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随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日益加强,西方经济学家开始将民主概念引入经济领域,并以社会立法的形式积极推行,以实现从政治民主到经济民主的跨越。此后,一些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其做了进一步发展,试图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构筑资本主义改良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建立一种有别于苏俄社会主义和传统资本主义的新的价值观和社会经济组织模式。[1]在我国,经济民主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一度是批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有关我国经济民主的论断不断遭到质疑。究竟什么是经济民主?
一、经济民主的兴起 马克思说:“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经济民主的产生也是如此。在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时政治上的民主与经济上的独裁形成鲜明的对照:等级森严的控制制度和政治独裁在欧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在企业中却被认为理所当然——民主在工厂门前停住了脚步。由于经济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严重,反抗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浪潮风起云涌。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整个欧洲为之震动。恩格斯明确提出:“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3]同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如德国的社会民主党运动、法国的工团社会主义等,纷纷发出实现经济平等的呼吁。这一时期,以德国的施塔穆勒、布伦坦诺等为代表的新历史学派明确提出国家福利思想,因其主张工人福利和社会改良,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之后,经济改良主义和各种机会主义成为欧洲社会的主流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民主理论的发展。
经济民主来源于西方传统的工业民主思想,李普塞特在《民主百科全书》中将之界定为“民主理论在工人生活中的运用”。[4]19世纪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业民主思想在欧洲广为流行。1928年,纳夫塔利在《经济民主》中提出,工业民主是不同于并补充政治民主的一种新的经济结构,它不实行经济上的极权。二战以后,西方普遍认为,历史发展到现在,政治民主多少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今后主要的奋斗目标是经济民主。[5]之后,各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民主化运动,如工人参与管理、劳资协商、共同决策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再次掀起经济民主化热潮,其原因与各国经济民主实践的新进展有关,也是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缺陷进行理论反思的结果。但总体来说,西方国家所谓经济民主只是对资本主义的改良,生产关系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经济民主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认为,民主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在我们现代的社会条件下“正日益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6]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了”,因此,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7]他认为,股份公司的成立,使得资本取得了与私人资本对立的社会资本的形式,这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实行扬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以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会自行扬弃的矛盾,那显然只是作为一个过渡点,以便进入到一个新的生产形式中去”。[8]其理论实质是,通过实行包含着经济民主因素的股份公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量变,为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积累了条件。资产阶级保守主义经济学家反对“经济民主”概念,认为民主应该被严格限制在政治范围内,将之扩展到其他领域是错误的,经济民主不仅破坏自由市场和自发秩序,而且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最终踏上“通向奴役之路”。[9]尽管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民主在19世纪后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立法上的成功,为其社会实践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二、经济民主的内涵 乔·萨托利说:“经济民主至今仍是一个内容过于含混的名称。在一个极端,它仅仅是指某种政策,某种由政治民主在其结构内并通过各种程序而实施的政策。在另一极端,经济民主据设想是要消灭和代替政治民主,成了一个放浪形骸的概念。”[10]那么,经济民主究竟有没有确定的内涵?
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经济民主意味着经济自由,即市场主体在不侵害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享有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在经济法领域,经济民主是作为经济垄断或经济专制的对立物存在的,其基本含义是:在充分尊重经济自由的基础上,通过公众平等参与、多数决定、保护少数的机制,在共同体内实现财富、机会、权利的均衡。[11]尽管这种经济民主为工人阶级保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了渠道,其实质仍然是资本所有者享有法律保护的占有剩余价值的自由。马克思认为,一旦实现劳动对资本的控制和支配,劳工民主将得到极大的弘扬,劳动者的平等和自由也将最终实现。他说:“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12]可见,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民主必须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条件。
其次,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一样,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其实质在于给经济主体以更多的自由和尽可能的经济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平等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列宁说,资产阶级共和国和现代的平等是谎言,“因为只要剥削存在,就不会有平等”[13],所以“要争取的平等就是消灭阶级”,“消灭工农之间的阶级差别”,这正是我们的目的。[14]经济平等也不是要取消差别,实行“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在《共产党宣言》和《反杜林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批评过“平均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毛泽东也旗帜鲜明地提出:“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靠不住的,我们必须批判这种思想。”[15]可见,经济平等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其目标是重新分配财富并使经济机会与条件平等化,或者是劳动者对企业实行平等控制。
经济民主的第三个内涵是“劳动雇佣资本”,企业控制权、经济剩余索取权和生产、分配决策权的基础是劳动而不是资本。这一理念最早出现在德国,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是占有劳动的物的条件的阶级”,“即使在他们劳动的场合,他们也不是作为劳动者,而是作为所有者从事劳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作为所有者从事劳动,已经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条件本身以赤裸裸的形式与劳动相对立”,[16]因此“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17]不仅如此,“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财产的政治经济学还取得了一个更大的胜利”,这就是“合作工厂”。在马克思看来,合作工厂切断了资本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的联系,是“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那是不算过分的”。[18]
经济民主的第四个内涵是经济分享,它意味着每个国民都有权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其理论基础是,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只是一种生产要素,并非分配企业净剩余的依据;在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中,经济民主不是要废除资本,也不是要剥夺资本所有权,而是斩断资本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和与此有关的生产、分配决策权之间的联系,其目的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19]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按劳分配的劳,仅指一般劳动,不包括资本,经济分享主要是通过按劳分配来实现。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剥夺资本收益的举措,认为它“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20]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他明确提出:“为了避免使合作社蜕化为通常的资产阶级的股份公司,所有从业的工人,不管他们是不是股东,应该一律平等地分享收益。”[21]因此,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经济中,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属于成本的范畴。经济民主所包含的经济分享是平等的劳动者的经济权利。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