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shibor)下行,同时逐级放开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上限,中间还有一些货币工具(比如MLF)当作“指挥棒”,从而最终实现“利率双轨合一”,基本完成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这应当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应该越短越好,甚至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最好能够一次性完成。基于当下中国央行的行政控制,一次性解决利率“双轨合一”问题不仅没有障碍,而且站在整体金融市场和全社会的角度看,一次性完成“双轨合一”成本最低。
中国金融改革习惯“渐进式”,但这样的改革推进方式一定要依据不同的改革事项,以及改革的不同阶段“灵活处置”;是一步到位,还是渐进推动,要以社会代价最小化为考量的前提。比如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从“零”开始的时候,由于路程遥远,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事需要一步一步做扎实,加之当时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敏感度都不还不够,就算有点震动对全社会经济成本影响不大,可以用“先外币后本币,先大额后小额,先贷款后存款”的递次逐级推进。但现在不同了。中国金融市场深度已经大大提升,对经济的影响力今非昔比,加之资本市场对利率的敏感度已经有“过度之感”,所以任何利率的细微变化都将意味着极大的社会成本。
实际上,“利率双轨制”就是利率改革不到位的结果,而且一渐进就是10年,此间中国经济、社会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比如一方面,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被管制,维系在2%以下,对储蓄存款的吸引力每况愈下;另一方面,银行储蓄流失之后的流动性偏紧,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大起大落,而促动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暴涨,全社会融资成本大幅上涨,资本市场低迷萎缩,并由此导致各式各样的金融空转。叠加之后,中国金融恶性循环,脱实向虚。
今天,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就像踢足球,不管前边如何盘带过人、传递渐进,到了临门一脚时刻必须坚决果断。利率市场化已经到了“临门一脚”时刻,这个过程越短越好,让所有可能的风险一次性释放,然后市场预期立即转好,反而让市场调整快速完成而变得平稳向好。
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看到,美国摆明了一个很烂的情况,与其躲躲藏藏,不如让各色风险充分暴露,该政府管的政府管,该市场消化的市场消化,整个过程中市场调整非常有序有度。实际上,当市场投资者已经把情况想象得很坏的时候,实际表达出来的真实情况反而会“好于市场预期”,加上过程中有高层人物频频发言,给投资者以正面激励,于是市场会得到有效提振,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市场心态管理”技巧。
正是基于“银行存款利率上升不会大幅提升市场利率”的判断,所以,利率市场化的“临门一脚”需要快速完成。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