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正文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教学与研究》(京)2010年7期第15~21页 赵家祥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内在结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社会理想等方面阐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说明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赵家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列在首位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五个方面阐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科学界定,不仅指明了谁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而且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谓,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就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和观点受到严重歪曲,马克思多次针对这种歪曲指出:“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P691、695)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于1886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作了说明:“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此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1](p242)
    根据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作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所以他们的学说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是恰当的。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有:他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深刻洞见,他对马克思《资本论》的通俗介绍以及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遗稿,他在《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全面系统的论述,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唯物史观的系统发挥,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包括人类原始史在内的整个人类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论述,他在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探索,他晚年在一些书信以及为马克思和他自己以前的著作写的一些序言和导言中对他们以前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的局限性的反思等。此外,恩格斯还对军事与战争、文学艺术有很多精辟的论述。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把恩格斯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对立起来,认为恩格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种看法是根本不符合实际的。在我看来,不仅没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假如没有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也“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没有马克思,当然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假如没有恩格斯与马克思合作,马克思主义也不会如此辉煌。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他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它的发源地开始,不断流淌,永不终止。在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跨越时空的局限,具有如此普遍而持久的生命力。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的理论排除在马克思主义之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枯竭了。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谱系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的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理论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称谓,如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等,名目极其繁多。我们并不否认,这些“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其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一些可供马克思主义借鉴的合理思想,有的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溢美之词或闪光思想,但是,它们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有根本区别,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不能把这些“主义”列入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这就和现代世界上许多国家自称为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相差甚远,所以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一样。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应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这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研究得较为充分,但却忽视了对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就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简要地谈些看法。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仅提出了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实行变革的必要性,而且提供了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可能性。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暴露以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地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创造了条件;同时,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使得从理论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发现剩余价值理论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不能解决的理论课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剖析为基础,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内的统一整体。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三者是同一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所以它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各自孤立的单独发生作用的,而是综合的、相互交织的。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而且也与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欧文、圣西门、傅立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同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而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改造,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规定了目标和方向。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仅仅来源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是与他们批判地改造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分不开的。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而且也只能产生在古典哲学还生气勃勃地保存着自觉的辩证法传统的国家,即在德国。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德国资产阶级的学究们已经把关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及其创立的辩证法的记忆淹没在一种无聊的折中主义的泥沼里,这甚至使我们不得不援引现代自然科学来证明辩证法在现实中已得到证实,而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却以我们不仅继承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正如前面所说,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理论一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蜕变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同样,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必然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而跌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怀抱;如果无视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无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特别是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重新沦为繁琐的、脱离实际生活的经院哲学。把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它的整体割裂开来,都会丧失自己原有的性质,并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曲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不少内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阶级和国家、革命和改革、分工和物质利益、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等等,是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研究的,很难泾渭分明地把它们硬性划归某一个学科,区别只在于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同。
    第四,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多都是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使有些专门的哲学著作或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其中不少问题也是与其他两个学科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论述的。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一部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融为一体的著作。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的几部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不仅综合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阐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问题。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同时也是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资本论》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分析为主题,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在一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最深刻、最全面的论证,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一部著作。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编,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又处处体现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马克思主义在资产阶级著作中的反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卡尔·马克思》、《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一批著作,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著作。即使像《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这样专门的哲学著作,也涉及了很多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
    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典范,并且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和策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至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更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又是以把这个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内在结合起来为特点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2](P8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P112)不仅辩证法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而且整个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也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把旧事物、旧制度看成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一切维护腐朽的社会制度、为腐朽的社会制度辩护的理论。它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考察资本主义制度,既看到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在一定时期内的进步性,又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揭露其不合理性,无情地抨击它的罪恶和弊端,说明它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指明它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因为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贪污腐败、制假贩假、道德堕落等丑恶的社会现象,需要经过批判加以清除;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需要通过改革不断进行自我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适用于每个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自觉的自我批判意识,他们总是不断反思自己理论的不足,不断克服自己理论的历史局限性,把自己的理论不断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它丝毫不隐瞒和回避自己的阶级本质,不以“超阶级”的幌子标榜自己是“全人类”利益的代表,而是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它坚决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理论观点,自觉捍卫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彻底推翻一切剥削制度、消灭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争取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己任。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4](P15)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工人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5](P776-777)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界定,就鲜明地体现了它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又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于一身,是因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工人阶级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工人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科学地认识世界。只有科学地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找到自身解放的道路,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是其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学说的过程中,针对那些只在纯粹思想的范围内批判资本主义却不进行推翻资本主义的实践活动的唯心主义理论家们的错误观点时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P152)又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P75)
    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下面对此作些扼要说明。
    第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是说,不是任何新的提法、新的论断、新的举措、新的形式,都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才是与时俱进。首先,与时俱进要求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其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再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进取精神,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理论上不断开拓新领域,扩展新视野,做出新的概括,才能引导、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第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人类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第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对党和国家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不可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状,更无法预见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当然也就无法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他们不断与时俱进地推进自己的理论,包括修正自己理论中某些不合时宜的观点和内容。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当他们发现原始的无阶级社会以后,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把这个观点表达为“(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P252)稍后又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把这个观点表述为“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P257)再如,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把资本主义寿命估计过短,在1848年欧洲大陆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期,他们认为经过一次突然袭击就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恩格斯晚年在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公开承认他们当时的看法“错了”,是一种“迷雾”,是“一个幻想”,是“不对的”,是“没有什么成果的”,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理论都有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也不例外,问题在于能不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克服这种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敢于对黑暗的现实和各种错误理论进行无情的批判,还在于他们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不断克服自己理论的局限性,与时俱进地为自己的理论开辟新境界,使自己的理论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简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对从事某项工作后达到何种绩效的向往和追求。道德理想是人们对做人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社会风貌的期望和追求。以上四种理想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而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又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就我国人民的社会理想而言,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理想、最高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对于共产主人最高理想来说,就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南的,它们的实现都离不开工人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就是说它们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和同一种政治立场。但是,共同理想是在共产主义理想大目标指导下的社会发展现阶段中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许多不尽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奋斗目标,这些特定的奋斗目标又都是为共产主义这个总目标服务的。为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具体表现。事实上,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就是说,最高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共同理想的实现所创造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没有各个阶段上特定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而奋斗。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不仅以过去和现在指导未来,而且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也指导现在、影响现在。未来是指那些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尚未发生和尚不存在的社会现象,从时间上看,它是人类认识的一种顺时间方向的运动过程,它力求使思想的运动超越当下的时空界限,走在社会实际的客观过程前面,在观念中构想未来的可能状态。人们之所以要关注过去、向往未来和构想未来,是因为现在不仅孕育着未来,而且主要还在于,人们对未来的构想和追求,能对现在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人们总是根据对现在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预见未来,又根据对未来的预见和追求设计现实、指导现实。
    过去、现在、未来这时间的三个向度的关系,展示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奋斗的目标,它一经确立,就会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特别是在人生处在重要选择的关键时刻,理想就像大海中的灯塔一样,给人们指明了前进的航向。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比现在更美好,人们为了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势必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为此就需要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奋斗。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物质生活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固然重要,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同样不可缺少,而理想便是精神生活的支柱。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持,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说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下面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未完待续)

 

 

Tags: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