专用。创业企业因为创立时间短,信誉基础薄,待遇缺乏保障,很难吸引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员工通常能力素质一般,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用好他们的长处,规避他们的短处,把每个人都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用人做到优点可用,缺点可控。那么,你的人才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你的团队将会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价值的集合。这一阶段解决的是做什么和需要谁的问题。
建立起团队,接下来就要让所有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为此就需要着手于目标、结构、权力方面的时期,这一阶段解决的是听谁的和怎么去做的问题。一旦团队开始运作,朝着目标前进,就需要激励成员,确保组织效能,这一阶段解决的是怎样进行控制、怎样评价和回告贡献者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组织就会陷入混乱,管理就无从谈起。
(四)重视执行,强化自我管理
创业青年创立一个组织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管理者和领导者。一些创业青年在创业以前为别人打工”,自己当起老板来却颐指气使地指挥下属。殊不知做一名合格的领导者,自我管理最重要,而做好自我管理就要重视执行。
在执行领域,所有的组织都应该强调基于有线解决的责任。“有限解决”就是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局限,导致问题无法全部消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是可以基于自己能掌握的资源,解决一部分,控制住蔓延的趋势和不好的影响。作为创业青年,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有些是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下无法根除的,因此,学会有限解决问题是有效执行的利刃。
创业青年做好自我管理,还要抵制诱惑。虚荣和短视让一些创业青年把企业摊子铺得很大,导致运营成本高昂。战略首先就是确定不做什么,其次才决定做什么。收缩战线,特别是在进攻顺利、全面开花的时候收缩战线,过过紧日子,这是每个创业青年必须认识到的。
下属可以选择公司,但老板不能选择自己。企业创始人的能力上限往往是公司发展的“天花板”。如何超越自己的能力上限,推动公司的发展,这是每个公司的创始人都要面临的挑战。出路有两个:一个是提升自己,一个是借助外力。提升自己是必须的,也是长期的,让自己和企业共同成长,这是一个永远充满朝气的选择。同时,通过别人完成任务,这本来就是管理的精髓所在。可以外包,可以内选,可以空降,反正是要找到能人,把企业的管理全部或部分交给他来做。领导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调动比自己强的人为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