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城市发展规律的三个角度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怎样提炼和认识城市发展规律?我认为有三个角度:
一是从理论上来推理。美国著名规划学家路易斯·芒福德在他百科全书式的名著《城市发展史》中写道,人类的城市梦进行了五千多年,只要人类存在,都有城市梦。这些梦都是从乌托邦开始的。人们探究城市发展规律首先是根据理论、理想目标推演的,这种推演方法的好处是向前看觉得目标很清楚、很鼓舞人心,但坏处是容易导致人们进入乌托邦式的迷茫,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众多悲剧之一。
二是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对我国有非常重要启示作用的第一次城市化浪潮是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发动的,第二次城市化浪潮是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掀起的,第三次是拉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浪潮。这三次城市化浪潮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而且都有相应的城市病,这些病怎么去治疗,有的治错了,有的治对了,都写成文献巨牍,这些经验教训是我们提炼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规律的宝贵遗产。
三是从问题导向归纳。实用主义的“问题导向法”是城市工作者的偏爱,20世纪形成的两个里程碑式的宪章非常典型,一个是雅典宪章,1933年由法国建筑师勒·科比西耶率领规划师针对第一次城市化浪潮出现的城市病,主要是工业污染、人口寿命缩短、非常严重的霍乱症、城市卫生条件非常差、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等病症开出的一系列的药方,比如设立明确的城市分区,功能区的划分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到了1977年,国际建协又在秘鲁利马提出了马丘比丘宪章。宪章开头就写明:从文化上来讲,人类的文明不只一种,不仅有从古希腊传承下来的西方文明,还有其他的文明,马丘比丘就是印加帝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城市。在这部宪章中回顾了1933年以来规划师们开出的药方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冲突,提出了城市是流动性的空间,这种流动性空间不能被汽车和功能分区所区隔,这一点我认为对我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认识城市规律应该从理论推演、历史归纳和问题导向三个方面进行提炼。
重视能源与城市的关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江亿
现在能源问题,包括碳排放、雾霾都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这些都和城市建设、城镇化关系特别大。这样就衍生出一个问题,到底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要变成什么样?
首先,城镇化和能源的关系特别大,尤其是城市的建筑运行用能和客运交通用能这两个数加起来,在美国占总能源消耗的65%,而在中国占总能源消耗的35%。中国能源大部分是用于工业生产,而美国大部分都用在城市,围绕人的消费。再看人均值,中国人均建筑用能和客运交通用能是美国人均值的1/7,是西欧的1/3.5到1/4,中国城镇看似已经充分发展起来了,但和欧洲、美国、日本相比,是在能源消耗人均消费量很低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国城镇化的一个主要特色。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状况能否维持下去。是该维持下去,还是随着经济上涨和生活水平提高也走上去?中国的人均建筑用能和客运交通用能如果达到美国的水平,这两项需要的能源将是目前中国总能源的1.7倍,中国不可能在那么高的能源消耗状况下运行。
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现在的强度,不出现西方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过的建筑用能消耗和交通能源消耗的巨大上涨?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建筑形式上,包括公共设施和住宅小区的建设模式,时时刻刻都要想着提倡绿色节能的理念,要考虑到中国正在走绿色低碳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现在城市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首先,建筑规模要控制。现在中国建筑总规模560亿平方米,再加上110亿平方米正在施工的工程,总共是670亿平方米,很快达到700亿平方米,这意味着将达到人均50平方米,人均量已经超过了日本,日本的人均量才40多平方米,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在我们的土地资源和能源环境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均拥有房屋面积达到亚洲第一,这和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念都是相左的。我们要考虑清楚,到底什么是小康,那时候该是什么样的生活模式,整个城市是什么模式。我认为,必须要控制建筑总量,尽快实施物业税,建筑能耗要尽快实行总量控制,尽快实现建筑用能的梯级价格制,交通方面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再就是文化、宣传、教育方面,给大众灌输绿色、低碳、节约的东西,形成生态文明的文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