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物流与贸易 >> 正文

现代服务业供应链整合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科学发展》 2012年第2期 黄丙志 参加讨论

实际上,信息技术不仅是供应链整合和全球采购的一项技术,而且由此诞生了大批电子商务公司,并直接领导和影响了全球性的供应链整合。在这里,我们把电子商务公司与生产服务性、消费服务性企业并列,因为它是一种综合服务性核心企业,既有消费服务类,也有生产服务类。把电子商务公司单独列出,还因为其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当然,很多消费性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甚至包括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开始重视发展电子商务。
    在现代经济中,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广泛介入人们日常的生活消费行为,同时也广泛影响着企业生产与销售活动,大大改变了产品与资源的配置机制,提高了社会运行和企业运营的效率。偏重消费服务类的电子商务公司,如当当网、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等。偏重生产服务类的电子商务公司,如京东网、新蛋网等等。像搜狐公司、新浪公司、网易公司、百度公司、谷歌公司也大多同时兼备着强大的电子商务功能。目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正发生着飞速的变化,网络虚拟企业开始收购实体企业成为产业组织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趋势。2011年8月16日,谷歌公司兼并摩托罗拉公司移动业务就是这一趋势的代表性事件。一些电子商务公司也都在进行或者酝酿收购实体生产厂家,或者贴牌生产、推出自有品牌商品,这些行动都将对供应链集成与整合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上海服务业供应链整合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供应链整合发展的状况与存在问题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产业供应链整合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我们选取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等几个涉及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关键行业来分别考察。
    1.商贸服务业。上海市消费性服务领域的商贸业(尤其是大型超市)在供应链整合发展中外资企业占据绝对领导地位,自有核心企业缺乏供应链整合能力。
    2009年,上海商业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538项,占全市利用外资合同项目总数的49.8%;全年商业引进外资合同金额25.78亿美元,占全市引进外资合同金额的19.4%。商业利用外资合同项目数占比近半壁江山。由此可见,外资是非常看好上海商贸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说明,国营或民营商贸企业发展缓慢不是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原因在于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在上海商贸业的各项业绩中,外资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上海市国营或民营商贸业企业发展都遭遇瓶颈。上海倾全力支持打造的百联集团,其先后兼并众多连锁商贸企业,社会零售总额居于第一位置,但是其发展速度与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仅从拥有自有品牌商品的占比上就可以说,百联集团在产业供应链整合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憾,整体综合竞争力还相对较弱。
    上海的生活或消费资料行业中有一些传统老字号的品牌企业,它们主要依赖其传统老字号的品牌认知度或者核心秘方技术,在市场上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供应链整合潜力和比较强的市场影响力。但是,这类企业缺乏现实的整合能力,如何把现有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对很多传统老字号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总体上来说,上海传统老字号品牌企业大都仍然处于传统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阶段,还没有真正走上提供供应链集成与整合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的道路。像杏花楼、冠生园等传统老字号的品牌企业,有的在供应链整合发展中刚刚起步,有的开始认识到当前实施供应链整合发展的意义,有的还仅靠抱着传统老字号生存而没有任何创新动作。目前,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市场上的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这对于餐饮、食品、医药、保健产品等消费服务行业更是如此。这些企业可以抓住机遇争取政府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在加大规模生产、提升产品质量中强化自身传统老字号品牌的优势,同时更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渠道,积极谋求供应链集成与整合服务,实现在产业供应链上企业的共同发展。
    2.金融服务业。上海市生产性服务领域的金融服务业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起色,但是目前金融服务业中核心企业的产业供应链整合能力还比较弱。
    “2011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现状、趋势及发展能力的全面测度和客观评价,从市场、机构、人才、创新、国际化和生态环境六个纬度对上海金融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①“十一五”期间,上海金融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以2006年为基期1000点,2010年指数达2238点,增幅达124%,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2%,是全国GDP平均增速的1.4倍,是上海GDP平均增速的1.8倍。②在金融市场方面,货币、外汇、基金、黄金市场保持高速发展,分项指数年均增速均超过50%。从2010年景气度看,货币、外汇、黄金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股票、期货、基金市场增速显著放缓,基金市场甚至出现负增长。③从机构发展角度看,上海金融机构数量稳步增长,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但增速不高,年均增速仅为17%。同时,机构业务规模、营业收入等绝对实力虽然增长较快,但其占全国同类机构的比例所体现出的相对实力呈下降趋势。④2006-2010年上海金融人才数量增长缓慢。金融人才聚集水平较低,以2006年为基期1000点,2010年分项指数仅为1002点,发展缓慢;人才质量水平虽然相对较高,达到2010年的1270点,但结构性紧缺现象仍然存在。从2010年景气度看,金融人才指数整体增长乏力,较上一年同期仅增长1.1%。
    尽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速度很快,但是总体上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根本原因在于微观层面上的核心企业缺乏供应链集成与整合能力,区位上一定的金融服务产业集聚并不代表集聚效应的强大。只有金融服务业中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集成与整合获得实质性发展,才有集聚效应的渗透与辐射,才能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3.物流服务业。近年来,上海市物流服务业发展也有了明显的起色,但是其中核心企业的产业供应链整合能力仍比较弱。
    上海物流服务业发展状况如下:①物流业逐步呈现结构性调整。近年来,在上海物流业的发展中,现代物流服务稳定增长,但传统物流服务仍具有很大市场;物流服务功能单一性问题仍比较突出,物流服务功能综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②物流园区功能明显增强。从保税功能看,经国务院批准,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和浦东空港综合保税区先后设立,这标志着上海海陆空港重点物流园区实现了保税物流功能的全覆盖。从中转功能看,外高桥物流园区跨国配送和国际采购业务取得新突破,区内国际中转货值比重已达35%。从产业联动看,洋山保税港区已启动建设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物流中心,积极探索制造、贸易与物流联动发展。外高桥物流中心也基本形成了汽车、钟表、医药、酒类等10个行业的进出口基地和物流运营中心。③物流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前面已分析过,从传统制造业的强势企业中衍生或分离出来的专业物流公司发展喜人。此外,电子商务公司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在物流行业中开始崛起。例如,上海吉电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外部网络平台,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客户提供订单管理和VMI备货服务,减少了三菱电梯公司的库存和运作成本。④物流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从已建成的项目看,外高桥粮食物流中心建成了拥有中转、加工、储存等一体化服务能力的物流设施,成为国内粮食物流布局的重要节点。从立项的项目看,西郊农产品交易中心将立足于贸易与物流联动发展,提高农产品流通能力。亿通国际拓展“大通关”平台功能,建设工商领域供应链外部协同公共服务平台,联通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环节。⑤物流业财政支持政策力度大。国家国债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引导资金,以及上海服务业引导资金、技术进步和信息化专项资金,聚焦重点支持物流园区、现代化物流设施、城市公交货运、物联网技术应用等几十个项目,其中上海服务业引导资金总额的14%用于支持物流业发展。
    从供应链集成与整合能力角度来分析,在政府大力度的财税支持政策激励下,上海市物流服务业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绩,物流业与制造业结合而形成的供应链有了明显的进步,这类供应链的未来增长趋势更是值得期待。但是,总体上而言,上海市物流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根本上需要加强微观层面上的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集成与整合方面的能力塑造。其中一个核心工作,就是要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物流的专业化发展,鼓励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流程,扩大物流外包需求;重点发展为制造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分拨配送、再制造回收物流等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继续推动“制造业物流专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建设,用先进典型案例,引导制造业与物流业应对金融危机,立足产业链合作,寻求共同发展。
    除了商贸、金融、物流服务业之外,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在供应链整合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方面,上海市信息产业硬件设施与基础较好,但是网络建设仍不能满足国际贸易中心的需要,落后于其他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软件方面比较差,电子商务领域缺乏有实力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强的公司,信息产业服务于国民经济供应链整合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出版的《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现状和展望》中指出,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是衡量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后5年,上海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此外,观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产业供应链整合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还可以从供应链整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衡量。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在功能性上主要表现为高端服务流的“中心节点”,进一步说就是跨国公司对核心资源全球性综合配置(管理与控制)的“中心节点”或“超级集聚点”。从跨国公司视角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在功能上的表现,可以其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和行业分布等作为反映高端服务业贸易发展质量的指标。近20年来,纽约、伦敦、东京等少数世界级城市依靠其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等级的生产服务业网络和高效率的指挥系统而成为众多大型跨国公司总部云集之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经营和战略策划中心。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日益成为全球生产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是高端服务流的全球性“超级集聚”中心,它具备了一定的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的功能。目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聚集了5000多家贸易公司和123家跨国公司营运中心,应该说具备了一定的功能性“节点”特征,但是其内涵层次与内外贸服务一体化辐射功能方面离“国际”“中心”节点的差距还很远。总体上,从供应链整合能力与贸易发展视角看,发达国家城市提供产业价值链中的高端服务和制造。,以研发业务为核心,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控制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形成了高级专业性服务贸易中心,纽约、伦敦等国际贸易中心在此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上海等发展中国家城市的贸易,基本属于低附加值的初级和中级制造类货物贸易中心,向高级专业性服务贸易中心转型还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其全球性供应链整合能力很差,处于弱势地位。
    (二)上海市现代服务业供应链整合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上海市对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布局不可谓不高,很早就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等四个中心的建设目标,在金融业、航运物流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做出了精心设计与宏伟规划。从目前发展的局面来看,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国际贸易中心也已经破题。
    实事求是地说,上海市在现代服务业集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比较突出的成绩。从产业分布和占比上来说,上海业已形成的现代服务集群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物流业、商贸业和信息产业,这些行业已成为上海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50%。从规划发展的产业集群数量来说,目前市内规划和已起步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很多。从空间分布来说,黄浦江西部从北到南主要有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虹桥商务区、徐家汇文化综合商务区等,浦东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外高桥保税区商贸物流集群、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张江创意产业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等。
    但是,总体上而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仍然不强,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缺乏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所带来的全球性综合资源控制与调配、高端贸易集聚和巨额的贸易量支撑。如果按照上海市确立的“功能性机构一核心企业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一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来查找薄弱环节,我们发现根本缘由集中在“核心企业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两个衔接之处,即微观层次上服务业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集成与整合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长足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需要实现相互促进,如果没有供应链特征,集群内企业会因此产生同质化、无差异化产品的倾向,最终的结果是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如果只具有供应链特征而没有网络特点,该组织会因只有合作而无竞争而沦为低效率的组织。集群式供应链可以说是一种兼具两者优势的集合。上海市在集群式供应链发展方面,由生产性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集群式供应链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而由于服务业核心企业的缺乏及其弱势的供应链整合能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直接主导的集群式供应链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服务业集群明显缺乏供应链特征,发展与升级缓慢,进而影响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进程。
    具体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政府只对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没有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完善的服务业集群发展政策,还没从根本上做到积极有效的适时调控。目前,上海市已认识到服务业集群化的重要意义,政府应积极发挥政府在服务业集群发展与升级中的主导作用。②各服务业集群之间特色区分不明显,出现了同城集群之间资源或客户方面的竞争。对上海来说,政府应引导、规划好集群之间的差异化定位,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区位、规模、服务种类等方面,以避免同城集群之间的不良竞争,使各集群各自具有发展方向明确的主导产业。③很多现代服务业集群内缺乏供应链特征,集群内企业产品的同质化倾向明显,核心服务企业的缺乏及其弱势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无法在集群内外梳理好上下游企业关系,投入和需求等因素制约着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导致许多集群发展与升级缓慢。
    四、上海增强服务业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对策建议
    《上海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服务贸易具有附加值高、贸易摩擦少、解决就业多、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上海服务贸易发展要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打响“上海服务”的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贸易企业,使上海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节点城市。供应链整合有利于促进服务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进而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和城市竞争力,因此,加快推进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供应链整合、增强服务业全球性供应链整合能力,是当前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和政府政策攻坚的重要方向。
    (一)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升服务业全球性供应链整合能力,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从载体角度而言,跨国公司是增强服务业供应链整合能力、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和中坚力量,吸引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的跨国公司、创建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是汇集总部经济、推动服务业全球性供应链整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1.吸引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的跨国公司是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步骤。跨国公司是带动国际贸易的重要载体,世界贸易的40%是在跨国公司内部完成的。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必须要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及其总部,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依托其中的核心企业,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进入,推进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要加强对欧美国家先进产业首次转移的承接力度,不断扩大与港、澳、台合作与交流,继续做好日、韩等国的招商引资工作。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优化上海贸易投资环境,为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云集上海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发展环境,鼓励跨国公司开展内部贸易。同时,要注意强化为跨国公司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比如依托投资促进平台,实现各信息资源系统的对接和统一,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外经贸信息中心,为外商提供上海投资环境分析、产业发展情况等咨询服务。

Tags:现代服务业供应链整合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