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西方新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已证明人力资本投资是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本文从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探讨我国人力资本形成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教育 迁移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沃尔什(Walsh.J.R),他于1935年发表的论文《人力资本观》中对个人的教育投入与将来的收入进行分析,证明了教育投入符合一般资本投资性质。而后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Jacob.Mincer)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论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中,提出了人力资本收益函数,证明了劳动者收入差别与教育年限和工作时间长短存在关系。只是他们的研究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1960年在美国经济年会发表关于人力资本的演说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于第二年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新领域,其本文也因此理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指出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等以前认为是消费的东西,实际上均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活动,通过这些投资活动,人们的体能、知识和技能将得到增进,并由此带来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收入的提高。对人的投资的收益率超过其他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他通过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在此期间美国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S?Becker)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他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形成途径及收益率问题。他与舒尔茨被认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包括人力资本)。生产要素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两类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他通过精细的分析计算,论证出1929-1957年间的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要归因于美国教育的发展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
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除资本、劳动力外的新的影响生产要素收益因素即技术的影响因素。把原来外生的技术因素转变为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看作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认为技术不仅形成自身的递增效应,而且能够渗透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一点已被近年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边干边学形成。
(二)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
1.正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学校教育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一般人力资本水平,能体现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化效应,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佳途径。
2.职业培训。是指政府、社会或企业向劳动者所提供的一种旨在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一般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3.迁移。在现有的人力资本水平下,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和转移改善人力资本配置,如人力资本富余地区的劳动者流向缺乏地区,专业不对口转向专业对口等,即实现人力资本的最优配置,从而使人力资本产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4.医疗、卫生、健康保健投资。用于医疗、卫生、健康保健方面的支出是从人力资源的机体生理素质方面为提高人力资本价值所进行的投资,它决定着人力资源健康存量的高低。健康状况的改善与平均寿命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由于生病而造成的工时的损失。
我国人力资本形成途径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投入仍旧偏低
我国人力资本总量近年来增长很快,但从比例看我国人力资本总量仍然偏低。 我国经济活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6.1%,而美国为77.8%,日本为66.4%,韩国为65.1%,泰国为37.1%,这一比例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人力资本的低水平也必然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近年的教育投入不足是影响我国人力资本增长的重要原因。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到2000年达到4%,但这个目标一直没有达到。大多数年份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3%左右徘徊,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3.48%。但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较是相对很低的。正规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必定影响我国人力资本存量。
(二)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够合理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级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地区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首先是三级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廖楚晖在《人力资本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一文中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与初级教育这三级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结论中等教育劳动人口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高等教育劳动人口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我国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的分配中长期偏重高等教育,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在1990年时是24.03%,虽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到2006年高等教育的比例仍为20.5%,但这一数字与世界平均水平17.5%相比仍属偏高水平。三级教育投资结构仍有合理配置空间。
其次是地区结构不合理。因为教育经费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经费受地方财政影响,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情况使我国教育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而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累积的差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差距扩大的原因。
(三)职业培训投入不足
职业培训是指政府、社会或企业向劳动者所提供的一种旨在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我国在这个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我国规定企业必须按工资总额的1.5%作为企业培训费用,但在大多数企业这项规定形同虚设,据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的调查,我国国有企业30%以上只是拨付一点象征性的培训费用,年人均不到10元。另外由于职业培训投资的特殊性—投资者和收益者不完全一致,也影响企业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我国民营企业的人员流动频繁,对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更小。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职业培训在投入和重视程度上都差距甚大。但职业培训的专业性强,有普通教育无法做到的优势,所以必需想办法改变我国职业培训投入不足的状况。
(四)人口迁移受到制度和高房价的制约
能自由迁移是劳动力实现优化配置的前提,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较严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内外有别的用工制度,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典型的“双重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有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差异和体制内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差异。城市和体制内劳动力收入高,保障高。农村劳动力和体制外劳动力收入低,保障少,迁移受到户籍制度和体制因素的制约,迁移成本高。
我国房价在近十来年不断上涨,已成为居民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国际通行的房价收入比发达国家一般在1.8-5.5倍之间,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而目前我国房价收入比已超过15倍,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房价收入比则超过50倍以上,我国大中城市的房价水平过高将严重制约人口的迁移。人员的自由流动是人力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基本前提,我国现阶段的制度制约和高房价阻碍了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五)医疗保健费用不足
医疗、卫生、健康保健投资对人力资本形成起着保值增值作用,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费用上涨很快,己经远远超越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医疗公共投入不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以及以药养医的现行体制造成的。但医疗卫生投入不足首先直接减少了社会人力资本存量。其次也影响着社会人力资源的健康状况,进而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财富的损失。
建议对策
(一)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保证教育支出
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就必须保证政府的教育投入。我国多年来没有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基本目标,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一套监督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强制性约束机制。要明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比例,通过法律等各种制度措施保证教育投入数量,并实现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通过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来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三级教育投资结构和地区结构的不合理,降低了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效率。首先政府的教育支出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因为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其效益外溢性逐渐减小,消费的排他性逐渐增大,即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逐渐减少,私人产品属性逐渐增强。应根据各级教育属性合理调整三级教育支出比例。其次政府应保证农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上的差距。
(三)重视和加强职业培训
首先要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政府有关部门要监督企业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保证提取的经费要用于职业培训。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可由劳动部门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并统一组织培训。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针对职业培训投资者和收益者不完全一致的特殊性,政府对企业的培训费用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措施来鼓励企业重视和加大培训投入。政府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提高进城青年农民素质。
(四)消除人口迁移障碍
目前户籍对农村人口及外地人口的束缚仍然存在,国有企事业等体制内单位的劳动力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只有放开乃至取消户籍制度,并进行用人制度、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的改革,整合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实现完全自由流动,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现在高房价越来越成为阻碍人力资源流动的障碍,政府必须积极采取综合性手段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在积极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同时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大幅度提高多套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促进房价回归正常水平,不让高房价成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阻碍。
(五)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并改革现有医疗体制
要保证医疗、卫生、健康保健投资在人力资本形成中发挥作用,首先要加大医疗卫生的公共投入,另外还必须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实行医药分开,建立健全完整的医疗保险体系。解决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其实是对现有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中信出版社,2007
2.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7
3.姜海燕等.企业人力资本风险管理探析[J].商业时代,2004(12)
4.何一峰等.影响我国人口迁移因素的实证分析[J].淅江社会科学,2007(2)
课题项目:本项目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编号08QY027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