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08年由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一时间受到了各国经济学界的尖锐批评。对此,德国现任财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在他的新著《未来必须节制:我们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中也毫不讳言:“我们必须对失误与偏差寻根究底,去思索这场危机如何演变成一次制度性的威胁。我们必须清楚,并没有也不可能存在着什么最终的正确方案。”但他坚持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我们可以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内做出必要的校正。“这是适宜且最佳的道路,借此可以确保自由、富裕与安全。”
书中的多处论述,诸如经济与社会安全的基石、利己与利他、民间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力量、文化的多样性与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等,角度广博精准,分析深入浅出,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列举实例,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进步后,倒退随即而来” 在朔伊布勒看来,从国民经济学角度出发对这场危机的诸多解释,如美联储长期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房地产市场掉以轻心的过热(受社会与融合政策的驱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取消证券商债务上限的灾难性决定;再融资以及遍及全球的超大规模抵押;还有证券化加上一直将手伸进德国居民存单里的所谓创新所造成的信贷风险等等,乍听起来颇为可信,且有理,但都过于浅薄。他认为,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危机是自由市场经济中的人由利己的状态升级到了贪婪造成的。不错,利己是自由市场发展的驱动力,但贪婪将平衡的发展趋势打破。
“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危险的无度行为,正是这样的行为导致了这场危机,进而从总体上威胁到我们的自由经济体制。”朔伊布勒的分析逻辑是,人类历史上不可能存在无穷尽、不间断的直线上升式发展。在成功与进步之后,倒退随即而来。但这丝毫都不能说明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失灵。否则,过去的数十年何以会运转良好并创造出繁荣?问题还是在于人的本性。
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之后,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曾敦促适度与节制,却遭到了一番嘲笑,因为人们不愿意相信苦日子会重新再来。上世纪70年代初爆发的石油危机让许多人幡然醒悟,而这样的悲剧,在2008年再度上演。不仅如此,朔伊布勒还觉察到:这很可能只是信息时代的第一次金融大危机,人们错误地以为金融信息和金融产品可以无极限地衍生和发展,以为复杂到无人能理解的金融衍生品,就能掩盖其相比抵押贷款式的传统金融方式的虚弱。
“利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我们有着很好的理由,可以将之塑造成一种经济制度抑或社会制度的基石。人们只要能够因其行为获取相应的成果,他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倍增,同时内心的满足感也会更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利己一旦过度,便是贪婪,这就十分危险:贪欲会损害乃至摧毁一个合理的制度。”从挖掘人性的贪欲与无度入手,进而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呼吁节制与适度,应该说,朔伊布勒抓住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