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葛新权:建立高校教师宽容和谐的评价体系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中国社会科学网 葛新权 参加讨论

    4、教学学术与科研评价
    在对教师评价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并且,在教学评价中基本缺失对教学学术认识与评价。随着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教学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教学学术评价日显重要。
    199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L.Boyer)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中针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不重视本科阶段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的学术体制以及“不发表、就解聘”的教师评价与奖励机制,建议扩展学术内涵,首次把学术划分为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进一步,他认为“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可见,博耶赋予教学的学术身份,将教学提升到和科研同等地位。
    引入了教学学术,教学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互动、互换(角色)、能动的讲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备课、预习、讲授、倾听、思考、质疑、提问、解答、辩论、认同”往复循环,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上都得到进步。特别地,如研讨课上,某学生提出一个论点,摆出许多论据,教师就引导同学们拼命提问,千方百计对这个论点“证伪”,让该学生不断修正他的“假说”边界,使论点接近精确。用知识管理观点来说,这是一个知识挤榨(squeeze)过程。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又成就教师。
    虽然我国在教学学术研究起步晚,但一代宗师陈岱孙先生一生践行着教学学术活动,他生前常说一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他无私地把全部心血、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课堂和讲义上,一堂课的讲义,他甚至花上一生的时间不断完善。因此他讲课能精确到每个字的时间,把专深学科讲到通透圆润的地步。陈岱孙先生一辈子老老实实做教师,全都留给了三尺讲台,他的人格高尚、学术卓越,培养的杰出学生遍及全球,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永远的典范。
    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应重视教学学术评价,它与科研评价同等重要。我们认为,教师最基本的特征是甘为人梯,承载着“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历史使命。在“双一流”建设中,重视教学学术建设,从教学学术全过程中取样考量,相对于关键重点的科研评价,建立相对精细的教学学术评价制度和文化,意义重大。
    三、建立宽容和谐评价体系的重要措施
    在“双一流”建设中,如何把教师面临的双重压力转换为动力、被动转变为主动,极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实现“双一流”建设、教师与学生同步发展,在对教师评价方面需要把握评价公信、制度评价与文化评价、教学学术与科研评价、分类评价关系,还需要建立宽容和谐文化浸润的评价制度与评价文化,以解决“双一流”建设高要求与为教师减压的矛盾,以及在竞争与合作、公平与效率上产生的矛盾。为此,营造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公平与效率胸怀意识的文化环境,回归教师初心,真正建立起一个宽容和谐的评价体系。
    如前,这个宽容和谐的评价体系包括制度评价和文化评价,这里制度因外显指标、内浸文化而具有刚性和柔性,这一点与传统观点不同。一方面,制度的刚性体现在通过不可替代指标进行评价,会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制度的柔性体现在通过可替代指标进行评价,能够化解矛盾,加之文化评价所自有的柔性,会大大化解矛盾。这就是这个体系能够解决“双一流”建设高要求与教师松绑减压的矛盾,以及在竞争与合作、公平与效率上产生的矛盾的根本所在。为此,提出下面三点重要措施。
    1、文化营造
    营造文化是建立宽容和谐的评价体系的基础。在这个体系中制度评价和文化评价同等重要。进行制度评价比较明确,但如何进行文化评价呢?
    我们知道,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很重要,但评价公信力是最关键的。这个公信力是对包括评价体系、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综合公信程度的考量。可见,评价公信力取决于评价体系制定、评价体系实施与评价结果的公信,这里蕴涵着文化浸润作用。在不混淆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使用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表达评价的公信程度。我们认为,评价结果能否获得公信,取决于制度制定及实施,还取决于文化。一方面,有时制定的制度表面上很好,但没有受到(已或未建立起)良好文化浸润,评价结果很难获得公信。另一方面,制定的制度受到良好文化浸润,但在实施制度过程中没有发挥良好文化作用,评价结果也难以获得公信。由此可见营造良好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它在决定评价结果公信方面起着双重作用。
    如何描述公信?需要借入公信力的概念。公信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公信力为评价对象对评价(结果)的接受程度,如某高校某年提出晋升职称申请的教师有80人,评价结果有46人晋升。如没有获得晋升的34人中有32人接受,有2人有异议(公示期间可申请起动异议程序),则狭义公信力为94.1%((34-2)/(80-46));广义公信力为全体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接受程度,如教师总数1000人,对结果有5人有看法或异议(含公示期间异议者,或未必正式提出异议,但有议论),则狭义公信力为99.5%((1000-5)/1000)。
    就一个高校来说,无记名投票比有记名投票更有文化因素,公信力会更大些。因此,无论是考核还是晋升,制度中有关学术水平的指标宜少而精,选择重要、关键、决定性的指标,其他考量则发挥文化要素与文化评价的作用。
    公信力是一个事后的文化评价,但事先的文化营造、浸润与评价更为重要。关于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概括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们认为这个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高校教师,应追求更高、更远、更美。教师的人品、气质、胸怀、意志,其学养、历练、视野、风度,像陈岱孙先生那样,需要在一辈子教学科研工作中精焠出来。在这种精焠过程中,教师的师爱(对学生与教育工作无私的爱)、人格(心态、品格、个性、气度等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学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象(仪表风度、言行举止、姿态表情)所溢出的魅力,既显现出其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精神面貌,又彰显引领出良好的学校和社会风气。
    在高校营造文化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我们知道,把握理性和感性平衡是一个定律。理性代表的是科学,感性代表的是艺术,唯有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世界才真的美好!现实中,感性素质低,反映出各种文化要素不同程度的缺失,如过去的评价体系产生了很多问题,让人们感到不那么美好,这的确需要高校在自身制度与文化建设上进行反思。要改变这种状况,文化大有作为。同时,还需要重视文化是一个慢变量。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院士说过,大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十年可能是走了一步,百年是完成了一个阶段,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颠覆式的变化。进一步,他认为,决定这样的复杂系统本质变化的是那些慢变量,它决定了大学水平的最重要的事。鉴于大学是许多强关联的子系统的有机组成,这些子系统必须协同发展,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无短板),学校才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慢变量有很多。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慢变量;所有子系统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也是一个慢变量的慢过程。
    在高校营造文化过程中,教师起着表率作用,在人品、气质、胸怀、意志,学养、视野、风度等方面,需要长期的修养与历练,更重要的是养成自觉“参与、评议、认同与接受规则”文化风气。为此,自觉接受学校各种“规则”的意识与行为,应作为进入高校、成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葛新权:建立高校教师宽容和谐的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