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如何认识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http://www.newdu.com 2018/3/6 中国经济时报 郭春丽 王… 参加讨论

    (三)动力变革仍缺后劲
    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消费潜力仍未得到全面释放。2016年消费率虽回升至53.6%,但仍比高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78%)低24.4个百分点,比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66.1%)低12.5个百分点,比全球平均消费率(75.1%)低21.5个百分点。受消费能力、消费环境及消费供给等的制约,消费潜力未能全面释放,同时存在着不合理消费、奢侈浪费型消费带来的发展质量不高问题。投资需求增长乏力。受多重因素影响,民间投资增长乏力,近两年一直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速。基础设施投资在地方政府去杠杆和规范融资平台双重压力下,筹资能力受限,难以持续高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严调控下面临下行压力,增速放缓。在去产能和市场需求未明显改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短期内难以摆脱低增长困境。对外贸易大而不强问题较突出。主要是外贸创新能力较弱、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挥好外需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
    供给支撑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不高,制造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特别在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前堵后追”的压力下,制造业加快提质升级的要求更显迫切。服务业总体发展质量仍不高,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与工业发展的匹配度有待提高,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还不高,基础仍需进一步夯实。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一)投入和产出同步,推动质量变革
    着力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素质型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高等教育普惠化、普遍化、普及化发展,职业教育多元化、高质化发展,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培养和凝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持续积累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基础支撑体系质量。推动科技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和人文含量。推动工业制成品完善行业标准,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健全质量法制体系,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计量校准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完善覆盖全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加快完善服务业发展标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二)宏观和微观并重,推动效率变革
    着力补短板,持续改善宏观效率。一是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资本积累水平和质量、增加劳均资本及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为重点,促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二是促进资本产出率提高。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由重数量、轻质量和效益向重结构、质量和效益转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好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增量资本产出率。三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以破除垄断、健全产权制度、完善政府体制、扩大开放领域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改革开放,持续释放制度红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面向国内外、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式协同创新,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质量升级,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创造良好环境,推进企业经营效率提高。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落实保护产权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三)供给和需求并举,推动动力变革
    按照长短期结合、供需双侧发力的思路,加快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引导新旧动力有效接续,努力推动动力变革。
    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供给支撑力。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瞄准国际标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围绕研发设计、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检验检测、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满足需求。
    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力。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潜能全面释放。加快构建绿色消费发展模式,以增强消费发展可持续性为重点提高消费发展质量。完善激发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放宽准入、提升服务、改善环境、强化监管,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提高投资可持续性。优化贸易结构和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货物贸易优化升级,促进服务贸易其创新发展,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
    持续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依靠一般要素转向依靠高质量要素,由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创新和效率提升,摆脱对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转到更多依靠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的轨道上。
    (四)尽快建立衡量测度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尽快建立能够反映(要素)投入和产出质量提高、宏观和微观效率、长期和短期动力转换的指标体系,更好引导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尤其要尽快统一和明确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把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高作为未来相关规划的主要预期指标。加快完善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相适应的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上一页  [1] [2] [3] 

Tags:如何认识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