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罗黎平:充分认识“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时代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22/11/3 本站原创 罗黎平 参加讨论

    生产力布局是社会生产在一定空间范围的分布与配置,生产力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生产系统的功能发挥和资源配置效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党和国家基于当前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和重大问题而实施的战略性举措,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实践不难发现,无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56项工程”建设、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以及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战略,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与调整始终服务于一定时期内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核心要义就在于统筹安全与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重大生产力主要指能源、冶金、化工、机械装备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经济部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到来,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加速演变,对于保障国家战略竞争安全的高科技产业与保障国家民生安全的相关产业也被纳入到重大生产力的范畴。优化面向事关国家安全、完整内需体系培育、科技自立自强、民生保障、区域统筹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将有力推动整个国家生产力布局更加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极大提升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韧性。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问题等。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方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本质上这是基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目标进行的全国生产力布局新一轮优化与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重大生产力因为其自身的基础性与战略性特性,其布局的优化与调整,既有利于引领带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又有利于在实践层面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加快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必将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全局牵引与示范引领作用。
    全力做好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这篇大文章
    生产力布局起源于苏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上进行了大量实践与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同样,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也要基于中国国情特色、切合发展阶段特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要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这一原则。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谋划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与调整过程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要综合考虑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政治安全与公共安全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和更可持续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与调整离不开国家意志与国家力量的强力推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两只手形成合力。要把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同扩大内需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同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要科学应用于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以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为抓手,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与低碳化。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