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一块“飞地”——梁平汉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离开西南财大的学生,笔者在2005年底目睹了校内bbs上的一场热烈讨论。当时,一名离校学生发布了一篇致校长的万言书,对财大的现状和改革方向发表了许多个人见解。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帖子获得了创纪录的点击和回帖,在网上网下都得到了大量关注。也许不是偶然,06年初,西财出现在了美国经济学年会的招聘市场上。此后不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以下简称“经管院”),一个完全由海归教师组成的独立研究机构,在西南财大里正式挂牌成立了,由Texas A&M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甘犁担任院长。
时至今日,经管院已经度过了6个年头。笔者也重新回到了西财校园,加入了经管院,完成了从校友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今天的经管院,全职教师的数量从最初的6名变成了48名,成为国内最大的海归经济学博士聚集地之一。在许多同事和学界同仁眼中,这里俨然成为了一块“飞地”。或者按照学校的官方说法,这里是一个“学术特区”。既然称为特区或者飞地,那么必然有些不一样的地方。笔者入职近两年来,对单位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个人体会,这里简要谈谈自己感觉到的经管院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教师构成上经管院展现出一种“五湖四海”的特点。现有48名全职教师中包括3名非华裔外籍教师,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在其余教师中,仅有6名籍贯四川,即使算上云贵川滇,也只有1/4的教师来自西南地区,毫无所谓“home bias”。从国内教育背景看,在所有教师中,仅有2名有西财教育背景,这和校内其他院系大不相同。一个后果就是,院内平时既没有人说四川话,也没有打麻将,在以闲适著称的成都显得很是特别。
48名教师中,有2/3在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不乏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明尼苏达大学等经济学名校。其他老师则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国获得博士学位。在博士学科上,除了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外,还有农业经济学、市场营销、系统工程甚至社会学。中午和同事一起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或者一起坐车去新校区上课的时候,闲聊之中也能体会到多元化带来的多重视角,帮助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经管院成立时的6名教师,现在只有3人还留在这里,教师在学校间的流动已经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约束条件和偏好,地点的选择是个人自由抉择的结果。2010年是经管院规模大大扩充的一年,当年有12位新教师加盟研究院,规模一下子扩大了50%。此后两年,经管院基本上保持了每年新进5——6名教师的规模。
在教师构成上,经管院最引人注目的其实是性别比例,现有的全职海归中,竟有接近一半的女性,可能是全中国性别比例最平衡,女博士所占比例最高的经济学院系了。这一点被一些细心的来访教师所注意到,甚至被戏称为独有的“优势”。
其次,在内部组织和学术活动上,笔者和许多同事的共同感觉是经管院和国外高校经济系非常接近。由于非华裔外籍教师的加盟,院内的日常工作语言中英并行,通知和会议均使用英语,几个行政人员也多有海外留学背景,英语娴熟。行政人员在院内真正起到了替教师分担日常杂务的作用,例如,如果教师需要报销差旅费用或者其他科研经费,只需要把票据一起交给行政,她们自然会进行处理,使大家尽可能把精力集中在科研中去。而在日常活动中,少的是占用老师时间和精力的各种会议——平均一学期才会有一次全院教师会议,也没有什么学生工作;而多的是各种seminar或者workshop。每周雷打不动的是周五的seminar,完全按照国外学校的方法,提供机票和住宿,邀请外校老师报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除此之外,按照微观、宏观和金融的领域划分,还组织了内部的workshop,由院内老师报告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Presentation的氛围是自由和活跃的,提问不是仅在最后阶段进行,而是中途可以随意插话。一方面,报告人因此需要周密思考理解自己的文章,准备好应对中途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报告人也可以及时的和听众交流,了解到同仁的反应和意见,更有利于文章的修改和进步。
经管院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平时办公室的门是开着的,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进入讨论。每天晚上,即使到了12点,有些办公室的灯都还是亮着的。今年春节放假期间,一位同事还召集自己的几个学生一起来讨论文章。笔者还曾经听到一位同事“抱怨”,说自己周末早上九点到办公室,发现已经是该层楼第三个到的人。同事们和国外的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一样,走上了学术道路,前几年就必须拼在科研上,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了。
和国内外其它高校一样,学术会议也是经管院活动的重要一环。每年研究院都会按主题组织四五个小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2011年组织了应用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会议,2012年组织了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会议。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应用微观经济学会议上还组织了论文诊断会,由2——3位国外知名相关学者和经管院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论文讨论,针对论文内容和改进方向提出细致而专业的意见。
在这些国际通行惯例之外,经管院的学术活动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例如,学校每年为每个海归教师参加学术会议都有固定的资助。为了在教师个人生涯起步阶段获得国际主流学者的支持,每位教师每年都可以邀请一位自己的导师组成员或者资深合作者来校访问一周,由学校报销机票住宿。每个学期末,研究院会组织所有老师和研究生到附近的一处风景名胜举行周末科讨会。周五晚上抵达会址,星期六全天开会,上午由院内老师和一两个嘉宾教授报告自己的论文,下午则由学生进行分会场报告,最后还要依据学生报告质量评奖。又比如,周五的seminar被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不仅如此,经管院还要求学生在讲座前阅读论文,在讲座后对报告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的话,学生不是仅仅来保证讲座的上座率充点门面,而是有效参与到seminar的讨论中去。事实上,研究生有时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甚至令报告人自己都非常惊异,某位国内知名的青年经济学者就曾在报告询问我们是否安排了“托儿”,在报告中途积极提问。在他看来,经管院学生在讲座期间的积极性和他在其他学校所遇见的情况大不相同。
说到学生,笔者以为经管院的学生培养也颇具特色,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许多外界人士所设想的不同,今天的经管院其实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序列,已经接近于“学院”而非“研究院”了。
本科的“经济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班”自09年开始招生,每年9月面向全校各专业入学新生进行。入学考试是全英语进行,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在最近一次入学考试中还采用英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进行面试。每年都有上千学生报名,最后录取100人左右。这样精心挑选出来的学生通常具有很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适应经管院本科的全英语小班教学模式。据一位外籍教师认为,经管院本科生的平均素质决不低于他曾任教的在加拿大排名前四的高校学生。在教学方式上也尽力和国外高校靠拢,除了全英语授课外,每门课都有TA,每个班学生不超过50人,学期内布置很多作业和阅读任务,注重平时成绩,避免考前突击。相应的,求精不求多,本科生毕业学分要求减少,并大大削减了公共课数量。从学生评教状况看,经管院在全校本科评教中一般都位列全校前三,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相当满意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经管院试图向国外一流商学院看齐,全面开设了经济、金融、会计和管理四个方向的课程,学生在大三时可以在其中任意选择两个,修满必需学分后,可以在毕业证上加注主修和辅修专业。据现有情况看,金融+会计是最多学生的选择。既然叫“国际化”,那么国际交流必是题中之义。每年暑假,经管院都会组织国际暑期学校,到英国或者美国高校进行两周的学习和参观。此外,还和美国Texas A&M大学、加拿大Guleph大学等学校进行学生交换。现在经管院的课堂里常常坐着来自不同国家各种肤色的学生。许多学生也把毕业出国深造作为主要选择。
相对于本科,经管院的研究生教学起步更早。研究院刚一建立时就开始招收硕博连读学生,迄今为止已经毕业了二十多名博士。也许是由于地处西南,外部机会和金钱诱惑较北上广更少的缘故,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在校期间钻研学术撰写论文,而没有在外四处寻找实习机会。毕业生中有一半选择了继续在高校内从事学术研究,其中有的已经在上海财大、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大等校任教;其他的则进入了银行、基金等行业工作。他们已经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其中有的一个人就发表了四五篇国内A类期刊文章。这种学术氛围和学生成绩让一些国内来访者艳羡不已。
和本科生一样,经管院的硕博连读学生也是在校内招收的。各专业硕士一年级结束时,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硕博连读考试,申请转入经管院。每年录取不超过15名学生,培养模式完全按照北美高校通行模式进行。学生入学之后,在第一年进行两学期的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的必修课学习。在通过第一年年末的“三高”资格考试后,学生按照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三个专业,再分方向选修专业课程,即国外高校里的field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都由两门课程组成,内容上一般是一个学期的理论、一个学期的实证,第二年末再进行field考试。每届硕博连读学生本来就不多,分到各门专业课程上就更少了,多的不过十名左右的学生,少的甚至只有一两名学生,被我们戏称为教师“单独指导”。这样的“奢侈”使学生和任课老师之间可以进行频繁的交流,师生之间非常熟悉,有时一门课结束了,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论文也顺利出炉了。学生选择导师不是在入学时进行,而是在第二年末进行双向选择的。和国外经济系一样,40多位海归老师,人人都有带博士生的资格。这样的话,一届总共才十多名学生,一名导师所能带的学生数目就必然是极有限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老师的足够指导,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不止一名导师,导师甚至不认识自己学生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第二年结束后,有两年的论文写作时间,学生在第三年或者第四年可以申请出国交流一年。迄今为止,已经有学生去了Texas A&M, 康涅狄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更进一步接触了国际学界,对于自己的论文进展是大有好处的。
不管是特区还是飞地,经管院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发挥“鲶鱼效应”,影响改变整个学校的氛围。自2006年以后,西财已经引进了130余名全职海归博士,现在已经几乎每个学院都有了海归博士加盟。而放眼全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赴北美招聘经济学博士,海归博士回国任教的数目不断增加,毕业学校质量越来越好。可以说整个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正如经济特区只是一个起点,最终要影响带动全国发展一样,经管院这块飞地最终会和周围的新环境实现一种“无缝对接”。
作者:梁平汉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选自《经济学家茶座》57辑)
Tags: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一块“飞地”,梁平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