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入和产出、宏观和微观、供给和需求等角度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出现积极变化,发展效率开始改善,发展动力正在转换。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质量变革仍有差距、效率变革仍存短板、动力变革仍缺后劲。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围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要素投入和产品服务质量同步提高、宏观和微观效率同步改善、供给侧动力和需求侧动力同步转换。 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阶段转换亟待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广义看,经济发展质量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和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狭义看,指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需要的程度。从更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而投入高质量生产要素则是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的基础,因此可以从投入和产出角度考察经济发展质量。
经济发展效率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一定时期内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等条件下、有效使用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评价,是资源配置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从结果看,经济发展效率包括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宏观效率集中体现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关键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可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来表示。微观效率则指行业和企业的经营效率,如行业(企业)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
经济发展动力包含需求侧动力和供给侧动力。短期动力主要来自需求侧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中长期动力取决于供给侧,既来自中观层面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也来自要素层面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来自技术创新、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等。
综上分析,可以从投入与产出、宏观与微观、长期与短期等角度,建立综合反映要素质量与产品和服务质量,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需求侧动力与供给侧动力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三个方面,研究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的重大趋势性变化、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基于经济发展出现的趋势性变化而作出的重大判断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质量出现积极变化、发展效率开始改善和发展动力正在转换等趋势性变化。
(一)发展质量出现积极变化 从投入端看,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科技成果等关键要素质量加快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加速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4年提高到2015年的10.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快速扩大。2016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人数分别是本世纪初的7.4倍和9.6倍;近十年留学回国人数增加十余倍,预计2017年将达到60万人,比2012年翻一番。
科技成果质量有所提高。根据OECD的统计,2010年我国三方同族专利数量全球占比仅为2.73%,2016年升至接近6%,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质量明显提高。截至2017年10月,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稳居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数升至世界第二位。
物质资本质量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交通设施尤为突出。截至2016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是本世纪初的1.8倍;高铁营业里程达2.2万公里,是2008年的34.2倍,居世界之首;高速公路营业里程达13.1万公里,是本世纪初的8倍;内河航道增加到12.7万公里,是2000年的1.1倍。
能源资源质量加快提高。优质清洁能源加快开发利用。2016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例达35%,较2012年提高7.4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62%,较2012年下降6.5个百分点;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11年的峰值91.6%降低到86.7%。
从产出端看,产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突出表现在制造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大幅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76.28升至2015年的83.51。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从2009年的86.96%上升至2015年的95.45%。与此同时,产品和服务绿色化获得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产品使用绿色设计技术。
(二)发展效率开始改善 主要体现在宏观效率明显改善。首先,劳动生产率加快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1.52万元/人提高到2016年的9.59万元/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提高幅度明显加快。2012—2016年年均提高0.64万元/人,大于2000—2011年年均0.46万元/人的提高幅度。
其次,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从2000—2011年的3.5%下降到2012-2016年的2.7%,但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却从33%上升到37.7%。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