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学 >> 正文

李自国:“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发力点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李自国 参加讨论

    三、如何推进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中国长期的外交政策,其原则、方向都是清晰的。习主席在周边外交会议上提出“亲、诚、惠、容”理念,表示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要着力加强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而《愿景与行动》提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14] ”。上述论述既明确了原则,也规划了具体方向。但要提高沟通效率,需要做到:一,内部要凝聚共识,共同做好民心相通工作。二,沟通能力和沟通渠道建设有待加强。三,注重交往的方式方法,提高沟通效率。四,事后评估和总结,及时修正。具体如下:
    (一)国家、智库、企业、民众形成共识,共同行动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但从建设进度看,产能合作、设施联通、资金融通等看得见,摸得着,是取得先期收获的主要成果。而民心相通是“慢工细活”,其行动落后于其他四通。民心相通的主体很多,有政府、企业、民间团体、智库,甚至是普通游客,但民心相通工作往往被认为是政府的事,与个人无关。但实际上,每次“中国游客大闹机场”等事件都会影响到中国国家形象,而一个企业的“恶行”甚至可使多年积累的对华好感毁于一旦。因此,政府不能大包大揽,须调动企业、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的积极性,使所有行为主体都自觉将民心沟通融于日常生活。这里要特别重视企业,因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会有大量企业走出去,它们处于民心沟通的前沿,更贴近当地百姓。一个好的投资企业例子,胜过讲百个故事。但企业都有趋利性,容易趋利忘义,更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防止“一只老鼠害一锅汤”。主要方向有四:一,要促企业树诚信,建立诚信是利润、是附加值的意识。二,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进行反哺社会的公益活动。政府的一些援助活动也可由企业操作。三,要关注生态,保护环境,防止成为别人的“话柄”。四,要充分吸纳当地人就业,企业当地化。
    (二)重视人才培养,推动全方位交流
    “一带一路”民心沟通亟待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才;二是渠道。根据《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2014年中国有45.98万人赴国外留学,大多数去了发达国家。而2014年在华外国留学生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占比超过70%[15] 。也就是说,我们有很多人了解西方,而深入了解邻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却很少。看似很近,却很少走动又知之甚少的“遥远邻国”很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铺开,对掌握沿线国家语言、法律、宗教、文化、金融的人才需求会大增。因此,既需要吸引这些国家的留学生赴华学习,也需要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和派遣留学生赴沿线国家学习。同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要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学历互认、成绩互认。中国高校也需要走出去,与当地开展联合办学。
    另外,需要建文化、教育、旅游、科技、政党、民间组织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渠道。这其中最迫切的是媒体亟待走出去。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理念和价值观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目前我国媒体与沿线国家媒体缺乏持续性合作,各国对中国及“一带一路”虽有报道,但不成系列,且解读有偏差。中国媒体可考虑与当地媒体深度合作,包括入股或控股当地媒体。与沿线国家联合制作关于丝路的宣传片,针对不同国家各有侧重,使对方才有兴趣传播。要译制反映中国伟大建设成就的“超级工程”,提升各国对中国科技水平的认可度。
    (三)运用大智慧,善讲中国故事
    中国是“一带一路”发起国,民心相通首先是准确介绍中国。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6]”。他本人在外交实践中也多次通过小故事,传递真情感,起到良好效果。但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常把“讲好中国故事”变成“讲中国好故事”,甚至“只讲好故事”,沟通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扭转观念,善讲故事:
    1、讲真实的故事。讲中国,既要讲成绩,也要讲困难,既要讲经验,也要讲教训。“有血有肉”的才是可信的。避谈发展教训,宣传效果往往事与愿违。2、根据对象讲故事,说到对方的心坎里。沟通要有针对性,需要了解对方最关心什么,针对不同国家,讲对方关心的“故事”,才能引起共鸣,要避免过多大而化之的语言。3、让对方的专家学者、留学生讲中国故事。中国人自己讲常会被误认为“有选择地传播”,而所在国的人讲的故事更易被接受。4、用别人听懂的方法讲故事。讲合作,既要讲共同利益,也要讲风险,既要讲对方的利益,也要说清中国的好处。如果只讲对对方的好处,而讳言对自己的利益,则会被视作虚幻的“利他主义”,是不可信的。5、提高发展质量。打铁还需自身硬。沿线国家对中国以环境换发展并不认同,中国能否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升级,都关乎中国故事的说服力。故事是讲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
    (四)多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要民心相通,须会换位思考。首先,要承认到“中国式”未必是最合理的。如,中国常将效率放在第一位,有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我们的企业不愿使用当地劳工的理由是效率低,不能吃苦耐劳,讲究休息权。而恰恰是“中国式勤劳”在一些地方被视为不公平竞争,不守法律,受到当地人的抵制。中资企业常常将获得政府的支持看作是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旦搞定政府,就可以“甩开膀子干”,这是中国“官本位”潜意识体现,拿到境外未必管用。此等例子不胜枚举。其次,要学会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如我们常说的“资源换项目”、“资源换贷款”,这本是正常的利益置换,然而由于表述方式存在问题,在对方不明就里的民众看来,这可能是政府官员出卖国家资源而中饱私囊,助长“资源掠夺论”。不能将心比心,相互尊重就是摆样子,无法以心换心。
    (五)构筑“丝路精神”为核心的共同理念
    只有有共同的理念,才能真正一路同行。“一带一路”应有自己独特符号,那就是“丝路精神”。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应该看到,这是沿线国家人民的夙愿。没有那个民族喜欢战争和动荡,不平静的欧亚大陆需要“丝路精神”来消除隔阂、解决分歧、化解恩怨。和平、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能够引起共鸣。在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价值观体系时,“求同”要重于“存异”。丝绸之路是沿线国家的共同遗产,各国固然有文化差异,但更有共同点,特别是与“高高在上”的西方文化相比,欧亚地区文化共同点更多。如家庭(家族)观念、孝道、集体主义等。民心沟通的重点不应是强调差异,追求“异域风情”,而是发现和总结更多相同点,增强相互认同。
    (六)形成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标准
    民心相通可以感受,但不容易量化。但如果没有效果评估机制和标准,则工作容易虚化,易把经济合作成果视为民心相通成果,会笃定认为经济合作搞上去了,民心肯定通了,但“大量的国际经验表明,获得投资的东道国未必会对投资来源国感恩戴德,反而常常会加剧对来源国的疑虑与抵制”[17] 。制订体现民心相通的标准自然不容易,但可以从具体领域着手。如民众对主要合作项目的满意度;对中国电影的了解程度;文化演出场次及评价;丝路旅游的人数;对人民币接受程度;对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了解度等,将各领域的信息和指数进行综合,形成民心相通评估标准和机制。
    “一带一路”民心沟通刚刚开始,民心相通任重道远。它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琐碎的工作,需要有耐心、有决心、有毅力、有智慧。但同时它又有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一旦建立则收益巨大,影响深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李自国:“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发力点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